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历史是一个辩证过程。“无论使用辩证法研究什么课题,中心的问题总是同一的,那就是认识历史现象的整体性”。从整体的观点来看,辩证法,作为存在和方法,是可以理解的。存在和认识具有辩证的同一性,存在是作为物质而存在的。马克思说“生产关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句名言指出了历史辩证法的关键。这就是说,不管你考察什么事实,你都得把它同其历史整体,即同生产关系联系起来。而有人却想把历史辩证法推广到自然,即所谓的自然辩证法。萨特尔认为这是扩大辩证法的运用范围,这是把在某一领域中认识到的原则类比地引申到其他一切领域中去。他认为,自然之作用于社会,永远是通过社会自身。总之,人的辩证法就够了,不用提自然辩证法。因为辩证规律是我们对社会整体的认识,辩证法是整体,它是自生和自存的,社会的某种现实只要是辩证的,它的任何特殊性都是与整体相联系的。要是存在自然辩证法,自然界必定是一个整体。而在自然中,我们不能把一个特殊的物理化学现象当作自然的一个整体的表现。因为自然是无限的,但自然并不具备统一性。所以肯定自然既是无限又是统一的整体,这是一种冒险的类比。即使在自然中存在一些局部的辩证法,其中各局部辩证法也只是在它被发现时才有价价,而教条主义者认为统一性能使人们根据总体去理解每个个别的现象。萨特尔说,他之所以反对自然整体的这种所谓辩证理论,是因为这种理论主张用辩证法的特殊性来制约人类历史。而辩证法的特殊性本身就是人类的特性。人类一旦离开自己建造的世界,离开以往的历史,只能剩下一些类比。因此,他认为自然辩证法只是一些类比而已。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精神世界中,哲学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又变化无穷的领域。走近哲学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接一场的辩论,人类的理性、思想和智慧在这里相互砥砺,竞长争高。辩论以问题为中心,旧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就连哲学是什么这个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始终处于未完成状态,这也许正是它的常态。对于哲学是什么与做什么,需要不断地追问。这是哲学令人困惑之处,也是其充满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空间是所有存在者应该共享的先验条件。无论是作为宇宙而存在,还是作为自然界而存在,空间都具有共享性。每一个存在者在空间中的存在实质上就是在宇宙或自然界中占据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人类不仅像其他存在者一样占有空间位置,而且知道它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因此,我们甚至会有意识地在宇宙或自然界中争夺自己的位置。人类在自然界或宇宙空间的发展历程表现为一个生态扩张主义过程。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类破坏自然界的空间共享性、抢占自然界空间的必然结果。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也是一个空间。它可以区分为公共生活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这两种生活空间有着根本区别,但它们都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人类通过建造和占有房屋的方式将自然界空间私有化,这既是一个生态伦理问题,也是一个人际伦理问题。空间国有化不仅导致自然界空间四分五裂的结果,而且导致空间政治化、伦理化的结果。进入有国家的社会状态之后,空间就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自然实体而存在,而是变成了政治实体、伦理实体。空间伦理是人类为了维护空间的共享性而建构的一个伦理价值体系,其核心问题是空间是否应该共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突破真理论的传统狭隘视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问题的提出自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来,关于真理问题的研究已有相当进展。为了推动研究更加深入,现在,我认为有必要提出下面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这就是:哲学应当怎样去探讨真理的问题,或者说,哲学应当探究的究竟是何种真理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在我看来,是因为它直接关联着对于人类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的理解,即人fIJ不懈地追求真理,究竟是在追求着什么、要去追求什么?在以往的哲学中,我们的目光主要盯在科学认知真理上面,仅限于从认识论会谈论真理,而且把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真理性归结为主体对客体本性和规律的…  相似文献   

5.
哲学·科学·宗教——罗素答W.魏亚特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什么是哲学?答: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世上没有两个哲学家会作出同样的回答。我认为,哲学是由对一些人们还没有精确认识的问题所作的各种思考构成的。问:哲学和科学有何区别?答:广义地讲,科学研究我们所认识的东西,而哲学则研究我们所不认识的东西。这是一个简单的定义,也正因此故,随着知识的进步,各种问题会不断地从哲学领域转向科学领域。问:哲学有什么用处?答:哲学实际上有两个用处。其一是对那些不能加以科学地认识的东西,保持活跃的思考,因为  相似文献   

6.
伦理学与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至少西方世界到目前为止,都认为伦理学只应考虑那些与其他人、我们自己或上帝——即与人有关联的事态或行为,而很少考虑我们与其它动物的关系,更没有去思考人类应如何处理自己与植物、空气、水或无机物的关系问题.但是,人们最近却发现,我们已经、正在和即将对我们周围的非人类存在物所做的一切并不十分令人满意.那么,我们应根据何种伦理学来对此进行评判并用什么道德来调整我们的行为呢?近来,我们频繁地听到一种呼唤“新伦理学”的呼声;我们被告知需要一种对待环境的新道德.但我认为,作为我们生活基础的传统伦理学(至少其中的大部分)仍然是完美适用的.我们  相似文献   

7.
哲学方法的个性化特征及其普遍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迄今尚未形成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定义。哲学是什么 ,可谓是一人一义。看来 ,我们不能也无必要去找出一个为人所公认的哲学定义。这与哲学的特性有关。在我看来 ,从功能性上讲 ,哲学乃是在其个性化的方式中表达出其普遍性的理念的。张世英先生在《哲学导论》中讲 ,哲学以思考普遍性问题为起点。他引黑格尔的话说 :“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 ,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为无所不包的存在 ,……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1] 张先生认为科学亦讲普遍性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 ,哲学所讲的普遍性是“最大最高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目的在于给出一个简单的论证,机器本身没有智能,但人有智能,所以机器有助于人类的思维,但是我们应该对"什么是信息"这个问题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因此不仅需要在科学上而且也需要在哲学上需要进一步进行论证,这就是哲学家不可或缺以及国际哲学界何以在新世纪伊始将信息哲学称为第一哲学的理据。与此同时,我们还介绍了莱布尼茨为什么被控制论事后追认先驱的典型并从真理再发现的角度将中国《易经》中的那段"筮法"按照数理逻辑的能行可计算理论而不是按先前数论中的同余式进行了重新解释。最后,从科学史的方面将莱布尼茨的二进算数或二进制级数作了一些比较详细的考察,认为它与现代的计算机科学根本没有任何关联。  相似文献   

9.
大喜的信息     
伏丽莎 《天风》2001,(2):36-37
现今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是什么人,信息都充塞着你的生活空间。大到国际问题,小到生活琐事,一张信息的网包裹着我们,良莠不齐,真伪难辨。但我们今日所听见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信息——耶稣基督的福音。  相似文献   

10.
"人是符号动物",这是卡西尔在其哲学人类学著作《人论》中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出的回答。然而,我们在什么意义上声称他回答了这一问题?带着这一问题,本文将卡西尔的人类学命题回溯到了他的符号形式哲学,并认为后者中的"世界理解"概念是理解整个卡西尔哲学的关键。不仅如此,这一概念还可回溯到康德关于"学院概念"和"世界概念"的区分,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人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对这一康德问题以及卡西尔的回答的分析,本文认为,由于卡西尔哲学中实践维度的缺失,他并没有回答康德意义上的"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界倾向以“代”的概念划分现代新儒家的众多人物,但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划分方法却掩盖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中的逻辑线索问题。其一,以“代”来划分人物是从外延上来进行。这样就使“第一代”、“第二代”等概念缺乏内涵,所包罗的人物纷繁,思想驳杂;其二,缺乏清晰的逻辑线索,无法使人洞悉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因而中国哲学也始终是一个封闭系统并以现代新儒学为终结。本文尝试以将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相类比的方式来考察这个问题。当然这个类比并不是随意的。我们发现,现代新儒家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是要以西方哲学为参照重建中国哲学。由于他们所参照的西方哲学往往是其历史上某一发展阶段上的某一流派,因此西方哲学的重大变革必然影响到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从哲学史上看,人类的哲学思维是不断深化的,中国哲学在其现代发展中,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也是不断深化的。因而也是存在着一个内在的逻辑规律。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和哲学的一般方法论原则是:从对于我们说来较为易知和明白的东西进到就自然说来较为明白和易知的东西。技艺与自然的类比就是这种方法论的一种体现。所以,亚里士多德通过技艺与自然的类比来解说"四因"。但是亚里士多德仍然严格地从"存在论"上区分了"自然事物"和"人工制品",没有因为这个类比而以己度物,他的哲学也不是人类学。  相似文献   

13.
哲学要反映当代社会实践的新经验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要做到这一点,哲学工作者不仅要深入实际和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科学知识,还要把这种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提高到哲学的高度。 下面发表的文章是一位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写的,它介绍了当前知识工程研究的基本情况,并阐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观点,可供我们学习参考。 当前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方面的新进展,如本文作者所说的那样,正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人—机系统共同思考的时代”。 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历来是哲学讨论的课题。今天知识工程的兴起,各种专家系统的建立已把开发智能系统的技术提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来了。人们欢呼人类智慧的这一伟大的胜利!但是也有人担心,似乎这会这样或那样地贬低人的能动作用。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发展人工智能的目的正是要加强、扩大和开发人类的智力。而且,无论如何,人工智能至少可以为我们理解最不可捉摸的思维过程提供一个机械的类比。只要我们不忘记人和机械的本质差别,这种类比会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去揭示思维和认识的内在机制。这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必需的。 为了适应人工智能和思维科学带有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本刊愿将“人工智能与思维科学”专栏办成科学技术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郑筱筠:英国科学家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说,"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可以预言,时空在大爆炸奇点处开始,并在大挤压的奇点处结束".现在我们不必去担心时空的挤压奇点问题.但在今天的流行文化中,世界末日依然是一个热门话题.这一话题甚至使世界各地的一些人有了不同程度的恐慌,尤其是随着2012年12月22日的日益临近,似乎世界进入了一个倒计时的阶段.时间的临界点带来了心理危机,它告诉人们时间是有一个终点的.随之而来的也将出现一个以空间来体现时间的空间临界点问题.时间的终止意味着空间临界点的到来,更带来了一个人类的临界点,即时间和空间的临界点到了,时间和空间要终止或者进行转换了,那么必须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人类是否也到了一个生存的临界点了?于是席卷全球的对世界末日的恐慌出现了.  相似文献   

15.
<正> 作家徐迟在有关陈景润的报告文学中用了一个比喻,认为数论好比是数学的王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王冠上的明珠。我们可以把同样的比喻用于中国哲学,那么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王冠,什么又是王冠上的明珠呢?对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而我认为,心性哲学是中国哲学的王冠,良知论是王冠上的明珠。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惟在于人的心性。心性是智慧的渊泉,又是烦恼的根源。人生活在社会上有一个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此问题不解决,人的精神就会陷于困境。心性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运用智慧之剑,斩除烦恼,安顿其心。此是就个人而言。若从社会而言,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的设施,也无不以心性哲学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事观之,主要是从"事"这一角度出发来对人和世界加以理解,而不是对"事"本身做出某种终极的哲学论述。现实世界与真实存在的生成过程,与人所从事的多样活动——人所作的多样之事——无法相分。西方没有类似"事"这样的概念,这表明了中国哲学的独特意义:中国哲学包含不少其他文化传统所缺乏的概念,后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就意识层面而言,作为意识主体的自我和作为反观对象的自我之间的关联,实在地发生于做事过程。在事的展开过程中,知识与价值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做事既需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也需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从事的角度来看,儒道两家的理想人格呈现出不同特点。道家以自然为第一原则,主张"为无为",儒家则更重视参与活动的合目的性。从事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和人,既着眼于大的哲学问题,也关注于伦理学、语言哲学等具体领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杨寿堪 《哲学动态》2001,1(10):28-31
元哲学的共性与个性 ,即哲学自身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 ,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哲学的本性至关重要。当我们反思半个世纪来我国哲学所走过道路的时候 ,大家都有一个共识 :哲学与政治关系始终没有很好解决 ,不是走向这个极端 ,就是出现另一个偏向。我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就是对元哲学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 ,缺乏真正了解所致。1   哲学 ,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研究两类问题 :一是客体 (自然界、人类社会 ) ;一是主体 (人自身 )。前者是关于世界的存在问题 ,它要解决的是如何认识与改造世界 ;后者是关于人的存在问题 ,它要解决的是如何理解人与…  相似文献   

18.
怀疑论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世界能知道什么?我们何以能够思考和谈论它?这两个大问题决定了哲学的两个主要领域。知识论讨论认识问题:什么是知识?我们能够知道多少?我们能确定什么?我们的信念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到证实?逻辑或语言哲学致力探讨意义问题:我们或我们的言语所意谓的是什么?我们如何指称外在世界的事物?我们通过什么推论过程才能合理地从一个陈述过渡到另一个陈述? 在盎格鲁-撒克逊哲学家中,逻辑现在经常被认为是哲学的最基本的部分。意义问题被赋予某种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宁愿提“马克思哲学” 而不愿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其实,就用语而言,提“马克思主义哲学” 反倒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确实存在叫作“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理论形态,如那套已风行大半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但是,提“马克思哲学” 就不一样了——马克思有没有或者有何种意义上的哲学?他本人对哲学究竟持何看法?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哲学吗?他的思想跟哲学这门古老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所以,如果一定要提“马克思哲学”,那就得先对上述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作一番认真的考察。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物质?它的构造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在很早前就已经激动了人类的头脑。为了对周围世界产生一种正确的看法,为了知道周围世界的基础是什么以及如何去认识它,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这些问题的科学就叫作哲学。然而,关于物质及其构造的问题不仅对哲学有意义,而且对我们的实践活动也有意义。为了学会如何控制自然界中所发生的过程,就需要弄清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