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痛苦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痛苦多种多样 ,它既可以是肉体方面的感觉 ,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体验。痛苦不是人所独有 ,所有动物都具有感觉痛苦的生理机能。但是惟独人能反思和回味痛苦 ,从而强化了对痛苦的感受 ,获得了对痛苦的深刻认识。痛苦并非都是负价值 ,它只是降低人的处境 ,丝毫不能改变人自身的存在价值。如果我们从人的反思能力入手去理解痛苦 ,就会发现痛苦本身有其特有的价值。痛苦是通向快乐的阶梯。从逻辑上讲 ,苦与乐是绝不相容的 ,苦即是苦 ,乐即是乐 ;苦的意义不等于乐 ,乐不等于苦。然而苦与乐既相对立又相转化。伊壁鸠鲁说过 :“只有当我们痛苦而…  相似文献   

2.
挫折,在我们成长的路途中常常与我们为伴,躲避它,我们将失去了成长;躲避它,我们将失去了一大笔的财富。挫折,能够帮助我们的成长。成长,我们无法从别人的传播中获得,只有当我们坚强地面对挫折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成长。有时我们会感受到从未有过快乐, 但我们会品尝到成长道路上丰富多彩的滋味,体验到成长道路上未  相似文献   

3.
每年,当我们庆祝复活节时,我们都会用感恩的心相信耶稣确实复活了,同时也都承认这是信仰的高峰,是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然而,当我们私底下反省时,我们真的在生活中体验到复活的奥迹吗?在我现在的生活中有多大的影响?或者,“复活奥迹”这事实只是停留在我的信仰知识领域上,而在生活中却从未体验过这“复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与死     
生与死有什么不同呢?当我们被生下来,高兴的不是自己,而是我们的父母、亲人;当我们死了之后,痛哭的也不是自己,而是我们的子女、亲属。我们不为生而高兴,因为那时不知道高兴;我们不为死而痛哭,因为死后已没有感觉。我们无法为生发言,因为发言时我们已被生了下来,不论被生在富裕或贫贱的家庭,被生为白、黄或棕、黑的种族,我们都没有资格决定;我们也无法为死流泪,因为再抗议,还是要死,不论是圣贤愚劣、伟人凡夫,我们总得交出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我们每个人无不正在体验着一种同样的感觉,在滑稽可笑的抵抗与卑劣无耻的逃避(即在事物进程中半途而废地放弃)这两种皆不可行的态度之间左右为难.笔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确实对这样的感觉都或多或少地习以为常,而如果借用雅克·埃吕尔的另一个说法,那么就是我们每个人无不感觉被一个我们无法再控制的无序过程所消灭.  相似文献   

6.
戴劲 《学海》2005,(4):196-198
本文缘起于以康德物自体理论中一个悖论的思考。康德规定物体是存在的,因为他不能设想一旦脱离了刺激物感官如何形成表象———“它必须存在,否则感觉就无法解释了。同现象相应的,必然有显现的某种东西、心外的某种东西、影响我们的感官和提供知识质料的某种东西。”①然而,他又无法描述其存在形式(时空、运动、因果)。这一悖论还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一般将物自体理解为是不可认识、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这就意味着物自体在思维之外;然而,人们在讲物自体不可知、独自存在时已经思维着它———“说它是任何属于感官知觉的宾词都不能描述的某…  相似文献   

7.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和价值观在安乐死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人都将面临生命的终结,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来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使生命之花傲然绽放。生命固然美好,但毕竟有一个终点。当一个生命遭遇到不可避免的摧残,处于死亡的边缘,已无力再感受健康、快乐、幸福、尊严和价值时,是绝望而痛苦地等待死亡,还是理智而尊严地迎接死亡?这个问题实质上包含着长期以来对安乐死的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8.
任何人都将面临生命的终结,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来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使生命之花傲然绽放.生命固然美好,但毕竟有一个终点.当一个生命遭遇到不可避免的摧残,处于死亡的边缘,已无力再感受健康、快乐、幸福、尊严和价值时,是绝望而痛苦地等待死亡,还是理智而尊严地迎接死亡?这个问题实质上包含着长期以来对安乐死的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9.
一按公认的看法 ,维特根斯坦从《哲学研究》第 2 4 3节开始进入私人语言论证。 (参见维特根斯坦 ,下引仅标节数 )他所设想的私人语言不是那种用来自言自语的语言 ,也不是通常用来记录内心经验的语言 ,而是 :“这种语言的语词指涉只有讲话人能够知道的东西 ;指涉他的直接的、私有的感觉。因此另一个人无法理解这种语言”。有人从这段话中区分出两种私人语言 :偶然的和逻辑的。偶然的私人语言就是指涉私有感觉的语言 ,而逻辑的私人语言则既指涉私有感觉 ,又是其他人无法理解的。偶然的私人语言可以是日常语言 ,这并不是维特根斯坦要考虑的 ;私…  相似文献   

10.
佛教绘画艺术,其存在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在单纯的一般视觉艺术成分之外,赋予和增添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涵。艺术的本能是什么?艺术的目的是什么?艺术的功用是什么?虽然对于这等看似简单的问题尚不能取得一致意见,但当我们面对庄严肃穆而又婀娜多姿的佛教绘画时,总也会产生“道俗瞻仰,忽若亲遇”的心灵触动和艺术感觉。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都认为直觉是人写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遇而不可求,许多著名人物之所以能进行理论创新和科科学发现,就是因为他们具有这种天赋的直觉思维能力。不仅对直觉的看法如此,就是对其这不同对象的认识也是如此。当我们对某一对象还很不了解时,我们就无法认识它,我们对支配名的本质科规律盲然无知,只是知道这种事物受着我们所盲然无知而又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着。这种力量通常被我们看作是天赋的、超自然的。换言之,我们之所以从为夏克思维能力是入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而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能力,主要就是因为我们尚未充分地认…  相似文献   

12.
死亡有三种意义:一是死去的那一刻,这是一个物理事件;二是死后的不在场状态,这可以叫做"亡";三是遍在于存在状态的否定性。第三种意义表明,死亡有程度与性质的差异。离别、伤残、局限、绝望、精神上的限隔,都是死亡的一种,故死亡无所不在,对于死亡的体验亦可时时进行。作为否定性的死亡使得我们对于生的认识愈加深刻。作为物理事件的死亡只可以推迟或者延后,却不可以超越。只有在精神的领域才能实现对于死亡的超越。掌握语言、跨越界限、打通限隔、舍生取义、修辞立诚,都是对于死亡的超越,故自觉而积极的人生无时不在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13.
有限与无限     
正我们总是用无限的眼光看自己的生活。我所谓无限的眼光,是我们很少能意识到我们会死。当我们意识不到死亡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在用一种无限的眼光在看自己的生活。因为意识不到死亡,我们才会欲壑难填。我们在用无限的眼光看自己的生活的同时,又用有限的眼光看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这个环境。所谓有限的眼光,就是我们感觉不到大自然的存在。对我们而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环境无非就是  相似文献   

14.
四 摆脱这种僵局的出路是什么呢?要找到这条出路,我们必须首先要问一下,是什么使我们陷入这种僵局的。简单的回答就是,我们所有困难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倾向于对我们语言的所有句子假定一种实在论的解释,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假设:适用于由它们所构成的陈述的真之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每一个这样的陈述都是确定地真或假的,而与我们的知识或认识方法无关。对于可判定的陈述,假定二值原则没有什么危害,或者根本就没有危害,因为根据假设,我们可以任意确定那些陈述的真值。正是当二值原则应用于不可判定的陈述上时,我们发现自己处在这样一种境地,即无法把认识到一个陈述什么时候已被确立为真或为假的能力,等同于有关它的真之条件的认识,因为它有可能为真,但这时我们却无法认识到它为真,或者它可能为假,而这时我们却无法认识到它为假。当我们处在这种状况时,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时我们才能对认定一个说话者知道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进行解释,这种条件就是,可以把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描述为明确的知识,也就是说,可以以增进知识的方式阐述那种真之条件,并且可以描述说,对这个陈述的理解就在于陈述它的能力。若非如此,我们就不知道如何解释说话者关于这个陈述的真之条件的隐含的知识体现在哪里,因为很显然,仅仅根据  相似文献   

15.
感悟生命     
生命有如一座电梯,而我们就是那些乘着电梯升降的人。我们知道电梯在动、而那感觉又不很明显。但当电梯的门一度打开的时候,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已经是一个崭新的环境了。这个环境可能是宁静而平和的,也可能是喧扰而复杂的;可能会有令我们熟悉而亲切的东西,也可能会有令我们陌生而迷茫  相似文献   

16.
尝尝主恩     
林辉辉 《天风》2005,(9):9-9
“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诗34:8) 不言而喻,主恩的滋昧是何等甘美,何等芬芳, 何等馨香!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无法切身地去体会这些他早已为我们预备的礼物。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别人沉浸在主恩典中而洋溢着满足的喜乐时,我们内心里总会泛起波波涟漪,但却无法更深一层地去拥有与他们同样喜乐平安的享受,而更觉自己是个局外人。  相似文献   

17.
苯乙胺在人生的爱情大戏里,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苯乙胺是人体内自行的兴奋剂,是内分泌的一种,就像血糖一样,可以用医学仪器测量,也有分泌不足与分泌过剩等病态。当一个坠入爱河时,他马上就会分泌苯乙胺,所有那些“恋爱现象”就一一出现!换言之,当一个男人或女人对某个人不知不觉产生那种感觉时,苯乙胺就开始分泌,而苯乙胺一旦开始分泌,又会增强那种“爱的感觉”;反之,当那种“爱的感觉”逐渐淡化、消失,苯乙胺便自然而然不再分泌,那种感觉也就加快速度消失。所以,苯乙胺与感觉之间,更有一种微妙的互  相似文献   

18.
我们都生活在五彩缤纷的颜色世界里,可你知道吗,朋友?颜色不仅与人的视觉有关,而且有着奇妙的心理效应,它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还可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看到红、橙、黄等颜色,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而看到青、绿、蓝等颜色,会产生清凉和寒冷的感觉,这就是色温效应,色温效应对我们的日常十活很有帮助,我们可  相似文献   

19.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情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除了心理学家以外,人人都知道情绪是什么,然而心理学家却不能准确地描述它。这是因为情绪心理学存在着它的特殊困难性。情绪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是有机体的一种复合状态,是以特殊方式表现的心理的东西。它的表现有和缓的和激动的,细微的和强烈的,轻松的和紧张的等等诸多形式,它包括有机体生理和心理许多水平上的整合,广泛地同其它心理过程相联系。当我们应用情绪这个术语时,可能涉及某些或全部这些可能性,而每一种可能性都有一个很大幅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这就是重视直觉体悟式的思维。什么是直觉体悟式的思维?我们举一个例子:《庄子·秋水》篇记载,有一次庄子与惠施游玩于安徽凤阳县北的濠水边。庄子说:“惠施,你看鱼游的多么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呀。”惠施反问说:你不是鱼,你又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你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否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能知道你;同样的道理,你不是鱼,你也不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庄子对此的回答是;“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时,你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