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中国伦理学会、宁夏大学、宁夏伦理学会主办,宁夏大学政法学院承办的"全国民族伦理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民族伦理学会民族伦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11年8月22日至25日在宁夏银川召开,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15个民族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七十余篇。与会成员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  相似文献   

2.
《金翼》是人类学研究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通过对两个家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环境中不同命运的描述,以独特的笔法透视了复杂社会中的家族制度。而其中关于家族制度的社会学分析也为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化书>的和谐思想涉及人自身的和谐、人际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即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诸多方面,本文力求通过清理<化书>关于"社会和谐"的理想构想,并探讨这种理想的现实性基础与条件,而从思想上追溯<化书>社会和谐思想的逻辑根源,以求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房赢 《天风》2010,(12):68-68
<正>在繁忙的社会生活中,很少有人安静下来思考一下自己婚姻幸福的基础是什么。有些人认为婚姻幸福的基础莫过于有足够的金钱、有好的工作、有房子、有车子、有孩子……但稍加思考,我们就会知道,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的婚姻真正地幸福。  相似文献   

5.
"商业"与"和谐"似乎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商业常常是被怀疑和抱怨的领域,许多人认为"商业就是欺骗",商人就是"奸商",这种看法显然有失公允.商业是进行商品交换的行业,商人在买卖商品中获得利润.他们为了获得利益而为他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际上也是一种利他、利社会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最持久的交际工具,也是承载民族文化最坚固的活化石。杨占武博士在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间隙,对回族语言文化的研究坚持了25年,痴心不改,厚积薄发,终于再次推出了重新充实、丰富和提升的力作—《回族语言文化》(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相似文献   

7.
从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去观察和研究宗教,我们会看到一种现象,即中国各民族的宗教至少由两种不同系统混合组成:一种是在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形成并与本土文化浑然一体的,如自然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祭祀传统,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古代就有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形成一系列包括郊社制度、宗庙制度在内的祭祀制度。《礼记》称:“?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  相似文献   

9.
吉首大学易小明教授所著<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从对差异与和谐的哲学探讨人手,对人与自然的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人与人的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中西传统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等同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人类文明与宗教经典的关系,探讨和发掘《道德经》中和谐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以寻求其对当代社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有自身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1.
伦理学是实践的,也就是说伦理学始终要与现实生活保持着顺畅的互动关系,这也是伦理学永远保持年轻状态的基本条件.在今天,当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基本上是诉诸于一种学院化的方式来实现的情况下,伦理学与现实生活的顺畅互动必然受到一定得影响,伦理学的实践性品格也必然受到遮蔽,所以探寻伦理学走向生活的路径就应该成为伦理学界的学人的一种责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民族、宗教间的通婚状况分为四种情况进行分析,认为:相同民族相同信仰之间的通婚使得民族、宗教、家庭三类群体团结纽带合而为一,巩固了民族内的凝聚力,却加剧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不同民族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对打破不同民族间的民族隔阂、通婚禁忌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且不同民族的群众在参加同一宗教的活动中增加了相互交往的机会,为结为更深层的婚姻关系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同一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宗教信仰的类别差异却会为同一民族内的通婚造成阻力,而且这个阻力可能远远大于同一民族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同一民族不同信仰间的通婚难度相对较大。不同信仰之间通婚一般会有一方改变信仰以适应婚后的社区生活。一些发展相对较好民族的男子在民族间择偶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民族单一社区对族际通婚有较强的阻碍作用,民族混合社区的族际通婚现象比较普遍。族际通婚促进了多宗教的和谐共处,而宗教的和谐共处又反过来为族际通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信仰与习俗、传统与现代、现实与想象,所有这些都交融、呈现于古老的冰雹会。在历史的曲折变迁中,大义店村的冰雹会能留传至今可谓历久弥坚。村落生活经验中保留着关于神灵信仰的集体记忆,记忆使得信仰仪式能够恢复和传承,传承中又不断丰富着集体记忆。在记忆与传承的历史演进中,民间信仰衍变为一种民俗,于村落之中建构和谐的空间。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既有稳定的内在系统,也蕴含着和谐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地处青海和甘肃两省交界处的河湟地区,是我国西部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民族大走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各族人民,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创造了许多融合多民族智慧、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化长期的发展与融合过程中,中国各宗教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形成了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以及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跨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变化,在宗教多元化的趋势下进一步推进宗教和谐,继续发挥宗教和谐对社会发展及世界和平的有益贡献,成为当今中国宗教界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宗教人类学》已经出版了两辑。第一辑意在为中国的宗教人类学研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学者"走进宗教现场"的尝试。既有微观层面田野现场的细致考察,亦有宏观层面对中国民间信仰的探讨与反思。同时"非本土"学者的域外视野,从他者的角度让我们对域外田野现场有所了解,并有机会从他者身上反观自身。尤为可贵的是,《宗教人类学》第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呈现了浙西天主教村落中的一个主要村庄——麻蓬村的天主教信仰在历史中的来源,进入乡土社会之后与周围村庄发生的文化冲突,在嵌入过程中的传播方式与细节调整,以及目前的发展与变化。麻蓬天主教信仰在历史中的植入依托了传统的宗族组织,并在植入过程中形成了血缘性的情感认同。今日村庄中的宗教氛围正逐渐淡化,这既是由于教会在村庄公共事务中的功能被逐渐替代,更是由于人口流动和经济分化过程中村民的日益理性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介绍后现代宗教哲学的代表人物唐·库比特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宗教研究新方法》一书所提供的宗教研究思维方式的转换,指出尽管库比特最终也不可能与宗教彻底决裂,但他关注生活本身的视角和他对日常语言的研究态度以及他对传统基督教的批判无疑给科学无神论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路径,使其能真正的关照现实,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这是黑格尔的一句名言,人们经常爱引用,这是为什么?因为理论一旦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涩、坚硬,她似乎孤高冷傲地站在那里,冷冰冰地俯视着生活,而对人们没有任何益处.然而,当理论一旦回归生活、拥抱生活时,她就会立即变得温暖而亲切,其力量和作用也迅速彰显出来.这是我在读<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一书时的强烈感受.现在以该书的第二章,即秦汉部分为例,谈一点个人的体会.我们知道,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基本确立、成型的时期,在中国伦理发展史上其地位极为重要.作者在论述"三纲五常"这个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时,立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唯物史观的核心命题,以丰富的史料分析了它的形成、内容、性质、影响等问题.就说孝吧,汉代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20.
社会各种关系的形成都是围绕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来实现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目前,随着社会原有体制的改革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时期,各个方面正在呈现出改革、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