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基于人格的交互作用理论,通过时间与金钱两种助人决策情景,设计两个实验考察了人际敏感性特质对个体助人决策的影响,以及决策角色与社会压力两种情境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相比低人际敏感性,高人际敏感性个体更容易做出助人决策;(2)相比低社会压力,高社会压力下,高人际敏感性比低人际敏感性个体捐助的金钱更多; (3)高社会压力下,相比低人际敏感性个体,高人际敏感性个体为朋友与陌生人决策时会捐助更多的金钱。研究表明:人际敏感性影响个体的助人决策,决策角色与社会压力会对不同人际敏感性个体的助人决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常静  莫雷 《心理科学》2005,28(3):626-632
本研究基于人格的交互作用理论,通过时间与金钱两种助人决策情景,设计两个实验考察了人际敏感性特质对个体助人决策的影响,以及决策角色与社会压力两种情境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相比低人际敏感性,高人际敏感性个体更容易做出助人决策;(2)相比低社会压力,高社会压力下,高人际敏感性比低人际敏感性个体捐助的金钱更多; (3)高社会压力下,相比低人际敏感性个体,高人际敏感性个体为朋友与陌生人决策时会捐助更多的金钱。研究表明:人际敏感性影响个体的助人决策,决策角色与社会压力会对不同人际敏感性个体的助人决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安乐哲将过程—关系思维由宇宙论扩展用于阐释儒学人性论、伦理学。他高扬人在关系性互动中的修身实践。在这种实践中,个人与角色是并生的。这种对"角色"的理解依重个体经验,具有很强的动态、开放和处境化的特征,从而缓和了对传统儒家血亲伦理所作的固化和封闭的理解。但由于经验具有复杂性,修身的发端不应该被绝对化地置于血亲—家庭关系中,"角色"应该被赋予更加多元的内容。同时,过程宇宙论可能给人带来无常、寂灭感,这不利于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4.
基于符号互动论而提出的自我呈现概念及其理论,以往常被用于解释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人际互动行为。近些年。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人际互动行为发生的重要场域。由于社交网络自身的独特之处,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与现实面对面、传统计算机媒介交流中的自我呈现有诸多不同。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更受到目标观众、动机、人格特征、性别和文化等方面的显著影响。西方的“富者更富理论”和“社会补偿理论”,在解释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现象本质时各执一词,而国内的“补充我/补偿我理论”或许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理论问题。未来的SNS自我呈现研究应在扩展被试群体范围、SNS网站种类和影响因素变量几方面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5.
人际环是以水平轴亲和维度和垂直轴控制维度为核心,按照规定序列排列在一个环形的空间。研究目的:研究融合人际互动与人格特质两个心理学研究领域,探讨中国文化下人际互动中人际环状结构。研究方法:本研究以人际环为理论基础,设计三种不同关系类型:夫妻关系、同性好友关系和恋人关系,采用多元变量分析和随机化测验方法检验本土文化下人际互动中个体的人际特质结构。研究结果:显示互动中个体人际特质以两个基本维度(亲和维和控制维)为核心,这两个维度体现出人际关系互动中的两个重要信息:地位和爱。人际特质包含六个因子,分别是人际冷漠性、人际亲和性、人际开放性、人际退缩性、社会支配性和社会服从性。此六因子以水平轴亲和维度和垂直轴控制维度为核心,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六边环形,并以规定序列排列成环形空间。  相似文献   

6.
李晴蕾  王怀勇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1):2046-2056
角色超载是指当个体缺乏必要的能力与技能或足够的时间而无法顺利完成各种角色需求时所体验到的一种角色压力。角色超载不仅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 而且对组织和社会也有消极影响。本文在对角色超载的定义梳理及与相关概念比较的基础上给出了新的界定, 完善了角色超载的概念, 并对维度划分与测量, 以及影响因素与作用结果进行了分析。未来研究应致力于:清晰的界定角色超载的内涵, 合理的维度划分与量表编制, 深入研究其影响因素并关注角色超载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往关于职场排斥形成机制的研究, 主要是基于冲突-报复的视角, 验证了人际冲突对职场排斥具有稳定的预测作用, 而这个解释逻辑很可能对新员工并不适用。本文基于角色认同理论, 考察新员工的角色社会化程度对其职场排斥行为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多阶段收集的249对新员工上下级匹配问卷分析发现, 在控制了经典的冲突报复机制之后, 角色认同机制能够解释新员工的职场排斥行为。具体来说, 结果显示:(1)新员工的角色社会化程度负向影响其职场排斥行为; (2)工作疏离感在新员工的角色社会化程度与职场排斥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3)发展性反馈在新员工的角色社会化程度与工作疏离感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进一步, (4)发展性反馈调节了工作疏离感对角色社会化程度-职场排斥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职场排斥行为的研究视角, 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而且从角色认同的视角为组织管理新员工的职场排斥行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想象空间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是人类视觉系统通常采用的两种不同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策略。该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对违背物理移动规律的两种角色水平面心理旋转进行对比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想象空间两种角色水平面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的优势可概括化于旋转轴物理方向与重力方向不一致的水平面心理旋转中。  相似文献   

9.
价值导向、行为规范、社会调适、和谐互动构成角色伦理的调控功能体系.其中,价值导向功能具有全局性和方向性地位,是角色伦理调控角色实践的“指向标”;行为规范功能具有基础性地位,是角色伦理调控角色实践的“奠基石”;社会调适功能具有求适性和救济性价值,是角色伦理调控角色实践的“调节器”;和谐互动功能具有深度整合效应,是角色伦理调控角色实践的“减震阀”.角色伦理调控功能体系不断引导、规范和检验社会角色的实践活动,在角色社会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为什么会好奇?人际好奇的概念、功能及理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好奇是个体对他人的信息产生的好奇,其中包括对他人的生活经历、生活习惯和细节,以及想法、感受、动机产生的好奇。人际好奇受到个体性别、年龄、个体状态、人格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人际好奇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人格判断、文化学习和维护社会规范等方面有积极影响。人际好奇可以用本能论、信息缺口理论、兴趣?剥夺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加以解释。目前对人际好奇研究较少,未来需从毕生发展的角度探索人际好奇,研究网络中的人际好奇现象,进一步完善人际好奇的测量方式,加强基础研究和实证研究,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王鹏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06,29(4):815-818
人类视觉系统通常以第一人称角色和第三人称角色形式建构客体的空间表征,也运用这两种角色方式进行空间表征的动力转换。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对这两种角色方式的心理旋转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发现:空间表征转换的角色方式对心理旋转产生显著影响,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即存在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相似文献   

12.
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鹏  游旭群 《应用心理学》2005,11(4):336-340
本研究采用2×4混合实验设计,通过对旋转类型和旋转角度的控制,探讨第一人称角色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的差异性。实验结果表明,空间表征转换的角色方式是影响心理旋转的重要因素,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  相似文献   

13.
从伦理学的视角考察社会角色,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伦理秩序、道德应当、角色责任等伦理意蕴.就角色理论和伦理学的逻辑延展而言,角色伦理是以社会学与伦理学的交叉为学理依据,以伦理学为视角,研究社会角色的权责关系、角色道德及其伦理行为模式的一种理论维度.就社会角色实践意义而言,它是与角色的身份地位相契合的权责伦理定位、道德规范和伦理行为模式.角色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吁求为角色伦理提供了实践基础,角色伦理为角色实践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理论支撑,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真诚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 在工作互动中十分重要。不真诚不仅会给员工造成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管理学者近年来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并越来越重视对于真诚的研究。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基于自我的视角将真诚当作个体特征, 探讨个体真诚对其领导效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然而, 真诚的本质内涵中包含着人际的取向。因此, 为了探讨真诚作为一种人际特征如何影响同事互动, 本研究从社会关系视角提出人际真诚的概念, 也就是说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人际互动中所展现的真诚可能在程度和性质上都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 结合以往的研究和理论分析和澄清人际真诚如何作用于员工的同事互动, 并进一步揭示人际真诚怎样影响其团队地位。  相似文献   

15.
李松  刘峻君  鲍秀琴  陈旭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2586-2594
尽管关系维持策略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增强个人福祉有着重要意义, 但也增加了个体被拒绝的风险和痛苦。以往研究已经发现人际感恩一方面能在关系面临威胁时激活威胁缓冲策略修复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也能在威胁解除时激活关系增强策略建立和促进人际关系, 但人际感恩也增加了使用非适应关系维持策略的可能。此外, 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有助于解释人际感恩的关系维持功能。未来研究应从二元互动视角考察人际感恩的关系维持功能; 从多元评价视角考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在人际感恩对关系维持的影响中扮演的角色; 并结合多种研究方法拓展人际感恩的关系维持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不同平面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分别在水平面和冠状面内对第一人称角色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进行对比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空间表征转换的角色方式对心理旋转产生显著影响,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即存在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并不是在特定旋转条件下才出现的,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敏感性是对情境的道德含意的领悟和解释能力,是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逻辑上的初始心理成分。道德敏感性与个体对情境的自动化加工及其伴随着的直觉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境的背景与特征,个体的角色卷入、道德图式以及人格特点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个体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敏感性研究已在儿童早期发展、职业伦理以及测验方法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但其理论构建仍需进一步完善、深化,与教育干预密切相关的发展研究有待加强,研究方法也需拓展和改进  相似文献   

18.
人际情绪调节指的是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对自己或他人情绪进行调节的社会加工过程,对人际互动和社会关系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人际情绪调节社会互动的视角,首先探讨了人际情绪调节的概念;其次简要介绍了人际情绪调节的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包括主观评价法,实验室法和动态评估法等;最后分别从沟通理论和过程理论两方面梳理了人际情绪调节的研究,并针对这两方面的理论取向,提出相应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虽然已有研究从逻辑上推理内部人身份认知在信任氛围与角色内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但却极少给出实证的结果。本研究基于角色认同理论和自我认知理论,以31家生产型企业的330员工为调查对象,从心理安全感的视角对信任氛围是否以及如何通过内部人身份认知影响角色内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信任氛围对员工角色内绩效具有正向影响;2)内部人身份认知部分中介信任氛围对员工角色内绩效的影响;3)心理安全感在信任氛围与内部人身份认知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进一步,4)心理安全感调节了内部人身份认知对信任氛围-角色内绩效中介作用。研究证明了被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全新地解释了信任氛围对角色内绩效的作用机理,对员工创新绩效管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污名是指个体所具有不受欢迎的特征, 这种特征会导致个体在一定社会背景下被主流文化群体贴负性标签、贬低、侮辱而遭受到污名化。污名化对个体或群体本身会有消极影响, 不仅会使个体遭受到来自他人的歧视、排斥或拒绝等这些直接作用于自身的外部影响, 还会进一步消极影响被污名个体在人际互动中的表现和行为反应。被污名个体与主流文化群体之间的消极互动又会进一步加剧主流文化对被污名个体或群体的排斥, 形成恶性循环。从被污名个体的角度出发, 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探讨污名化对被污名个体人际互动方面的影响以及被污名个体采取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