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枢元,男,汉族,出生于1946年1月,祖籍河南省开封市,196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苏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穆斯林》1995,(5):32-32
刘麟瑞教授归真本刊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我国著名的阿拉伯语文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东方学系阿拉伯语言文学教授刘麟瑞,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8目21日在北京归真,享年78岁。刘教授生前曾任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  相似文献   

3.
刘麟瑞教授归真本刊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我国著名的阿拉伯语文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东方学系阿拉伯语言文学教授刘麟瑞,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8目21日在北京归真,享年78岁。刘教授生前曾任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  相似文献   

4.
自信的太阳     
一个女孩,平素对自己的一切都显得马马虎虎,漫不经心;常常衣衫不整,丢三落四,甚至吊儿郎当,浮皮潦草,学习成绩很差。她的母亲为此也一筹莫展。一天,母亲把女儿带到一位心理学教授面前,诉说起女儿的情况,“她如今都17岁啦,还这么不懂事,这可叫我如何是好?”教授笑着说:“请允许我单独跟她谈一谈,好吗?也许我能了解她对自己和周围一切漠不关心的秘密所在。”母亲走了,教授仔细观察着女孩。这位衣衫不整、蓬头垢面的少女长得很美,但她的美却被邋遢的外表掩盖了。姑娘成熟了,而心理却很幼稚。教授跟  相似文献   

5.
房赢 《天风》2007,(20):38-39
有机会采访陈芳龄教授,的确不易。不是因为她是音乐家不易接近,而是因为她见证上帝的脚踪实在繁忙。祖籍在福建的陈芳龄教授,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一直强调"我唱歌是为了上帝"。在大多数人看来,能够学音乐的人都是家庭条件非常好的,但是陈教授不同,她小时  相似文献   

6.
R·格尔曼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她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很多研究。她认为,研究者不仅要研究年幼儿童不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他们能做什么。她还认为,年幼儿童有很大的潜在能力。本文就她对年幼儿童数概念方面的研究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5,(9)
<正>她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始终遵循非以役人、乃于役人的教训,诠释了基督的精神。但凡与她接触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赞誉她是"人民的好医生",病员夸奖她有"一副火热心肠"。她就是原单县政协副主席、单县中心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医师林玉连教授。1927年,林玉连教授出生于福建省连江县,幼年随父迁居福州。她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林教授自幼深受父亲基督教信仰的熏陶,心地  相似文献   

8.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季先生1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今临清)县,幼年时曾读私塾,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建国后,季先生历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他还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大学期间,因受陈寅恪先生影响,季先生开始对佛教研究产生兴趣。留学归国后,季先生从事印度古代语言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印文化关系史及吐火罗语等方面的研究,对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季先生的学问兼容百家,学贯中西,学富五车,既博且专,既精且深,所通梵文、吐火罗文,均属国内绝学,甚至世界绝学。季先生著作等身,涉及广泛,现已出版的《季羡林文集》,共24卷,长达八百万字,其中包括了他各个方面的多项研究成果,为中华学术的奠基工程做出了贡献。最近,本刊特约季羡林先生的学生王文宏教授对季先生做了专题访问。  相似文献   

9.
薄振杰 《学海》2007,6(2):194-196
人类的文化交流离不开翻译。翻译引进新事物,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本文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外国文学翻译为个案,从翻译规范理论的角度来探析外国文学的译介对中国语言文学之现代转型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在译介外国文学的基础上完成的。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是中国语言文学之现代转型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在天主圣三的爱中生活马百龄凯瑟琳·莫里·拉柯纳教授(CatherineMowryLacugna)离开人世一年了。我在圣母大学学习时,她是神学系最年轻的教授,她主讲“天主圣三论”。我因神学基础差,很晚才修这门课。在学习中,拉柯纳教授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教...  相似文献   

11.
人比人     
正我的左邻是一位过气的歌星,天天躲在房子里听她自己当年灌的唱片。右邻是一位退休的教授,天天喃喃祈祷。在我的想象中,这位教授一定衰老不堪了。事实不然,我发现七十岁的教授精神健旺,步履轻快,眼睛闪着喜悦的光芒。倒是那位歌星,四十多岁就已经面色灰槁,老态龙钟了。原来失意的歌星天天回忆过去,自思自叹,"苦酒满杯"摧毁了她的生  相似文献   

12.
2006年6月15日下午,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教授、汉学家玛丽娜·卡诺古尔斯基(Prof.M arina Carnogurska,Carnogurska意为黑山)教授到白云观访问、礼拜。中国道教协会袁志鸿副秘书长会见了黑山教授。黑山教授向中国道教协会赠送了她新近翻译出版的斯洛伐克文的王弼注解的《道德真经》一书。袁副秘书长陪黑山教授参观了白云观,并向她赠送了有关中国道教和白云观的英文书籍。斯洛伐克科学院玛丽娜·卡诺古尔斯基教授到白云观参访@黄陵渝  相似文献   

13.
巾帼不让须眉 ——回族女博士 海峰通过论文答辩   2001年 5月 9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学为博士生海峰举行了论文答辩会。答辩委员会由中央民大张公瑾、罗安源、丁文楼等教授组成。   海峰于 1998年考入中央民大,在回族胡振华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伊斯兰教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答辩过程中,专家认为海峰的《现代东干语研究》论文是一个引起世界语言学者瞩目、在国内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最后经过投票表决,答辩委员会一致认为海峰的论文达到博士论文水平,正式授予海峰博士学位。 (图·文…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立法依据,其内容涵盖伊斯兰教基本教义和宗教礼仪制度《。古兰经》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又是阿拉伯语言文学的巨典,文辞优美,风格凝重,它在语言文学方面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其高超独特的修辞艺术、振聋发聩的语言魅力、博大精深的内容包含着深刻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独秀     
大学里的一次关于《红楼梦》的讲座上,教授讲到,其实林黛玉对爱的领悟比贾宝玉高,且她心怀着的,是一种对人间万物的大爱,时时感恩,事事感怀,情动处便流下清明的泪。最后,他呼吁同学们在生活中亦要有黛玉一般的大情怀。教授的讲座很精彩,自然是博得了满堂彩。  相似文献   

16.
最温柔的手     
她有一双非常秀美的手,白皙、细嫩,手指修长圆润。小的时候,身为教授的父母让她练习钢琴,十个指头在键盘上飞舞,如行云流水。而他只是校工的孩子,她练习钢琴的时候,其他孩子都闹腾,只有他会搬个椅子坐在一旁专心倾听。他是除开她的父母以外唯一的听众,是她最知己的朋友。  相似文献   

17.
马坚教授(1906-1978),是现代中国杰出的伊斯 兰教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他毕生致力于阿 拉伯语教学、伊斯兰学术文化研究和译著活动,通晓阿 拉伯文、波斯文和英文,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富有创 见。其译著内容包括阿拉伯伊斯兰历史、哲学、教育、 语言文学、天文历算、教义教法等领域,译义准确,精 炼畅达。马坚教授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为中国文化教 育事业,为促进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学术文化交 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惟教育可以救国  惟教育可以振教 1906年6月,马坚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沙甸 镇的一个普通回族农民家庭,原…  相似文献   

18.
吴志福  林蓓蕾 《天风》2017,(1):49-52
她纤长的十指在黑白相间的钢琴键上纵情跳跃,从托尔斯泰的华尔兹,到肖邦的夜曲,再到柴可夫斯基的杜姆卡舞曲……一首首来自天籁的美妙乐曲,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她来自中国台北,是目前唯一一位获得俄罗斯及美国双钢琴博士学位的钢琴家,现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钢琴教授。她就是古晓梅。  相似文献   

19.
语言文学是艺术,要上好传授语言文学知识,培养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语文课,同样是一种艺术.从美学观点来看“虎啸深山,鱼游漂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那么,语文课上得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看能否通过教师的教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贵激疑.动机来自需要,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立志作第二个居里夫人这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满头银发,高鼻梁上架一副垂着金丝链的茶色眼银。83岁高龄了,穿件红色风衣,还束了腰。她不时在纸上写着一串串英文的美国地名,还不时耸耸肩……她,就是四川省政协常委俞恩梅教授。俞恩梅教授是浙江杭州人。小时,父亲每月只有17元的收入,而子女有7个,俞恩梅排行第六,家庭经济相当拮据。家里每天只吃两顿饭。中饭烧好后,晚上为省柴,就用开水泡饭。那时,杭州有所教会办的“冯氏女校”不收费。父母赶紧把她送了讲去。她边读书,边做事,硬是在19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