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就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核心范畴aretē而言,现代德性伦理学及多数研究者只继承了其品性维度而丧失了其活动面相。而在亚氏对aretē的界定中,自足而自主的活动不论在价值上还是在逻辑上都优越于品性。这也表明在对亚氏伦理学基本定位方面——即究竟是活动伦理学还是品性伦理学——的根本分歧。从亚氏伦理学的时间—发生视角看,活动—品性在形式上的循环非但不是其理论缺陷,反倒在个体层面和城邦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且其中充满张力。从词源及义理看,aretē译为"德性"并不妥当,而译为"美德"甚为恰切。用以翻译virtue的德性只涵盖了美德的品性面相,而遗漏了后者更为重要的德行即活动面相。  相似文献   

2.
自律与他律: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律与他律属于哲学、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公民道德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内在品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统一 ,在本质上既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内在的品性修养和外在道德性的制度安排的融合 ,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内心方正,有些人内心圆滑,有些人对外方正,有些人对外圆滑。从这个角度讲,人的品性可分为:内方外方,内方外圆,内圆外圆,内圆外方。和不同品性的人交往,需要用不同的交际之道。  相似文献   

4.
德性的结构     
随着德性伦理学在当代西方的复兴,关于德性、品性的研究倍受关注。本文对德性内涵的基本层面进行了初步梳理,探讨了德性的品性、实践智慧、情感、理智能力等层面的特征,力求反映出德性之不同于规则、原则的机理,从德性伦理的主旨、方法、运行逻辑的角度,分析了其在伦理学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说“雅”     
张峰 《思维与智慧》2014,(12):61-61
1 所谓雅士,不单是指吟风弄月、醉心琴棋书画的文雅之人,更是指那些心存大志、品性高洁,不肯向世俗屈服的狷介之士。2 “雅”首先是真。装腔作势、装模作样、装神弄鬼都是与雅背道而驰的。“雅”蕴含在血液中,生长在骨子里,流露在人的精气神中。  相似文献   

6.
如何理解"习惯"概念及其在"德性养成"中的作用,这一问题引发了《尼各马可伦理学》研究者们的诸多争论,而亚里士多德关于"习惯是德性来源"的说明为我们回应上述争论留下了余地。如果"习惯"经由"品性"而与"道德"相关,"品性"是家庭和城邦对个体灵魂的塑造,那么人的灵魂就呈现出向家庭和城邦敞开的特质。在理性判断尚未完善之前,儿童和青年人通过"模仿"家庭和城邦中成员的行为而形成自己的感知模式和判断。"品性"源于"习惯","习惯"以"模仿"为起点,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勾勒出亚里士多德探究"德性养成"的思路,并为我们正确把握"德性养成"的始点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7月2-3日,由上饶师范学院主办、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协办的"道德责任与人的品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饶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印度、美国、意大利等国的13位外国学者和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一、道德责任及人的品性的概念、关系、方法道德责任的根据、基础、限度和归责等问题是伦理学中的重要问题,在伦理学史上得到了长期的深入研究。与会学者们围绕道德责任的概念、道德  相似文献   

8.
孔子一生历经坎坷,在家庭、教学、从政为官、周游列国等方面扮演了不同的人生角色,于矛盾冲突中自求解脱与调适。以世俗的眼光分析解读圣人的"谋食""谋道"过程,感受圣人的心理历程,体察其厄遇困顿与坚贞不渝。青年学子理应从孔子不懈求索、不轻易放弃的崇高品性中得以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孔子道德哲学体系中的耻感具有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道德品性.当耻感与"礼"相联系时,它注重的是社会的道德评价,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他律;当耻感与"仁"相关照时,它注重的是主体的道德自觉,以自我行为与道德要求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自律.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解读孔子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耻感品性,对于人们按照社会主导价值观自觉地趋荣避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猪形象在人类的精神流变与文化转型过程中有着典型的意义。猪作为动画中的主流角色,被赋予的文化品性一直发生着变化。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猪"形象由作为政治教化的工具逐渐转向孩童化塑造、人性化表达,肯定了凡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1.
白桦 《天风》2006,(3):22
提倡节制,反对浪费,培养俭朴、勤劳的品性,不仅是人对自身的基本要求,也是神对人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2.
尚继武 《学海》2004,(2):167-169
施耐庵的<水浒传>开创了英雄侠义小说称呼人物的一种传统,即为小说中人物取绰号,来标识传扬此人物的长相、武艺、出身、才智、本领、品性等.一些研究者注意到了并着手研究水浒人物绰号这一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西方文化在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观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中西传统绘画艺术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异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是由民族思想与民族文化决定的,是不同的民族意识形态在绘画审美上的反映,它既体现了民族的独特品性,又体现了人类历史文化的一些共性。  相似文献   

14.
论心理学文化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维杰  葛鲁嘉 《心理科学》2008,31(1):253-255,248
长期以来,关于心理学性质的理解一直存有争论,人们总是以自己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理智背景来认识和解说心理学性质.从文化哲学视角来分析和探讨,会揭示出心理学对象、心理学者研究立场、心理学概念、心理学知识基础、心理学思维方式等诸要素与一定的价值立场和文化传统之间有着内在关联,其背后是强大的文化支持系统,这从整体上凸显了心理学的文化品性.探讨心理学文化品性旨在发现和建构心理学新的话语实践,使之成为重新解读心理学立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清淡     
清淡是一种离尘出世的精神,视尘世间的悲欢离合、荣辱贱贵为过眼云烟,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真真切切,不拘于功名利禄,不在乎人言是非,而志气清明,品性高洁,有“往事如烟俱忘却”的情怀,亦有“心底平静天地宽”的豁达胸襟。清淡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恬淡抒怀,清淡是“结境在人间,而无车马喧”的离尘心境,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洁品性,是“芦花香里风清,几度渔歌;杨柳影中月冷,数声短笛”的乡间闲情异趣。清淡是老庄的逍遥游,是嵇康的广陵散,是林和靖的梅妻鹤子。清淡的生活,喜欢亲近自然,聆听天簌之音,感受天地情怀…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文化转向的魅力在于为学界提供了研究与审视心理学与文化之间关系新视角,但随之而来的难题在于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现代性二元对立的无法超越性.它所带给心理学界的困惑远大于它自身拥有的魅力.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向,从对心理学向文化寻求外在的支持转向对心理学本身的文化品性的探新,从关注外在于人的文化或外在于文化的人转向对心理学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层面.这种思维转向就是提出心理学文化品性探新.  相似文献   

17.
佛理是"内心科学"的精髓,是提升人类精神境界、优化人们道德品性、化解人类矛盾纠纷、消除人们内心苦痛的一盘甘露;也是推动世界和平、持续发展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8.
“上善若水”是道祖老子指导人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何谓“上善”?“上善”是老子理想中最具备完美品德的圣人。道教圣典《道德经》八章中,老子形象地用自然界最不可少的,而最柔弱不争的水之品性来喻圣人之德行,正是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  相似文献   

19.
中道即指天道。之所以称“中”,是因为天道运行具有精准守信、不过不忒的品性。人能精准如实地、恰如其分地把握和实行天道,就是合于“中”,就是奉行中道。这两层意思都可以用“无过无不及”之“中”来表述。所谓“调和、折中、平衡”,都不是“中”的本义。程、朱用“不偏不倚”释“中”,是对中庸之德的极大歪曲。  相似文献   

20.
陈丰盛 《天风》2012,(5):42-42
前段时间,在QQ上与一位姊妹交谈,提到有关她在服侍中的困境。她很有音乐恩赐,又很有服侍的热忱。因此,她在教会中身兼主日学圣经教师、音乐教师、诗班司琴、钢琴教员等数职。这么多的服侍,对于一位全职的传道人来说,已不算清闲,但对于她——全时间的学校教员来说,足以成为她的重担。在与她交谈的过程中,她提出自己正想舍弃一些教会服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