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理性"哲学范畴的内涵及二重性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非理性”范畴内涵的确定作为哲学范畴的“非理性”应是对意识、行为主体中种种非理性因素的综合反映,既包括未经大脑的主体行为,也包括虽经大脑,但未被主体自觉意识的精神现象和主体行为。具体说来,“非理性”哲学范畴的丰富内涵可从以下几方面确定。其一,就人类精神整体而言,“非理性”哲学范畴是对统一人格中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现象的反映。人格是“知、情、意”的统一体。“我”不仅是逻辑思维的主体,即求知、理性的主体;而且又是情感、意志的主体。情感、意志以及相应的兴趣、性格等是主体精神活动中伴随理性化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意志软弱     
杨国荣 《哲学研究》2012,(8):98-106
考察行动与实践,常常面临意志软弱的问题。从知行关系看,意志软弱主要表现为"知其当行却未行"或"知其当止而未止";从理性与意欲的关系看,意志软弱则更多地关乎理性与意欲等之间的张力。在形而上的层面,意志软弱进而以可能性、偶然性的存在为其本体论的前提。对意志软弱的理解与应对,无法回避以上问题。一戴维森曾对意志软弱的特点作了如下概述:"如果一个当事人不遵循自己的较佳判断去做事,并且是有意这样做的,那么我们说他的意志是薄弱的。"(戴维森,第462页)"较佳判断"属广义的理性判断:它既不同于自发的意识,也有别于非理性的冲动,是基于反思、比较、权衡而达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理性和非理性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对立的实质是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对立、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及其对人的意义。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及其对人的意义,不仅是现代西方哲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且也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哲学始终都在不断探讨和研究的根本课题之一。不言而喻,理性与非理性也就成为一对不可忽视的重要哲学范畴。但是,究竟什么是理性?什么是非理性?这在不同时期不同哲学家那里往往具有不同的理解和界说。这是研究和解决理性与非理性相关问题的一大障碍。认真研究和全面考察作为哲学基本范畴的理性与非理性概念,不仅对于研究和解决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及其对人的意义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也是哲学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常山 《美与时代》2005,(5):29-31
画家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过程。创作中的理性因素是指那些属于艺术家理智范围内的抽象思维因素,涉及理解、经验等心理因素;而非理性因素是指那种非艺术家的理智所能把握的主观活动,它涉及直觉、情感、灵感等心理因素。画家非理性因素方面的特点,往往是画家经验和潜意识的体现,也是艺术家理性认识再次升华的潜在力量。因此,画家在创作中能否清醒地认识到非理性因素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在艺术创作中是否能恰当地驾驭自己的感性因素的能量,则是一位画家灵性与艺术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1990年末,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上海师大等高校马列部与上海哲学学会联合召开了哲学与社会主义信念理论讨论会。会议就哲学理性在确立信念中的思维功能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有关论点介绍如下。 一、对“信念”范畴的哲学分析 有的同志认为,信念作为对必然性和确定不移的趋势的认识,是以理性为主导的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在信念中包含着知识,情感,意志与价值四要素。其中对被信念事物的科学认识(知识)是信念得以确立的基本条件,而情感、意志、价值则是信念得以确立的辅助条件,其中价值取向则是辅助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情感、意志得以生成的源头。也有的同志不赞成把情感、意志这类非理性因素包括在作为理性范畴的“信念”之中,但都承认,“信念”的确立,既有一个知识的前提,又有一个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十分强调非理性因素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布鲁纳的发现教学也很重视非理性因素对创新的作用。而这正是作为一种竞技性的传统教育所忽视的。传统教育以对象性尺度为目标,舍本逐末,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现教学从实践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评价体系,积极鼓励受教育主体的主动学习,使教育过程真正实现人的内在尺度和对象尺度的统一,理性和非理性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情感、意志、志趣、直觉、灵感等正向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进而达到极高的审美体验,这充分展示了教育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朗西埃在《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里面提出"所有智力都是平等的"这一箴言,但他实际论证的不是所有智力皆平等的一面,而是其假设的一些性质。朗西埃以理论与真实始终矛盾为线索,揭示了现代社会建构中的智力钝化、愚化问题,澄清了智力与意志的不同性质,还把它们与另一个核心问题即"自由"问题结合在一起。这些工作澄明"教育"在本原上的意义,是重拾对理性人性的信心,去相信任何个人的知性能力。但我们也知道,所有人智力皆平等的主张或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论断,或是对平等政治的献身,或是一种革新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我们都不能简单和绝对地将之定位。  相似文献   

8.
爱情哲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地包含如下三方面的内容:(1)爱情的生活实践;(2)与爱情相关的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3)文学艺术对爱情所作的深刻描绘和提出的一些精辟见解。 爱情哲学的基本问题总以其独特的方式交织着理性和非理性的诸多矛盾。其中本能的、生理的、社会文化的、道德审美的种种要素矛盾地纠集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使得爱情既是非理性的本能的冲动,又是理性的合理的节制;既是非理性的自私,又是理性的自觉;既是非理性的自利和残忍,又是  相似文献   

9.
樊浩教授所提出的"西方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意志’;中国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情感’"的两命题,经讨论或许可以得出:西方四德智、义、勇、节的主体依序是"理智、意志、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归结为"理智/理性+意志"。关于中国四德(或儒家四德,或孟子四德),樊教授归结出"四德—四心之中,3/4的是情感,1/4的是理性,是一种‘理性+情感’的并以情感为主体的特殊人性结构",对孟子哲学来说大抵是合理的,唯儒学各家的说法细节不一,无法一概而论、一体适用。  相似文献   

10.
李文阁 《现代哲学》2003,1(2):11-13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国内认识论可以称之为“理性认识论”(这里的“理性”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合理性,而是近代意义上的狭义理性,即工具理性或不含有非理性的理性),在这种认识论中,非理性的各种因素,诸如意志、情感、直觉等等,均是认识的障碍,是认识过程中必须予以克服或排除的东西。从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11.
超越理性与非理性的抽象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越理性与非理性的抽象对立复旦大学吴晓明理性与非理性的分离隔绝,是当今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情形和问题,因而也是思想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这种分离隔绝,在今天往往采取着尖锐对立的形式,以致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疏远和矛盾,似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较早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后现代哲学在非理性主义的发展上表现出一些新特征:(1)以功能的非理性取代实体的非理性,即不再寻求那种形而上学的不变基础或架构,而只诉诸于永恒的消解,不仅消解柏拉图式的“理念”和康德式的先验“形式”,而且也消解在“理念”和“形式”位置上更换“意志”、“权力”、“生命”、“结构”等概念的企图;(2)以解构的非理性取代建构的非理性,即在摧毁了理性概念之后不再建立一  相似文献   

13.
情感的洞穴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情感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因素,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的非理性非智力方面。情感与理性和意志等相结合,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结构和内心世界,成为人类从事主体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内在根据和主体性条件。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受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人的情感之区别于高级动物的心理,在于它总是与人类的理性和智慧相关联。作为人对  相似文献   

14.
论坛荟萃     
丰子义: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其中所出现的波折大多与理性的失范有关。它表现为经济行为的失控,政治与权力的失范,文化发展的扭曲等多种非理性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并非是由于理性自身的过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国内认识论可以称之为“理性认识论”(这里的“理性”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合理性,而是近代意义上的狭义理性,即工具理性或不含有非理性的理性),在这种认识论中,非理性的各种因素,诸如意志、情感、直觉等等,均是认识的障碍,是认识过程中必须予以克服或排除的东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反理性主义思潮和价值哲学的引  相似文献   

16.
Allison、Timmermann等人对康德伦理学中定言命令式的演绎进行了重构,但他们在两个关键环节——理性和第三者——上存在着问题:一是理性等同于理论理性的观点不符合《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文本依据;二是对第三者的论述不符合它的决定性判据.其实,理性是纯粹理性,包含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两种不同功能,第三者是不完善意志,即受感性欲望刺激的意志与纯粹意志的结合体;从而挖掘出不为人关注的自由的演绎,以及定言命令式演绎的三个要素:两重世界成员、知性世界的权威性和第三者;最后将演绎思路重构为七个步骤.  相似文献   

17.
一男女生智力有没有差异?这是心理学界长期来有争论的问题,也是教育实践中提出来的问题,它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广大教师与家长对此更感兴趣。我国教育界曾有一种传统的看法,即中学里男生优于女生,小学则相反,是女生优于男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即使是小学生,也往往是男生聪  相似文献   

18.
冯玉珍:理性、非理性与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人类精神是理性非理性的矛盾统一体。理性表现为人类超越自我有限生命,追求必然性、普遍性及永恒无限的能力,是生命的灵性之光辉。非理性体现着生命的自然欲望和冲动,表现为追求感性、具体、有限性的特性。理性和非理性是互...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围绕道德判断的理性加工与非理性加工展开。已有神经影像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包含非理性加工,但是否包含理性加工仍存争议。当道德判断视为类属概念时,研究倾向支持道德判断的非理性加工;当视为类似记忆的连续体时,倾向支持理性与非理性的双加工。研究还显示,个体进行风险回避的道德判断时多是基于行动的非理性判断;进行奖赏趋近道德判断时多是基于意图的非理性判断。未来研究应完善实验设计,在整合检测技术基础上,对亲社会道德判断和反社会道德判断及基于客观和主观损益的判断加工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中理性和非理性之界限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华东师大哲学系童世骏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问题并不是一个现代问题。但在现代以前,这个问题主要是作为心理活动的几种类型来讨论的:柏拉图把理性同激情和欲望相区别,孟子重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都是讲理性和非理性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