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墨在公共伦理规范上的转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萍 《学海》2006,(5):105-109
论文从社会秩序层面探讨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四家在公共规范上的理论转接,以确证孔墨之间与孟荀之间并非对立而不相容。在实质意义上,墨荀并没有否定孔孟的个体内圣之道,而是进一步拓展了社会群体道德实践方法,从孔孟所重的个体心性修养转接为人际间“客观”、“行成”的规范要求。这为中国传统伦理的转接和当代社会伦理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仁”,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孔孟的仁政思想,是以爱人为中心的。杜甫是孔孟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杜甫“恻隐仁者心”的儒家思想,是他对苦难中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最可宝贵的,就是身处逆境,却情系国家,心想人民。  相似文献   

3.
儒家仁学的建立是孔孟对人类理性之觉醒的巨大贡献,孔孟奠定了儒家仁学之基础,却未封闭仁学之体系。宋代新儒家程朱等人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而又作了重大改造与发展:他们将孔孟的道德情感之"仁"升华为道德之本,将孔孟的道德条目之"仁"提升为道德宗元,将孔孟的主体精神之"仁"扩展为宇宙精神,将孔孟的个体生命力之"仁"发展为宇宙生生之德,儒家仁学因此而由道德伦理学升华为道德哲学。  相似文献   

4.
在创立规范主义伦理学的同时 ,孔孟也将少量的境遇主义成分引入了他们的伦理思想之中 ,肯定了有时可以不墨守规范要求而尊重实际境遇去行动的合理性。为此孔孟首先主张真正的圣人必须是个合时宜、识时务的“时者” ,然后承认对一些昏君暴君就不该一味迁就忍让 ,最后甚至表示只愿意听从人类自然良知的一声呼唤 ,从而在理想、运用和方法诸方面允许了境遇主义的存在。本文既对孔孟伦理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境遇主义成分作了细致的论述 ,还进一步批评了孔孟根据人们的地位高低去分配从实际出发的权利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周光华 《管子学刊》2012,(3):120-124
孔孟儒学,是中国族群的优良文化传统,需要辨明道理,剔除糟粕,让孔孟儒学推崇爱民、养民、育民的德政传统,广大于中国,构建安民和谐的社会。玄学产生于君主无为,大臣(世袭职位的门阀士族)专权。任继愈指出,“玄学”与“先秦两汉的孔子大不相同”。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这是继承德政传统,不是独辟蹊径的新说。宋代理学宣扬“天理”被确认为官学后,抑制人服从君主,因此不能把熏染着封建糟粕的宋代理学,硬拉进孔孟儒学混谈。继承儒学传统,发展中国,是不能推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易传》提出了一系列精湛的思想,启迪了后人。它突破孔孟天命观的束缚,接受老子“域中四大”思想,肯定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它既承认天人相通,又承认天道与人道的区别,开了荀子、刘禹锡“天人相分”之先河。它的知天思想,既超出了孔孟,又高于老庄,是荀子“制天命”的先导。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既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既不屈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与荀子相比,较为正确地解决了自然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管子与孔孟经济思想的哲学比较刘志扬管子与孔孟同是齐鲁大地哺育出的古代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了他们的经济思想。管子与孔孟的经济思想有许多共同之处,但这是表面的和局部的相同,而在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方法原...  相似文献   

8.
当代生态学家认为,康德的人本主义哲学倡导并强化人的绝对价值信念,与自然生态保护主义相对抗,它应该为现代生态环境问题负责并遭受最严厉的谴责.其实不然,生态学家把康德的人本主义误置为“专横的人类中心主义”,歪曲了康德哲学内含的自然生态保护思想.  相似文献   

9.
伦理精神是民族伦理的深层结构,准确把握儒家伦理精神则必须理解孔孟儒家理论的内在逻辑。理解孔孟儒家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伦理精神的关键在于厘清孔孟儒家理论的核心关切。而孔孟儒家的核心关切正是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孔孟儒家伦理精神主要包括了:"志道据德"、"为仁由己"与"慎终追远"。其中,志道据德是孔孟儒家伦理的整体价值导向;为仁由己是其伦理实践的执行关键;而慎终追远则为为仁由己提供内在动力。回归孔孟儒家的伦理精神是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摆脱当代社会道德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民本思想探源与评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邦治国,以民为本,已成为人们的基本常识,也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我国的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它的萌生可追溯到“五帝”与夏禹传说期。夏商桀纣之亡为民本意识的理性化提供了深刻教训。周人怀疑“天命”,是民本意识走向理性化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阶段。孔孟儒家创立仁学,标志着民本意识理性化质的飞跃阶段的到来。孔孟仁学的贡献在于它对“人的发现”;主张“仁者爱人”;解决如何爱人。仁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汉代以后,它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意识与价值取向,尽管也曾受到封建大框架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