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唯识比量是在《因明大疏》里释"世间相违"而出现的。它是应用因明规则进行的一个佛学论证例子,从"世间相违"看,此论证归属于"学者世间"讨论的范围,不犯"世间相违"错误。窥基通过此例在讨论宗、因、喻规则及唯识比量的合规则性时,提出了自比量、他比量、共比量三种比量及其各自规则,这是对《正理门论》"为自比量"和"悟他比量"的一个发展。窥基称唯识比量是共比量,是对"敌者"有所指的,此"敌者"必为"因法"的接受者。唯识比量归属于因明而不同于佛学理论,是因为通过它来讨论因明规则的;因明不是西方逻辑,是因为因明的"极成"等规则不同于西方演绎逻辑的形式规则。  相似文献   

2.
因明(hatuvidy口)是发源于印度的论辩逻辑。它当然也可以用来“自悟”,此时立论者所形成的推论纯粹是一种内心的思维活动,因此称作为自比量(svarthanmdna);然而因明主要的功能在于“悟他”,即是在论辩中进行论证和反破,这种旨在悟他的比量,称作为他比量(pardrthanuman二)。因明作为主要作用于论辩的逻辑对语用问题甚为关注,因此它对论辩的语用规则有具体的阐说,还建构了一个语言交际的四元语用模型,并揭发了一系列语用谬误。一、论辩的语用规则论辩的语用规则主要表现在简别(mdtrat画)上,简为分别、选择之意,别即差别,…  相似文献   

3.
活跃于六七世纪的印度中观派论师月称,在《明句论》一书中,批评了清辨论师所采用的自立比量。其中,月称所用技巧与汉传因明自他共三比量之说非常接近。对比此二者,可以为我们理解月称思想与汉传因明的起源提供有益的视角与材料。本文在分析月称《明句论》梵文本的基础上,着重考察自他共三比量视角下月称思想的样态,进而得出如下结论:月称归谬论法的核心是"他比量";他认为清辨的自立比量只是一种"自比量",不具备能破的功能;月称所用技巧更为质朴、简洁,与汉传因明中的三比量说的复杂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月称之说可能代表了三比量发展的较早阶段,为我们了解三比量说乃至汉传因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4.
梵学拾趣     
错把“比量”当“现量” 我国的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明学”源于印度形式逻辑,通常称为佛家逻辑。因明学有两个基本术语—“现量”和“比量”。它们的梵文原文分别是pratyaksa直接经验、感性认识、现量和anumana间接经验、理性认识、比量。一日,偶然翻阅中华书局1985年版的《大唐西域记校注》,此书“前言”共有138页,洋洋一篇中国佛教译经史大观。在第20页上,我发现作者摆起一副像是因明学专家的架势,以贬抑的口吻,对7世纪印度逻辑天才法称论师的因明学说进行批评。然而,奇怪的是,他的批…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汉语文献包括日本法相宗的相关文献的解读,解析了玄奘所作的两个典范性的因明量式"胜军比量"与"唯识比量"的具体作法,认为灵活使用"自许"的简别是玄奘对因明学的创造性发展。按照因明作法的通则,"自许"是对整个因支的简别,使整个因支能满足因的第一相以避免"他随一不成过",由此该比量也就成了自比量。而玄奘则创造性地以"自许"来简别因支中的某一部分以避免其他过失,比如,在"胜军比量"中是为了避免"自异分同全"的不定过,在"唯识比量"中是为了避免"有法差别相违过"。由于整个因支之能满足因的第一相依然为立敌双方所共许,所以该比量仍为共比量。这种对简别的灵活使用,是汉传因明学的一个显著特色,在东亚唯识学传统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汉传因明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论证法称因明的演绎逻辑体系与陈那因明的非演绎逻辑体系有根本的差别。本文以玄奘的“唯识比量”作为标尺,论述法称因明在认识论、逻辑和辩论术三方面全面改造了陈那因明。论述了法称建立因后二相的思路与陈那有根本差别,是导致体系差别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近似于“所闻性”因的实例,指出陈那的不共不定因在法称因明中不复存在。这是法称对陈那因明作体系性变革的重要特征。从法称《滴论》和法上疏找到根据,批评百年以来流行的归纳说。本文还找到了藏传研究者误用法称因三相来解读陈那因三相的原因。简明扼要地阐明不可得因在逻辑上没有独立性。设立此因主要为方便建立论式。文章最后解释了法称因明异法式独自成立的逻辑依据。要之,本文对当今国内因明研究中的诸多重要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唐代玄奘法师西行求法,“道贯五明,声映千古”(窥基语),他在因明学(论辩逻辑)方面的成就代表了印度当时的最高水平。本文拟从西行求学、回国译讲和培养人才以及从理论上继承、发展陈那新因明三个方面来加以评述。玄奘法师既是研习因明的楷模,也是运用因明工具宣传其唯识思想的典范。在留学后期,奘师创造性地运用因明工具来论证唯识思想,在十八日无遮大会上提出唯识比量,无人敢破,不战而胜,取得了辉煌胜利。他因此而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被小乘人尊为“解脱天”。这为奘师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留学生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在玄奘进入北…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此提出并尝试论证以下三个命题:其一,应当区分佛教因明中与为他比量相关的“遮诠”方法以及可以运用在整个量论领域的“遮遣”方法。具体地说,“遮诠”只是“遮遣”的一种,即专指运用于概念语言领域的遮遣方法。其二,现象学本质直观思想的提出,消解了量论中现量与比量的严格区分,并可以导致对感知、思维、判断、推理、自相、共相、概念、语词等范畴的重新理解。其三,表诠一遮诠方法、连同整个因明,在中国佛教史上乃至在整个佛教史上始终发展不兴,很大原因在于它们被人为地限定在语言层面。  相似文献   

9.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概括出了相当完整和科学的逻辑学体系,成为形式逻辑(即传统逻辑)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功绩是提出了三段论,亚氏详尽地研究了三段论法,三段论在他的逻辑学说中占有显著的地位,也是传统逻辑中最系统的部分。在古印变,研究有关推理,论证方法的学说是因明。因明是梵文heru-vidya(醯都费陀)的意译。“因”含有理由、原因的意思,指推理的依据“明”即通常所说的“学”。世亲以前的因明称之为古因明,以五支论式为其代表论式。到公元六世纪时,陈那以其独创的见解,完善和纯化了古因明,将五支论式改为三支论式,创立了新因明,陈那的因明思想是古代印度逻辑的一个高峰。亚氏三段论和陈那三支论式在推进逻辑的发展上各自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作为工具学  相似文献   

10.
玄奘"西行取经",在印度那烂陀寺等地广学佛法、造诣非凡,最后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上提出了无人能驳的三支论式,盛名响彻印度,后世称为"唯识比量"或"真唯识量"。本文通过分析"唯识比量"中的关键要素——"简别立宗"这一特殊的因明规则,及其与中观派论师清辩之"掌珍比量"的关系,以佛教新因明奠基人陈那的论辩逻辑为桥梁,明晰玄奘对清辩的学理传承这一重要的思想关系,考察因明学说在瑜伽行派与中观派之"有"、"空"论证中的作用与意义等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何欢欢 《世界哲学》2015,(4):151-159
玄奘"西行取经",在印度那烂陀寺等地广学佛法、造诣非凡,最后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上提出了无人能驳的三支论式,盛名响彻印度,后世称为"唯识比量"或"真唯识量"。本文通过分析"唯识比量"中的关键要素——"简别立宗"这一特殊的因明规则,及其与中观派论师清辩之"掌珍比量"的关系,以佛教新因明奠基人陈那的论辩逻辑为桥梁,明晰玄奘对清辩的学理传承这一重要的思想关系,考察因明学说在瑜伽行派与中观派之"有"、"空"论证中的作用与意义等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现量和比量为基本认知方式的因明学是佛教独特的认识论系统,但是因明学并没有发展如西方那样追求绝对客观知识的认识论,而是发展起了以破解异说和悟道解脱为宗旨的量论,特别是因明现量论,融合了直观认知和圣谛现观的双重功能。但是,从汉传佛教的传统看,现量的解脱道意蕴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多数学者把因明学作为一种纯粹逻辑来解读。中国陈隋之际的永明延寿以"一心万法"的基本理路,发掘了因明现量的出世内涵,成为汉传佛教因明学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6,(5)
引言在西藏三大寺学经的时候,首先要学一部因明入门的书,名叫“都扎”,是类摄的意思。就是把经论中的名相,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摄为一类一类而学习的课本。这部书初从色法中的“显色”、“形色”,直到因明中的“现量”、“比量”等心明差别,和“正因”、  相似文献   

14.
古印度宗教文化的沃土,论辩之风的盛行,铸就了因明的论辩特质。无论是从佛家研制因明的动因来说,还是从佛家因明的研究内容来看,因明都不是逻辑的同义语,而是一种以日常论战为研究对象的对话理论。由于因明不过是佛家对于论辩学的一种别称,因而,借力于数学方法而建构起来的西方逻辑不可能是衡断因明得失的唯一标尺。  相似文献   

15.
在实践的品性、论证的结构、论式的构建及其评估等方面,汉传因明的比量与非形式逻辑的论证具有相当的可比性。在论证的结构上,与比量相比,非形式论证展现出更复杂的形态;在应用上,比量的历史则更为悠久,表现得也更稳定和成熟;在论式的构建及评估上,非形式逻辑未能像因明那样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规则。汉传因明和非形式逻辑皆起源于以自然语言为载体的论辩,且都重视论证的实用性,此类共性使得两者之间的联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西方逻辑学传播和从日本输入因明后的直接影响是在民国时期出现佛教逻辑研究,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多研究者形成因明的三支论式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一致性的观念,即新因明结构宗、因、喻分别对应三段论结论、小前提、大前提。吕澂则从历时性角度,站在法称量论理论框架下,研究因明的内容,认为因明等同于量论,包含论证结构及其规则、论证的认识论基础和论证在佛学中运用三部分内容,这就是佛家逻辑。吕澂的研究是因明创新研究的一个范例,是对窥基因明研究的一种逻辑转向,助益于当今佛教逻辑学科建设,但是,基于包含佛教逻辑在内的逻辑边界,吕澂并没有清晰的回答,使得在佛学论证中各持己说,这是吕澂给我们留下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西方逻辑学传播和从日本输入因明后的直接影响是在民国时期出现佛教逻辑研究,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多研究者形成因明的三支论式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一致性的观念,即新因明结构宗、因、喻分别对应三段论结论、小前提、大前提。吕澂则从历时性角度,站在法称量论理论框架下,研究因明的内容,认为因明等同于量论,包含论证结构及其规则、论证的认识论基础和论证在佛学中运用三部分内容,这就是佛家逻辑。吕澂的研究是因明创新研究的一个范例,是对窥基因明研究的一种逻辑转向,助益于当今佛教逻辑学科建设,但是,基于包含佛教逻辑在内的逻辑边界,吕澂并没有清晰的回答,使得在佛学论证中各持己说,这是吕澂给我们留下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逻辑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了藏汉因明学术交流会。近40位藏汉因明学者提交论著4部,论文16篇,译文3篇。与会者回顾了建国40年因明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介绍了国外因明研究情况;交流了近年来的科研新成果,并就一些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展开了争论;讨论了“八五”计划期间因明研究工作的设想。建国40年因明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刘培育说,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来国内共出版藏汉因明著作15种,其中学术著  相似文献   

19.
虞愚教授在全国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中认为:从中国逻辑史的发展过程看来,由隋唐到明是因明在中国传播和发展阶段,应另辟一个时期。这同从明到解放前夕,西方逻辑在中国不断传播并与名辩之学互相发挥应另辟一个新历史时期是一样的。我们有理由以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在中国的输入到创新,作为中国逻辑史中两个重要的里程碑。接着,他在报告中介绍了因明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印度佛家逻辑——因明学在我国的传播分成汉传和藏传两大支流。汉传因明有过两次高潮。第一次发生在唐代,其代表为玄奘及其一大批传人。中国从此成为因明的第二故乡。汉传因明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第二次高潮发生在“五四”以后三十年。这一时期,按照中国逻辑史的发展特点,可以称为现代时期。现代因明研究的代表人物为吕澂和陈大齐。现代因明研究是汉传因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既继承了唐代《因明大疏》的优秀成果,也克服了它的某些缺陷和错误,在佛学知识论与因明、逻辑与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