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艺、六经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艺与其说是君子应有的六种最基本的才能 ,不如说是激发学子进入构成状态并保持其中的方式 ,是开启仁慧进入中道之几微。而孔子以六经教人则是通过学习传统以开启慧根 ,将实践理性植根于历史之中。二者都不离养诚 ,都应深契于人的性情之中。但六艺、六经作为素质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毕竟不同 ,前者最终是将教育作为道德手段 ,只能走向教化 ;后者说到底是要培养自由人格 ,趋向启蒙  相似文献   

2.
六艺与六经的关系,乃课程与课本的关系,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六艺除了六经还包括解释六经的传.经之得名,乃对传而言,并非推崇六艺的产物.六艺是从课程的角度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总称,六经是从课本的角度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总称.汉朝人在使用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概念的时候,有时是从课程的角度出发的,有时是从课本的角度出发的.至于六艺为何会出现礼、乐、射、御、书、数和诗、书、礼、乐、易、春秋两种不同说法,则与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场变革有关.  相似文献   

3.
马一浮以“六艺论”自觉挺立了儒学的教化维度。马一浮非常重视《论语》,并将其置于“六艺之教”的观照下以显现“大义”。他认为《论语》处处都体现了“六艺”大旨:《论语》有“问仁”“问政”“问孝”三大问目,其中凡答问仁都是“‘诗’教”义,答问政都是“‘书’教”义,答问孝为“‘礼乐’教”义。又“‘易’教”是“礼乐教”之原,因而“‘礼乐’教”即蕴涵“‘易’教”;“‘春秋’教”是“‘诗’教”“‘书’教”之用,因而“‘诗’教”“‘书’教”中自然有“‘春秋’教”。这一诠释进路的意义在于:一是将《论语》融摄于“六艺之教”,继承并贯彻了儒学“教化”观念,使“六经”在儒学现代化这一学术视野中依然可以“在场”。二是重新绾合“六经”和《论语》在本源意义上的联系,为“六经”是孔子之教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4.
传世《六经图》,唯《四库全书》所收一种。近得外祖父所藏《六经图》碑本拓片一套,与四库所收,多所不同。考《六经图》首撰为宋人杨甲,其后,历朝多有增删补缀,大体沿两条线索发展:一从昌州石本到信州石本,为碑本体系;一从程森刻本到吴继仕刻本,为书版体系。书版体系经明清学者“臆为窜乱”已非杨甲原本;碑本体系则保存了宋元体格,更具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子夏是被孔子寄予厚望并着意栽培的一位得意门生.他身通六经,并凭借深厚的学养大规模设坛授徒,弟子众多且不少人后来都颇有成就,其经学传播之功在孔门弟子当中无人能出其右.子夏在注重经学传播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经学研究.在这方面,他既有训释元典的若干具体成果,更有研究方法上的发凡起例.子夏堪称中国经学史上一位导夫先路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新儒家早期思想的代表人物,马一浮先生提出了以儒家"六艺之学"统摄天下诸学的主张.这是马先生的一个创举,体现着他对传统儒学有意识地改造和发扬.作为"六艺之学"的一个分支,易学研究在马一浮先生的学术研究中无疑具有着"本体论"地位和作用,它所体现的"心之本体",不仅是"六艺"所自出的本原,也是"六艺之学"共同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7.
马一浮从证成六艺之人的目的出发,辨析了具体艺术和六艺之道的关系,强调了将六艺之道作为艺术理念渗透在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原则及其实践中,并就诗歌、书法、绘画、篆刻等主要艺术形式的美育功能作了深入的阐述和论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语》在汉代只是六艺的传记 ,但它对《史记》的学术影响却不在六艺之下。《论语》不仅给《史记》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而且深刻地影响到《史记》体例的设置 ,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多以《论语》为依据  相似文献   

9.
“六经”的内容、流传与古代文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所整理的“六经”,实际上在孔子之前早已在社会上流传。作为古传文献,“六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自五帝文明起源到夏、商、西周早期文明发展的大致框架与基本内涵,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最重要的书面资料。由于孔子的传授及其弟子的普及流传,这批资料虽经秦始皇焚书坑儒而仍得以保存,又因司马迁《史记》的全面采用而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六经”的史料价值也因此而愈显珍贵。历史考古学界在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时,“六经”是值得信任并应当充分重视的文献典籍;而哲学文化界研究“六经”时,若能从文明史角度入手,便能发现其中更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0.
《周礼·地官》言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则六艺乃古代学校教育所设之科目无可置疑。六艺中的礼、乐重在伦理的培养及情意的陶冶,射、御重在体能的训练及技艺的精熟,书、数重在知识的获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各自的属性虽不同,但彼此相关。六艺的教学特色有三:文事与武备兼具,道德与知识、技艺并重,身心交融、人我互动。六艺教学合乎五育并进的全人教育,可作为我们今日的取法之资。  相似文献   

11.
王廷相道寓于“六经”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廷相提出道寓于“六经”的思想,以“六经”为载道之文,强调求道于“六经”,而不讲“四书”;并尊孔非孟,批评宋儒之学。以维护孔子及“六经”的权威来降低孟子、朱熹及“四书”的权威和重要性,修正朱学的流弊,这在经学史和理学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王延相经学与理学思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现在,中国有学者在讨论大学理念,这是重要的问题.从晚清办京师大学堂至今,中国现代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期间,所谓大学理念的问题一直混乱不堪,中国的大学教育走过的是不堪回首的曲折历程,有很多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论旨趣因易学"郑王之争"而分流:儒家郑学系统以《文心雕龙》为冠冕,依据汉易取象说、道器不离说、言尽意论确立了"神用象通"、"贵器用"、"一辞意"等文学创作的原则与方法;而玄学派王学系统的文艺论著则吸取忘象说、道器分离说、言不尽意论提出了"取之象外"、"事绝言象"、"神超理得"、"澄怀观道"等主张,可以《古画品录》为代表。故这一时期的文艺论在易学上还并不存在相互吸取的史实,各自的理论体系也是清晰贯通而非矛盾混乱的。只是在古文经学"要约明畅"的治学理念与学风上两派论著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14.
论旬子与《周易》的关系兼及"六经并称"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称荀子"善为<易>",但文献所载<易>的传系中没有荀子.本文对荀子易学的渊源、荀子引<易>说<易>的特点、荀子与<易传>的关系以及"六经并称"的时代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
This paper reports on several patients who use sado-masochism as a defense against an unconscious wish for and fear of merging. The sado-masochism can be expressed as a sexual perversion or in a difficult ungratify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se relationships have some of the quality of addictions in that the patients have a compulsive need to continue them and find it extremely difficult to leave them. Therapy must focus on helping the patient become more separate, rather than on other problems which may also be present. Initially, the therapist needs to take an educational stance in regard to the process the patient must complete, rather than the more traditional analytic stance.  相似文献   

17.
焦桂美 《管子学刊》2006,(2):97-100
全面考察蜀汉经学家及其著作是研究蜀汉经学走向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察,蜀汉经学的特点可综括为三:从理论形态上看,以古文经为基础的兼容今古文是蜀汉经学发展大势;从学术传承上看,师承之外兼重家学;从著述讲授上看,由重阴阳灾异转为较少以谶纬灾异解经。蜀汉经学是在渐变中求发展,但与魏吴尤其是曹魏相比仍有一定的滞后性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