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深入研究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规律、机制,寻找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新视角、新途径,是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和急迫的问题.应该说,我国对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是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的,但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多样而复杂.  相似文献   

2.
在三鹿奶粉等卫生刑事案件中,以"自由刑+财产刑"为主要刑罚适用模式,由于职业资格刑的缺位,反映出我国资格刑制度存在重刑化倾向、财产刑的刑罚遏制力有限、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的角色错位等问题.应设立独立的职业资格刑制度,对"职业资格"这种犯罪工具,予以剥夺、限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论证未成年人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的必要性,介绍与比较英国、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对未成年人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的立法规制,对我国相关立法状况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应修改<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文件,要求研究者考察未成年受试者同意能力的发展状况、明确伦理审查的标准和引入风险利益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4.
曲昇霞 《学海》2014,(6):157-161
我国儿童保护问题频发与民事司法救济应对乏力,体现出未成年人民事审判改革还在浅滩,要实现制度的深入发展必须关照其应有的制度品性。本文从日本未成年人民事审判的理念、定位与制度结构中分析其机理,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尝试构建我国"双轨制"的未成年人民事审判制度体系。该体系包括以未成年人人事诉讼与家事审判为核心的专门审判程序、以法定代理制度与特殊保护规定相结合的普通审判程序。未成年人民事审判"双轨并行",是彰显未成年人民事审判特质,传承少年司法经验,对未成年人深度司法关怀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的生活德性是一种在本质上合乎未成年人人格成长的生成性德性.游戏启蒙未成年人的生活习性、童话构筑未成年人的精神家团.因此,还游戏、童话于未成年人的生活世界,引导和培植未成年人有德性的游戏习性和童话感悟,将成为加强和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6.
试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健 《道德与文明》2005,1(5):58-62
系统地确立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为我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价值取向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人本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公民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为确立我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目标、性质、模式、内容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路径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涉及亿万青少年的健康幸福、成人成才,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命运前途,"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学界对这一问题也极为关注.陈延斌教授的新著《播种品德收获命运: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是近年来我国有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领域兼具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一项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资料,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犯罪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未成年犯在犯罪时的年龄、刑期、重新犯罪比例、犯罪类型的多数方面、犯罪目的、犯罪时的心理状态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文化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犯强奸罪的比例是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犯盗窃罪的是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笔者认为,从整体上看,将独生子女作为特殊的未成年人犯罪群体的论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分析目前我国存在着的半公开的、隐蔽的缺陷新生儿安乐死行为,因家庭负担、社会宽容态度和相关法律不完善致使该现象长期存在.当务之急是制定缺陷新生儿处置法规并将其作为整个出生缺陷干预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避免缺陷新生儿安乐死行为的滥用和无序,保障成千上万非严重缺陷新生儿的生命权益.  相似文献   

10.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于1999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培养和重视,反映了社会的需要;这对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造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对减少犯罪、维护家庭的安宁和社会稳定,对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因素及其防范对策作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和思考。一、未成年人犯罪态势严峻1999年10月25日在北京举办的《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览》显示,90…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论证未成年人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的必要性,介绍与比较英国、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对未成年人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的立法规制,对我国相关立法状况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应修改《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文件,要求研究者考察未成年受试者同意能力的发展状况、明确伦理审查的标准和引入风险利益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2.
"造就适合国家与时代需要的有用公民"是世界公民道德教育的普适理念.中韩之间存在的共同或相似的历史渊源、思想资源和评价制度,构成了两国未成年人公民道德教育交流会通、借鉴共进的逻辑进路和实践平台.国民精神与合格公民的培育诉求、传统文化与儒学精神的共同支撑、随时评价与活动评价的相互交辉,为我国未成年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大量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处置涉及许多医学分科,还涉及心理、社会学科.临床医学应重视预防,医学要与人文精神结合.全科医学是整合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科的医学分科,全科医学不强调分科而强调以人为本.应重视其对医学其他分科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方面,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道德养成教育理念、道德养成内容、道德养成途径、道德养成方法等诸多方面。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既有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上的根源,又与思想文化背景等密不可分。我们应该根据时代的特点审视这些差异。既要吸收西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经验,同时也要注意发扬我国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的优良传统,使二者优势互补,共同为我国当前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1月8日至9日,由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和中国伦理学会主办、徐州市承办的首届中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同志、来自全国各地的从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汇聚一堂,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交流了当前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取得了广泛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苏明月 《学海》2024,(1):161-175
触罪未成年人是指实施了刑法规定所禁止的行为,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受刑事司法管辖的未成年人。我国没有独立的少年司法制度,对越轨未成年人的行为规制体系具有刑事司法与行政二元规制的特点,修法进一步加强了二元模式的构建。《刑法修正案(十一)》限定性地降低了刑事责任年龄,将触罪未成年人进入刑事司法管辖的核准追诉权赋予最高人民检察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明确了触罪行为的定义,填补了修法前对触罪行为在立法规制上的不足,但新设的专门矫治教育仍延续行政干预的模式,未能实现司法化。修法后发生的案例使人们再次反思对触罪未成年人法律规制的整体制度设计问题。独立少年司法制度的缺失,使得刑事责任年龄成为刑事司法管辖的分水岭,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后,一旦有更低龄未成年人恶性案件发生,人们仍会不停追问刑事司法制度的效能。对修法前后立法样态、司法困境与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反思,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构建触罪未成年人法律规制体系,力求实现公平与效率、未成年人保护与社会防卫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近期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期 ,特别是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发以来 ,理论界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遵循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规律并找寻合理的目标定位对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现状 ,有的研究者认为 ,长期以来 ,由于教育的断层 ,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只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 ,但对最初步的道德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 ;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丑恶的东西 ,有的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忠、孝、仁、义、礼、勤、俭,信、和、耻为内容的"两纲八目"德目规范体系言约义丰,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目标和基础.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立足当代中国公民最基本的品德要求,吸纳人类道德文明成果,易为未成年人记循等是建构这一体系的依据.二级德目的提炼设计遵循了与优秀传统美德的连接、注重贴紧生活实际、体现社会对未成年人最基本品德要求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秦启文  石伟 《心理科学》2004,27(4):887-889
本研究用自编“未成年人法律自我保护意识问卷”考察了1178名未成年人学生的法律自我保护意识的现状、性别差异及父母文化程度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未成年人被试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熟悉度较低;未成年人被试法律自我保护意识的盲区主要表现在大多数未成年人没有意识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其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的侵犯是违法的行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教育应当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考察司法决策者对案件当事人的主观印象如何影响刑罚决策及情绪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要求法律与非法律专业被试对案情相同但对案件当事人的主观印象不同的刑事案件进行刑罚强度决策,并要求被试对犯罪行为所引发的情绪强度进行评定。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对施害人的消极印象比积极印象条件下产生更强的愤怒和厌恶情绪,更少的同情情绪,同时,给予的刑罚更重;被试对受害人的积极印象比消极印象条件下,低年级组被试对施害人给予的刑罚更重,但在高年级组被试中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被试在情绪强度上也没有显著差异。法律专业比非法律专业被试对犯罪行为所产生的情绪强度更低。被试的专业背景对量刑决策没有显著影响。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在施害人的主观印象对刑罚决策的影响过程中,愤怒和同情表现出部分中介效应,厌恶情绪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