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民祀的区域差异张伟然所谓民祀,指的是与国家宗教相对而言的民间信仰。湖南的民间信仰自古以来便很有特点。王逸《楚辞章句》:“昔楚南郢之邑、沉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歌舞以乐诸神”①。《汉书·地理志》载楚地“信巫鬼,重淫祀”。《隋书·地理志...  相似文献   

2.
胡阿祥 《学海》2006,(5):59
(103)1132页:“阴山令,阴山乃是汉旧县,而属桂阳。吴湘东郡有此阴山县,疑是吴所立。”按:《汉书·地理志》上桂阳郡、《续汉书·郡国志》四荆州桂阳郡并有阴山,而《晋书·地理志》下阴山属湘东郡,桂阳郡领县无阴山,当是吴立湘东郡时度属;又汉晋阴山并治今湖南攸县西南。是则两汉、孙吴、晋、宋阴山为一地,《宋志》此处误,依志例,作“阴山令,汉旧县,属桂阳,吴度湘东”可矣。(104)1132页:“邵陵太守,吴孙晧宝鼎元年,分零陵北部都尉立。”按:《三国志·吴书·孙晧传》:宝鼎元年,“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按本作昭陵,晋武帝时避其父司马昭名讳改…  相似文献   

3.
祥瑞,传统史籍中又称之为“符瑞”、“瑞应”、“嘉瑞”、“福应”等。《唐律疏议》卷二十五《诈伪律》引陆贾语称:“瑞者,宝也,信也。天以宝为信,应人之德,故曰瑞。”又云:“祥谓体征。”皆指呈现吉祥的征兆。祥瑞大体包括天地之瑞、动植物之瑞、器物之瑞、矿物之瑞等。史籍中集中记载祥瑞现象的,正史有《宋书·符瑞志》、《南齐书·祥瑞志》,汇集各类体征,至《魏书》则有《灵征志》,灾祥俱载,以告祸福。此外则多录于《五行志》,至唐亦如此。然而,最为详尽的记载当属《大唐六典》卷四“礼部郎中员外郎”条。成书于开元二十六…  相似文献   

4.
《茅山志》为道教经典,记录了历代在茅山修炼的诸位道教名流。然其作者问题尚有诸多误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茅山志》为张雨所修。二,《茅山志》为张雨、刘大彬合修。三,《茅山志》为刘大彬所修。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中对《茅山志》的编纂及各种版本进行了较详的考证,附录一《引用传记提要》云:“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二另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五卷。《成化杭州府志》卷十五云:‘张天雨,字伯雨,钱塘人。尝屏居修茅山志,因号句曲外史。’刘大彬志元原刊本明永乐及成化重刊本皆为十五卷。吴全节序,刘大彬叙录,胡俨序…  相似文献   

5.
(135)1150页:“北阴平太守,《晋太康地志》故广汉属国都尉。何志蜀分立。”按:《晋书·地理志》“总叙”云:“魏武定霸,三方鼎立,生灵版荡,关洛荒芜,所置者十二”,其一即为阴平,是东汉建安中,曹操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治今甘肃文县西白龙江北岸)。又据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及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九章第三节,则至迟在建安二十四年,阴平郡内徙,可能侨置于关中;而三国鼎立后,魏又置阴平郡,遥领之也。又《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建兴“七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华阳国志·汉中志》所载略同,是阴平郡至此始…  相似文献   

6.
(9) 10 33页:“武康令,吴分乌程、余杭立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按:《宋书·自序》:“晋武帝平吴后,太康二年,改永安为武康县。”与此所云“太康元年更名”相差一年。(10 ) 10 34页:“繁昌令,汉旧名,本属颍川。”按:检《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续汉书·郡  相似文献   

7.
元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 ,对《茅山志》的编纂及各代版本进行了较详的考证 ,最后得出结论谓 :“此书实即张天雨所修 ,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道教大辞典》中“张雨”条、《道藏提要》中“茅山志”条等也都纷纷引用了这一结论 ,认为《茅山志》的作者是张伯雨而不是刘大彬。而《正统道藏》收录的《茅山志》中却清清楚楚著有“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那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是怎么说的 ,《道藏源流考》附录一云 :“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二另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五卷。成化杭…  相似文献   

8.
傅丽  黄杰 《中国宗教》2018,(4):56-57
龙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20公里处,是古晋阳城的核心地区,龙山石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道教石窟群落。《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龙山在西北,晋水所出,东入汾。”太原龙山南脊在唐代就建有昊天观,也叫静居观,并开凿两间石窟。石窟选址为道教堪舆学中负阴抱阳之地,也是我国道教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石窟。  相似文献   

9.
胡阿祥 《学海》2006,(5):203
(119)1140页:“南上洛太守,……此上洛盖是何志以后侨立耳。今治臼。何、徐志雍州南上洛,晋武帝立,北上洛云晋孝武立,非也。”按:“今治臼。何、徐志”当作“今治臼口。徐志”,说详孙虨《宋书考论》。“臼口”,见《水经·丹水注》及《宋书·柳元景传》。又志文“北上洛云晋孝武立”之“北”字,细审文义,疑为“此”字之误,以与“此上洛盖是何志以后侨立耳”相应。考徐志亦有北上洛郡,见本志雍州刺史条:“徐志雍州有北上洛、北京兆、义阳三郡。北上洛,晋孝武立。……今并无此三郡。”又志文“晋武帝立”,盖指侨立前之本郡,《晋书·地理志》上…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一名源于何时众说不一,有人据《五台新志》载:“五台之名.北齐(550—577)始见干史,北齐以前则称清凉山。”但《水经注》述说五台山时曰:“其山五峦巍然,迥出群山之上,故曰五台。”《清凉山志》也说《水经注》云:“峨谷之水,出于中台。”可见当时已有五台之说。《水经注》为北魏郦道元(466—527)撰写,因此五台之名最晚也应出自北魂年间。  相似文献   

11.
那薇 《中国道教》1990,(3):33-39
《老子想尔注》,《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唐玄宗的《道德真经疏外传》罗列了古今注释《道德经》各家,其中有《想尔》二卷,并说:“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五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义》记载了历代诠疏笺注六十余家,也包括《想尔》二卷。该书于五代后失传,无人提及。现存的《老子想尔注》为敦煌莫高窟写本,存于大英博物馆,卷末题《老子道经上想尔》。  相似文献   

12.
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署名西汉刘向著的《列仙传》则说老子字伯阳,陈国人。道教认为,“聃”和“伯阳”都是老子的字。至于其籍贯,或属之陈国,或属之楚国,这两种说法并不冲突,苦县本属陈国,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故苦县又属楚国。关于老子的出生年代,《史记》未载。《列仙传》载老子生于殷时。道教典籍,如唐末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北宋贾善翔的《犹龙传》、南宋谢守灏的《混元圣纪》都说老子生于殷朝第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岁在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唐朝尊老子为圣祖玄元皇帝,唐玄宗开元…  相似文献   

13.
胡阿祥 《学海》2006,(5):142
(108)1134页:“临庆内史,吴分苍梧立为临贺郡,属广州,晋成帝度荆州。”按:临贺郡始置时当属荆州(时无广州),及晋平吴,乃属广州。《晋书·地理志》下广州:“及太康中,吴平,遂以荆州始安、始兴、临贺三郡来属”;本志前广兴公相条亦云:“吴孙晧甘露元年,分桂阳南部都尉,立为始兴郡  相似文献   

14.
[一片石] 一片石头,后专指碑碣。唐《朝野佥载》卷七:“温子升作《韩陵山寺碑》信(庚信)读而写其本。南人问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惟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唐李白《襄阳歌》:“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  相似文献   

15.
泉州灵山有伊斯兰教“三贤、四贤墓”,是唐代来泉州传播伊斯兰教的两位圣门弟子的坟墓。明代著名历史学家何乔远撰著的《闽书》卷七《方域志·灵山》载:“自郡(泉州城)东南折而东,遵湖岗南行为灵山,有默  相似文献   

16.
达亮 《中国宗教》2022,(6):64-65
我国寺院历来有编纂寺志的传统, 通过寺志,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寺院的历史。寺志按照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一是专门记载某一地域寺院的兴废沿革,如《五台山志》《普陀山志》《峨嵋山志》;二是以山为名,专记一山梵宇兴衰,如广东省的《鼎湖山志》《丹山霞志》《云门山志》;三是某地寺院或某一寺院的专志,如广东省的《曹溪通志》《光孝寺志》,这类寺志数量最多,内容丰富,大致包括:图考、沿革、建置、景物、名胜、古迹、僧传、住持、法系、法语、田产、经籍、文物、碑刻规约、艺文等内容。纂修志者有寺僧、名儒居士,亦有官方所修。  相似文献   

17.
萧相恺 《学海》2002,(4):177-181
从小说家的层面 ,对苏辙的生平思想作了述评 ,指出其笔记小说《龙川别志》主要反映了苏辙的政治主张。其主张平和稳妥 ,有时趋于保守。而其政治主张的哲学基础则是儒家的以民为本和黄老的无为而治。《龙川别志》专记王公大臣的遗闻轶事 ,尤其集中反应了宋真宗、仁宗之世宫廷的内部斗争。而这些记载 ,正是小说、戏曲中“狸猫换太子”“仁宗认亲母”故事的本源。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武当山和武当道教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武当山志的编修也蔚为大观。明代武当山志是武当道教的生动写照,也是道教宫观山志的杰出代表,但明代武当山志的著录却屡有疏误,即使是《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新编天一阁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权威目录学著作对明代武当山志的著录也多有不尽人意之处,需要加以补充和订正。  相似文献   

19.
据《章丘县志》载:该县城南二十八里有盘龙山,山上有神迹祠,传为姜嫄履迹处。姜嫄因而生周始祖后稷(弃)。又据《汉书·地理志》:济南郡有台县,台在今章丘市西,即姜嫄所居之有邰,台、邰古今字。有邰氏之国又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周之国相契合。据此,笔者断定,章丘市为先周族始源地。后弃子不窋西迁,初居山西,后迁陕甘地区,建立周国。  相似文献   

20.
汉、鹤鸣山,属益州蜀郡江原县地(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始建鹤鸣化治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23《郡国志》:“蜀郡,秦置。有江原县。” 后晋刘煦监修《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改诸郡为州。贞观元年,以益州置剑南道。剑南道领成都府及彭、蜀、眉、邛等三十八州。邛州、临邛郡,武德元年析雅州置,显庆二年徙治临邛郡,领县七临邛、依政、安仁、大邑(注云,唐咸亨二年析益州之晋原置)、蒲江、临溪、火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