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认为理想的人类社会应当建立在“仁”和“札”的基础上,应当是充满仁爱礼义、和睦亲善。 孔子就是从仁爱礼义立场出发而去看待男女、婚恋问题的。 孔子根据人的生理,明确提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在孔子编纂的《诗经》中,有许多诗歌描写了男女之恋的真诚、热烈,为人们构画出一幅幅追求婚恋幸福、贞洁的图画。如《桃夭》一诗写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言其妙龄美女在鲜花盛开的阳春三月欣喜出嫁,新婚之室家会多么美满和顺。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就其观念形态来说,都起了道德规范的作用。由于宗教与道德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都反映了人类对更高尚、更美好的生活实质的梦想与追求。那么,在道教的教理教义中,“道”和“德”是什么关系呢?道家是如何解释“道德”两个字的? 早期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卷十八说:“夫道者何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  相似文献   

3.
地球人的地球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球伦理的意义1、对于人及人以外事物的“人之道”伦理学通常可以说是关于人类和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有关道德的学问.它是研究道德的起源、发展、本质、规范等等.伦理学这个名词,在日本是由哲学家井上哲次郎(1855—1944)开始采用,作为ethics一词的翻译.如果伦理是关于道德的学说,此道德即“人应行之道”,伦理学和道德学从本质上应该是相同的,是关于“人之道”的学说.所谓“道”不只是“人应行之道”,不但指人类走向何处,还要使所走的道路成为最容易、最方便和最有秩序的和行得通的道.“道”在现实生活中,以“任何人的行为应该遵循”的“道”表现为最普通的义务性概念.  相似文献   

4.
通行本《系辞传》有“道”字29个。如:“乾道”、“坤道”、“三极之道”、“天地之道”、“道济天下”、“昼夜之道”、“阴阳之道”、“君子之道”、“道义”、“显道”、“变化之道”、“圣人之道”、“天下之道”、“天之道”、“形上之道”、“日月之道”、“小人之道”、“为道”、“道”、“天道”、“地道”、“人道”、“其道”、“易之道”。我们可以将这些“道”简单地归纳为四类:a、天道:b、地道:c、人道:d、易道天道与地道合而言之曰“天地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合而言之曰“三极之道”。  相似文献   

5.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叙事》篇中说过:“章句之言,有晦有显。显也者,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言外.”在他看来,文章有的隐曲蕴藏,有的直显外露.文章有“晦”“显”之分,就要求写文章的人既要学会用“露”笔,又要学会用“藏”笔.“露”笔鲜明磊落,直言无余,给人明快之感.“藏”笔含蓄内蕴,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颇多余味。写作中,是用“露笔”还是用“藏笔”,这要取决于文章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有神论信仰的原初肯定本身就隐含着诸多否定性因素,关注现实的此岸之“人”,重视现实的生存之“理”,追寻现实的探索之“路”,促使他们迅速向无神论和共产主义转变.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注重宗教有神论信仰的价值考察,将其原生态视为原始人类凝聚原生力的精神支柱,将其进化态视为文明人类生存绵延的异己力量,将其衍扩态视为现代人类生存易于理解并接受的意识形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他们的新唯物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7.
荀子所谓的“化性起伪”实是“以礼化心”.一方面,礼是贯通古今万物之大道,是人类社会价值之根本,能安化百姓,平治社会,使天下归于正理平治之“善”.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师法教化,心能由“蔽”的状态转化为“大清明”的状态,而当心处于大清明状态时,心必能“知道”,“可道”,“守道”,最终“好道”,使人具备仁心善性之“德”.荀子“化性起伪”哲学的要旨就是强调理想的人格之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个体德性的养成要透过后天不舍须臾的师法积习而善化,在实现社会之正理平治的同时,完成个体之积善成德.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尽情享受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给地球造成的巨大伤害:森林锐减、物种濒危、资源匮乏、空气污染、沙漠化步步紧逼……灾难在全球蔓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从“因”可预知其果,亦可由“果”推知其因,这就是佛教的“因果” 思想。在佛教看来,今日地球环境的恶化,正是人类的种种恶因所致。佛教徒把花草树木、虫蚁鸟兽视为“平等众生”。佛教的慈悲思想,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环保意识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佛教又有“肉眼” 与“慧眼”之说。“肉眼”观物,…  相似文献   

9.
《周易》卦辞“朋”、“孚”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朋”、“孚”是《周易》中决定吉、凶、悔、吝等的两个因素。“朋”是“凤”的重文,“凤”通“风”,伏羲以龙纪、龙身、龙名而“风”姓,“龙”是《周易·乾》中阳气的象征,“乾”的本义指太阳及其运动;“朋”字所在的卦爻皆为阳爻,其占断语都是吉的、有利的,反映了《周易》的“尚阳”观念;“得主”即“得朋”也即“得阳”,故“朋”指“阳”。“孚”的本义为鸟卵生子,反映的是殷商时期的鸟图腾崇拜和卵生信仰;“生”是天地之大德,人类要趋吉避凶,就要参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合其德,故“孚”是人与天地相统一、和谐之德;释“孚”为“俘”与其造字本义和《周易》经义不合,释“孚”为“信”也难以涵盖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认识、感情和意志间的关系本节之前,专门就关于如何认识对象亦即外界对象之图象及其规律性是怎样被反映的,进行了思考与研究。当时,对认识之起源、认识发展之推动力和获得认识之目的,进而就作为验证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实践问题等,都一一作了论证。就唯物论而言,生活、实践的观点乃是认识论之唯一基础。人类总是处在外界现实即自然的和社会的包围之中。而人类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又必然会产生意欲变革这种外界现实的愿望与要求。对于这种愿望,以及对于同实现该愿望有密切关系的现实的认识,虽然已经很明确了,然而这种认识,仍常常以愉快、不快、不安和愤怒等“感情”,的形式表现出  相似文献   

11.
人类起源有多种原因,无论是“劳动创造人”还是“突变创造了人”,都是片面的.人类起源一方面表现为作为人这个物种的特殊的形态生理机制的产生;另一方面在群体水平,表现为人类社会的诞生。人类在其产生之初,主要受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中的幸福观体现为三个方面:尊重“道”就意味着尊重人的生命,从而能够体现出人类生活终极目的所必需的终极性和自足性;依据“德”思考人之本性可以推论出,人类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消解自我中心的立场、无私地守护生命本身所固有的创造性;合乎“道”、“德”的生活蕴含着价值理想、生命活动、社会实践和宗教信仰等多重向度.从整体上来看,《老子》的作者在其幸福观中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理论洞见:人类生活不能仅以守护生命作为终极目的,而是应该消解自我中心意识、尊重每一个与自己共同在世的事物来实现其本性的卓越.  相似文献   

13.
传统形而上学以抽象的“神性”、“理性”来确保德福的绝对同一性.后现代主义通过对同一性哲学的批判、对个体差异性的强调,否认道德与幸福的必然联系.后形而上学主张德福相即,通过对话在交往中达成共识,实现主体间的相互承认,既是道德的,也是幸福的;在风险社会中,团结之德是获得人类安全之福的条件;主体交往的平等性决定了尊重他者幸福意愿构成践履道德责任的限度.  相似文献   

14.
“中”、“中庸”、“中和”平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它是由“中”和“庸”二方面含义构成。“中”是事物的核心,又是事物矛盾双方处于相对平衡与和谐的表现,它贯穿事物的发生、存在、发展乃至死亡的全过程。万事万物始于中而又止于中。道从中出,中即道。“庸”为“常”,“中庸”之道就是“中常”之道,也就是说“中”道乃是事物的常道。“中庸”反映了儒家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属于哲学上本体和认识论范畴。“中和”则是儒家把“中”道用到处理各种实际事物中以求得和谐。“中庸”是就客观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而言,“中和”则主要指人们运用‘“中庸”而达到理想的和谐境界而言。  相似文献   

15.
赵静 《中国哲学史》2023,(2):99-105
在儒家的本体论建构中,“春”具有重要地位:四时之春与乾之元德、五常之仁德具有深层一致性,生春气象同样贯通着生意仁心,显现出宇宙的仁本体。从古代儒学史中可以窥见一个“以春见仁”的理论进路。董仲舒的“春系于元”,通过“天之端”显现“无穷极之仁”,其对天地分理的论说可视作理学的先声。程颢以“生春气象”显现本体为生生之仁体,由象见体的过程中体现了理学的统分与显隐。朱熹极富条理地解说四象之春对宇宙本体的显现,“春气流行”即是仁体流行、天理流行。径此理论进路来看,由生春气象显现的仁体兼有“时”、“德”、“气”三个维度,可说是时间之始、道德之源、万物之本。与之相关的春意功夫论在于观天地生意与体一己之仁心,由此上达仁本体。  相似文献   

16.
陈治国 《哲学动态》2022,(7):97-107
真理问题素来是西方哲学领域不容回避且又不易解决的难题。用现象学的眼光来看,真理不是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近现代意识主体主义形而上学框架中的表象论真理,即先验、孤独、抽象的意识主体对持存、超越的存在之精确再现或理性规定。相反,存在是运动着的过程,真理乃运动着的存在之发生事件。这种真理观既关乎语言,也关乎语言性、历史性的人类此在朝向存在的“举止”或“心态”,甚至关乎不同此在之间的恰当关系。由此,常遭意识主体主义形而上学忽略或抵制的友爱和语言,逐渐进入真理问题的核心地带,成为真理之呈现的重要方式、场合或条件。当然,由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德里达三位现象学家对作为运动的存在及其具体发生方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刻画,对西方现代性社会危机中人类个体的存在方式及责任,也有着侧重不一的病理学诊断,友爱和语言在他们的真理之思中也呈现出一些不同的形态、特征和模式。  相似文献   

17.
邢文 《周易研究》2022,(3):29-35
在中国古代之数的基本体系中,一、三、五、七之数实为易数的不同表现。《乾凿度》所记一、七、九,可藉谢尔宾斯基三角形观其分形数理,见“混沌”为一,“崩裂”为七、为九的“混沌—崩裂”分形之数。九宫数与“三”“五”关联密切,而“文王演《易》”很可能是潜心推演九宫数及其中数“五”。深究“三”“五”之数理,可以定天下之象、见天下之吉凶。复卦“七日来复”、震卦“七日得”、《庄子》“七日”“七窍”之“七”均与“混沌—崩裂”之数直接相关。震作为“七”的分形之数的集合,兼具“混沌—崩裂”之数理与象义。在东西方哲学与人类文明的大背景中,中国数理哲学之“历史”,“推动”并“接续—推动”着人类“哲学”与“科学”的“历史”与“自由”。  相似文献   

18.
“让生命开花”是巴金的人生箴言.他把自己的生命,化作了灿烂的人生之花,并把这句箴言留给了我们思考.人的生命,是潜力无限的富矿,每个人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开发自己的潜力,让生命的花开在事业上;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享受,只有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人类的命运上,才能在群体绵延中得到个人的永生.人之高贵在于有灵魂,有了灵魂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才算是脱离了“低级趣味”而使生命“开花”.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教》2002,(3):35-35
5月 1 2日 ,天师府组织全府道职员工收看了当晚的《焦点访谈》节目 ,对小女孩戴楠之死极为震惊 ,对“法轮功”邪教祸国殃民、残害生灵的恶行极为愤慨 ,对于其无耻剽窃宗教中的一些教义和说法进行招摇撞骗的丑行极为鄙屑。戴楠之死是“法轮功”邪教无视人权、践踏生命的又一凿凿罪证 ,充分证明了“法轮功”邪教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邪恶本质。“法轮功”邪教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不仅在于其违背了人类基本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法律制度 ,它也对宗教信仰造成重大危害。“法轮功”危害社会的过程中也严重损害了正常宗教的合法权益 ,伤害宗教情感、…  相似文献   

20.
大同世界与大学、中庸之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中庸之道是达到世界大同的路线、方法。大学之道中 ,“明明德”讲的是“内圣”之道。“亲民”讲的是“外王”之道。“止于至善” ,重点是论述如何以隆礼、尊贤、富民之道来实现大同社会。中庸之道亦即中和之道 ,是用和平方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推动人文社会衍化、发展、提高 ,表达了东方的和平哲学思想。东方和平哲学思想与西方斗争哲学思想有着根本分歧 ,可以通过以东方和平哲学思想建立精神文明 ,以西方斗争哲学思想建立物质文明来实现世界大同 ,并由此确立儒学理论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