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解释-理解争论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给历史科学的或者更一般地讲,“精神科学”的方法论的自由性主张提供一个认识论基础,J.G.德罗伊森的《历史概论》(1858)和狄尔泰的《精神科学引论》(1883)首先把“解释”和“理解”作为专门的术语进行了区分。与被认为是以因果解释和定律论解释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相反,历史学和精神科学被认为是以作为“理解的艺术学”的解释学为基础的(施赖伊马赫,A.伯克)。这个两分法尤其针对的是较老的唯科学论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还原论(即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非竹简本)中的“德”概念从生成论方面来看,是一个相对于道的特殊性概念,相对于万物的普遍性概念,因而是一个共相的具体和具体的共相相统一的概念,它位于超越的实在和感性事物之间;《道德经》中的“德”概念从认识论方面来看,是“谷神”实现的原理,是一个精神生活的形而上原理;《道德经》中的“德”概念在道德实践上主要是“得”和“舍”相平衡的原理。《道德经》通过“德”概念使得个体价值指向一个形而上的、具有无限利益的生存领域,从而具有提升现实的人格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庄子内篇注》是德清晚年的一部佳作 明代四大名僧之一、学者德清认真研究过老子,著有《道德经解》,也认真研究过庄子,著有《庄子内篇注》。《道德经解》,据其序言始作于万历二十年,万历三十四年“卒业”,此书在其《观老庄影响论》之后(参见拙作《释德清〈道德经解〉评述》,载《五台山研究》1988年第三期)。《庄子内篇注》无序言,有简要题记,未记写作年代,但说“其学问源头,‘影响论’发明已透,请细参之”。“影响论”即《观老庄影响论》无疑。那么,《庄子内篇注》必定作于《观老庄影响论》之后。该书署名为“明匡庐逸叟憨山释德清注”  相似文献   

4.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中,“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首先,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因此,晨阳先…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尊道贵德”是道教根本信仰的行为准则,道教并认为修行者如不讲“德”,既便在其他方面修得再好,也不可得“道”。而知足、寡欲、清静、宽容则是修行者修“德”的主要内容。《道德经》曰:“上德若谷。”就是指有道德的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其心量就如同空谷一般可以涵盖、包容一切。《道德经》又曰:  相似文献   

6.
李涛 《道德与文明》2021,(3):112-121
关于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何种因素造就了幸福的问题,学界形成了美德伦理学和道德运气论两种流行的解释.美德伦理学认为伦理学的核心是培养人的美德而非仅仅关注行为的合乎法则;道德运气论认为美德具有脆弱性,受到运气的影响很大.笔者赞同幸福伦理学的解释,幸福不仅仅停留在美德层次,它不仅必须上升到美德的成全活动,还必须增添由运气决定的外在善.此外,笔者认为美德行为有因其自身的快乐,相比欲望满足的过程的快乐,作为成全的美德快乐才是更高的快乐.最后,笔者认为伦理美德不能脱离城邦政治,个人美德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秩序,且城邦的美德与幸福最终落在政治家的美德行为的事功之上.  相似文献   

7.
以“有”“无”论“道”,始于老子。老子把“道”看作是“有”与“无”的统一体,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他还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上,第四十章)。庄子亦以“有”“无”论“道”,认为大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庄子·大宗师》)。又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天地》)。后来,东晋葛洪承继老庄之说,强调大道是“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  相似文献   

8.
刘辰翁运用评点方法解读《道德经》,认为前此的研究由于对作者用心的失察、训诂式的研究与“追新求异”的心态在解读上造成了误读;而《道德经》文本用语之“奇”,及由之带来的“妙”的接受效果,奠定了《道德经》的文学特质.《道德经评点》在《道德经》注解体式与文学特质发现方面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艾林森(Robert Allinson)在《〈庄子〉的精神转化》①中认为隐喻具有内在的认知内容.这一观点是以隐喻不能被充分解释为基础的:"如果一个隐喻能被完全解释为散文,那么我们能够从概念上理解它.但实际上隐喻不能被完全解释成散文.  相似文献   

10.
第五,对曲解《道德经》的讨论与批评。2004年,《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报道了自1996年起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实施《道德经》教育的“成功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熊良山主讲的“道德经解读”,“滋润着莘莘学子的心田”,“像甘霖洒入干涸的土地,校园内重塑起人文精神,弥补了由于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所造成的现代文明裂缝。”《光明日报》说,“从1996年至今,该校学生累计选修《道德经》人数已超过8000人”,“认为该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好形式’”。《人民日报》的报道,着重介绍了曾任该校校长的杨叔子院士如何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和该校的人文氛围。在这两家报纸报道后,《湖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重要报纸,新华网、人民网、《求是》新闻网、冠名“中国科学院”网等重要网站,也都报道了上述内容,或者转载了上述文章。  相似文献   

11.
“忠”是“臣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的一段时期内,以《慎子》《韩非子》《庄子》为代表,出现了较为集中的对于“忠”这一德目的反思现象。《慎子》一派从功利主义角度衡量作为“臣德”的“忠”所产生的政治效果,认为“忠”作为臣下的德行,不能必然地造成理想的政治效果,这种理想政治需要借助于某种制度而由君臣共同完成。《韩非子》从君主利益角度出发,在“趋利避害”的人性的基础上,通过“刑”“德”两种手段对臣加以操纵利用,以此根本取代“忠”德的作用。《庄子》对于“忠”德的论述基于个体论的视角,它批判对“忠”德的造作和利用,试图使“忠”德回归为人天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略论《道德经论兵要义述》的军事思想于汝波《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是一部以《老子》各章首句为题,儒、道、兵思想杂糅,着重论述如何不战而胜、不争而取、戢兵去战的战略性兵书,共4卷,81章。作者王真,唐宪宗时人,“少习儒业”,后“久从戎府”,由朝议郎出任汉州刺...  相似文献   

13.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于老子未进行解说,而引起古今学者注解它们,其注解也有异议,特别是对于“三生万物”的注解,其分歧很大,分歧的焦点是对其中的“三” 的涵义之注解.关于“三生万物” 中的“三” 之注解,常见的有三种:(1)三,“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2)三,“阴阳相合而形成‘和气’”;(3)三,天地人为.这三种注解,何者符合老子的原意,必须辨析.我认为注解(1)和(2)都不能圆满地解释“三生万物”,并可提出两个疑点:(一)倘若把“三”释为“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状态”或“阴阳相合而形成‘和气’”,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是道教最高经典,又称《老子五千言》,由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主要论述了“道”和“德”的含义,强调“自然无为”、“长生久视”等内容,道  相似文献   

15.
郑伟宏 《法音》2000,(3):11-16
《因明正理门论述记》(以下简称《述记》)是唐初高僧神泰所撰。本书是对玄丰奘评讲陈那《因明正理门论》所作的记录和阐述。《述记》在唐以后长期失传,日本保存有残本三卷,清末随其它佛典回归中土。1923年由南京支那内学院印行,文字上作了校勘。 《述记》残本三卷包括“引言”和“本论”两部分。引言部分解释“因明”、“正理门论”和“因”的涵义。本论部分解释《理门论》的主要内容“能立”和“似能立”,解释到“似能立”中的“似喻”部分,只提到“倒合”、“倒离”两种似喻,以下内容便缺失。 一、《述记》是汉传因明的重要著…  相似文献   

16.
《成唯识论》中被视为正义的护法种子说,虽相传是对护月本有说与难陀新熏说的“新旧合说”,但本质上,护法之种子义是本有论的.将一切种子放在刹那生灭、一类相续的种子流中考察,难陀的新熏是无中熏有的新熏,而护法的新熏是必有本有种子为其先导的,两者的差异通过对“闻熏习”的不同释义表现出来.护法与护月的差异则表现在对熏习义的“熏生”与“熏增”两种不同解释上.以《成唯识论》的立场看,熏生是因缘性的,熏增则是增上缘性的.以熏生释熏习是《成唯识论》的正义,故《成唯识论》的性种、习种说应与其本有种、新熏种的定义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王一清 ,号体物子 ,明万历间道士。生卒年不详。少习儒学 ,但科举失败。因素喜读道家书 ,遂有绝尘之志 ,乃戴黄冠 ,游历东南各省 ,最后隐居于武当山。他在武当山“阅《道德经》八十余家注释” ,认为那些注释“言多乖劣 ,罔合经旨 ,互有得失 ,罔见全书” ,于是“参详众论 ,以利其器 ,究极玄微 ,撮其精要 ,折衷诸家之说 ,参之未发 ,直而注之 ,目曰《道德 (经 )释辞》”① 。其注写成之后 ,久未刊行。万历丁酉 (1 5 97年 )春 ,王一清于京师白云观中遇宦官段某 ,与之谈道 ,段某遂拜王一清为师 ,乃出资刊行其《道德经释辞》一书。该书后被收入《…  相似文献   

18.
老子养生思想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 ,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老子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那么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 ,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它在天…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军事学在古代是属于兵家一类,而道教与诸子百家中的兵家关系尤为密切。道教源于道家,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与兵家的思想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研究老子思想,主要是根据《老子》。全书分上、下两篇,流传的版本,都把“道”经作为上篇,“德”经作为下篇,所以通常又称为《道德经》。但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代帛书中,却发现两部写本的《老子》,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一发现对我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从现存唐代《道德经》诸注看唐代老学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汉代以后的各王朝都重视学习《论语》,士大夫阶层也很重视子弟学习《论语》。因为《论语》具有整个五伦五常的封建精神,凡是维持国家涵养德性者都重视这本书,所以不少人对此书作了各自的解释。《道德经》虽然和《论语》不一样,但也被各朝士大夫阶层所重视,并从各自的立场对《道德经》进行了注释。特别是在唐代,皇帝认为给这个世界的人们遗留下《道德经》的老子(即李耳)正是唐室李氏的祖宗。说实话《道德经》是老子给唐王朝以启示其经世济民的圣典,因此不少人作了各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