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论我们在世界的那个角落,只要你走进教堂或在其它类似场所参与天主教的弥撒礼仪,那么你肯定会听到不同语言、旋律优美、风格各异、得体适用的礼仪歌曲即天主教圣乐。教会的礼仪音乐是伴随着基督的教会的礼仪发展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甚至,天主教的礼仪音乐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基督圣诞之前的犹太宗教的音乐。  相似文献   

2.
刘贻 《天风》2012,(5):20-21
感谢上帝的恩典,随着中国教会不断的发展,如何建设好教会,包括如何完善教会礼仪,也成为教会领袖不断思考的问题。其实,对于基督教会的崇拜来说,教会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会崇拜礼仪拥有古老的教义、历史基础与丰厚的文化底蕴。虽然崇拜礼仪并非绝对真理,但也绝不能任牧者肆意妄为,随意更改。其实。  相似文献   

3.
《天风》2020,(11)
正将临期作为礼仪年历的第一个节期,呼召我们以"期待基督再来"开始我们的朝圣旅程对于大多数中国基督新教教会而言,圣诞节无疑是所有教会节期中最受重视的节日,然而对于圣诞的预备节期——将临期,大家却知之甚少。甚至有些教会在将临期时就已经开始唱圣诞诗歌了。本文将带领大家共同探索教会年历第一个节期将临期的来源、牧灵意义和崇拜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正>无论具体崇拜礼仪程序和要素如何发展和细化,都应当坚持崇拜框架具备信仰深情和神学深度近十几年来,中国教会越来越注重崇拜礼仪事工。在一些教会事工的会议里,不断有牧者建议出版全国性的礼仪手册,以规范礼仪生活.这些强烈的诉求,一方面反映出一些地方教会的礼仪生活出现了无序甚至是混乱的情况,这说明目前中国教会崇拜礼仪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具有共识性和包容性的指导性规范;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会已经开始自觉地转向了内在建设,教会对崇拜礼  相似文献   

5.
与主相遇     
对于每一位真诚接受基督为主的人来说,能在圣事中获得丰富的恩典,并在每日的生活点滴中寻到上主的旨意,进而可以时刻与主相遇,是一件可以超越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并使人欢欣鼓舞的美好时刻。为了使人可以完整地通过神圣的礼仪,而能实现与主相遇的愿望,教会的礼仪年安排便起到了桥梁式的作用。从礼仪年的安排我们不难看出,教会是一个不断在生命中更新的团体。礼仪年伊始,我们期待着借基督的降生而彻底改变我们有死的本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位两年前受洗加入教会的弟兄姊妹问起《2021年崇拜灵修记事手册》刊登的大斋期灵修内容,他们对此不是很明白,有的弟兄是第一次了解,有的姊妹问大斋期是不是与别的宗教一样要守斋吃素……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就不一一罗列了。总之,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弟兄姊妹不了解围绕基督事件产生的教会传统节期、礼仪……经过简单的解释后。  相似文献   

7.
肖安平 《天风》2018,(7):10-11
在崇拜礼仪中体现中国基督徒的特点、角色和身份,认同本国、本民族和人民,把崇拜礼仪与中国文化真正融合。崇拜礼仪在教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期教会,敬拜生活是以"祷告、唱诗、聚会、交流分享、掰饼"为主,之后崇拜礼仪逐渐完善起来。尽管崇拜内容不变,但崇拜礼仪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中都有风格、方式、特点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为发端于十六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在相当层面影响了以后基督教新教(theProtestantChurch)的各宗派教会在圣经信息的宣讲、崇拜礼仪、圣职人员地位等方面的生存性发展。这场历史中惊天动地的改革运动给现今的基督宗教所带来的反思是,我们如何客观而真实地评价圣礼性礼仪与圣职人员在教会信仰生活中的价值性地位?在我们关心自身的灵性追求与成长之时,是否要排斥合乎信仰原则的圣礼性礼仪呢?这就是本文仅凭一管之见所要进行探讨的旨趣。  相似文献   

9.
郑慧 《天风》2005,(3):38-40
近十年来,"敬拜赞美"开始在中国一些教会盛行,最初是在青年聚会或教会一些节庆的联欢活动上出现,而后有些教会在主日崇拜也采用。在教会传统中,崇拜基本上是庄重、肃穆的气氛,而"敬拜赞美"的热闹、喜庆可以说是对崇拜的冲击,这不是今日中国教会崇拜礼仪的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本文无意探讨个人喜好的赞美方式,而是要思考在教堂这个特定的神圣空  相似文献   

10.
蔡建伟 《天风》2023,(2):25-26
<正>《利马礼仪》是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产物,它的出现是要把普世教会的合一理念寓于崇拜礼仪之中,借着共融祭礼让普世教会拆毁藩篱,打破宗派的围墙,在圣礼中走向合一。建基于普世教会合一的初衷,围绕着互相接纳、彼此相爱的圣经明训,《利马礼仪》最大限度地吸纳各宗派原有的崇拜传统与要素,融汇成四叠框架的崇拜程序,与普世教会绝大部分主流宗派的崇拜结构认同,分简化版和原初版,以适应教会不同场合、不同主题以及不同节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三一论的框架下寻求教会合一坚实的基督论基础和圣灵论活力,是中国教会在走向合一进程中需要有的深层教会论探讨。坚实的基督论基础和圣灵论活力既可以保证教会涵括丰富多样的信仰和礼仪传统,同时又能够保证教会是真正的不可分裂的"一",因为一主、一信、一洗是教会的共同信仰。因此,教会的"一"是多样性中的"一",  相似文献   

12.
<正>应当在传统中创新,既不失掉教会传统的礼仪精神,又有中国化、地域化和民族化的特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恢复聚会己有近40年的时间。在这40年里,教会信徒不断增加,为满足信徒的敬拜需求,教堂数量也随之增加,整体呈现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新元素为崇拜提供了便利,教会的崇拜形式变得多样化。因不同宗派背景,在推进联合礼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保留了原宗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正在笔者看来,崇拜礼仪的中国化问题,不是要设置怎样一套程序,而是要怎样在生活中以"礼"彰道。"圣道"和"圣礼"是基督教会的两大特征,奥古斯丁称"圣礼"为"可见的道",说明圣礼在教会崇拜中的重要性。中国基督教传承了马丁·路德的改革精神,走上了自治、自养、自传的兴教之路,并实现了联合礼拜。中国教会的崇拜礼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无论礼仪繁简,都有意义在其中,都传递着相应的信  相似文献   

14.
裴连山 《天风》2018,(7):12-13
今天教会的礼仪既要有神学上的考虑,也当有中国元素,更要体现时代精神。崇拜和聚会是基督徒教会生活的中心,而教会的崇拜离不开礼仪。除了圣礼,基督教还包括更广义的礼仪。礼仪传统是为了表达基督教的信息,其传统肯定受到犹太传统、希腊罗马传统的影响,后来又被欧洲中世纪文化所塑造。  相似文献   

15.
要把教会变成一个"同心圆"型的教会,在这个"圆"型教会模式中,以基督为中心,神职人员和教友虽然职份不同,却以和谐合作的关系,共同肩负起教会的责任和使命。一、平信徒的身份地位平信徒"指圣职人员及教会所规定的修会人员以外的所有信友。平信徒藉洗礼与基督结为一体,成为天主子民。以他们自有的方式,分享基督的司祭、先知及君王的职务。他们也肩负整个基督子民,在教会及世界上的使命"。这是梵二文献《教会宪章》对平信徒的描述,强调了教会是"天主的子民"  相似文献   

16.
蔡建伟 《天风》1994,(收录汇总):24-25
崇拜中的礼仪,犹如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剧本,诠释并传递着基督宗教信仰中的福音信息.这犹如柴培尔所言:"结构传递出信息."1教堂的外观可以传递出福音的信息,教堂内的空间布置也可以传递出福音的信息,甚至连讲台的设计、教牧人员的座位安排、教堂的堂徽设计等,无不传递出福音的信息.而崇拜中的礼仪结构,同样起到相同的作用,也在处处传递着福音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每年9月15日普世教会都要特别纪念“痛苦圣母”。整个礼仪年,通过教会对圣母的纪念和庆祝,我们所有的信徒们不同的节日,或在不同的祈祷中,默想圣母玛利亚的奥迹,都会有不同的触动和不同的神慰。今天,我们默观站在基督十字架下的圣母,再次提醒我们:追随基督的人所受的痛苦是希望与喜乐的门槛。  相似文献   

18.
<正>无论形式繁杂或简化,都要回归圣经真理,而不是盲目模仿或所谓创新基督教圣礼既是恩典的媒介,又是真教会的标记。由基督教全国两会制定的《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中强调,坚持中国化方向要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和礼仪制度。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倡导教会崇拜礼仪、圣乐诗歌、教牧服饰、教堂建筑等融入中国元素,使之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体现中国特色。当前,中国教会的崇拜礼仪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秦小林 《天风》2014,(3):10-11
<正>但愿我们本着互相尊重、求同存异、追求合一、呈现多元的原则,一同彰显在基督里的丰富多彩。目前中国基督教会实行联合礼拜,并无统一的礼仪规范。但不少教会,尤其是一些城市教会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具有某些宗派特点的信仰礼仪。然而,由于现在教会的教牧同工大多都在后宗派时期信主,对"圣袍、圣带的穿戴"问题相对比较陌生。又由于原来各宗派背景的礼仪各有不同,于是在目前教会中,尤其是圣服的穿着方面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在此愿意与各位同工同道谈谈我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需要解释的是,文中介绍某些教派的礼仪特点,并非希望  相似文献   

20.
芦宝玲 《天风》2017,(6):34-35
正一、礼仪崇拜介绍在将临期第三主日,我们采用普世教会公认的崇拜方式,即利玛礼仪敬拜上帝。利玛礼仪是世界基督教联合会在1982年签署的适用于普世基督教会崇拜的礼仪文献。礼仪文献包括进堂礼、圣道礼、圣餐礼和差遣礼四个部分。进堂礼包括:序乐、问安、启应、认罪、宣赦(上帝赦免)、荣耀颂(赞美上帝)。圣道礼包括:经训、证道、宣信、回应诗歌、代祷。圣餐礼包括:预备礼、圣餐祷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