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法东传后,由于受中土心性论的影响,大乘戒律得以兴盛。以南山宗为代表的戒体说的提出,在刺激中土信众对戒律受持的同时,也因律制的繁糅和僵化影响了人们对佛性的体悟,以至禅宗直接将戒条律仪看作是悟道的障碍,致使律宗一蹶不振,戒律连原始功能也无法实现。因此,通过研究《四分律》,探究佛陀结戒的本真意旨,恢复戒律之于“和合僧团,正法久住”的原始功能,对于佛教正法久住,力挽律行不严的颓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法音》1991,(8)
诸行无常,有生必死。这是佛法的基本观点。一切有为法都要经过生、住、异、灭的过程,人生也不免生、老、病、死。出世求解脱的出家僧众,远离家庭、眷属,一旦老、病、死诸苦逼迫,除非是已得生死自在的圣贤僧,若没有人照顾服侍、说法劝慰,少有不烦恼重重、颇倒散乱者。佛在世时,为僧团制定了种种制度,对如何照顾老病比丘,如何为病人说法,如何送亡安葬,都有详明的规定,并且佛陀身体力行,为僧团作出了表率。现今寺届中由于律制不健全,一些老病比丘,得不到适当的照顾,生活、治疗种种不便,令人感慨。济群法师《戒律中对病与死的规定》一文,介绍了佛制看病送终的规定,主张发扬佛陀无我与大悲的精神,建设如法如律的六和僧团,充分发挥戒律的作用,使僧众的生活得到保障,从而有利于正法久住。  相似文献   

3.
佛教在世间存在的基础,必赖于具戒比丘僧团的建立,或者可以说.出家僧团是佛教的正面体现。如果没有行持增上律学的出家僧团,则佛教就等于名存实亡。因此,“朗达玛灭法”所导致前弘期佛教的终结,其实质即对卫藏地区僧团的破坏。朗达玛灭法之后,根据《青史》等文献记载,许多在家佛教信徒,特别是持明咒行者仍以隐密方式修习佛法。大部分佛教经典得到妥善保藏。一些主要寺院建筑初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后来只是被封闭而已。而僧人则遭到镇压、驱逐和强迫还俗。所以说朗达玛“灭法”,应是指摧毁了法的世间代表——具戒比丘僧团,并不是说灭掉了佛法。藏文史籍中称朗达玛灭法后的百余年为“灭法时”,也不是说此时西藏佛法彻底灭亡,而是说此时没有僧团住世,致使佛教暂时隐没。同样,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开端,也正是以戒律的复兴、僧团的重建为标志。其实,即在此约百余年灭法黑暗中,如下将述,戒律传承的薪火也没有完全熄灭,因此史籍中常用“余烬复燃”等词汇来形容后弘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9,(1)
止持与作持所谓戒律,应该是两种类别的共同称呼。广义地说,比丘戒也包括了比丘律;狭义地说,戒是戒,律是律;律中包含戒,戒中不含律。因为毗尼(律)藏中有波罗提木叉(别解脱戒),波罗提木叉中不能摄尽毗尼藏。说得明显一些,毗尼是统括止持与作持的,波罗提木叉则唯有止持。所以持律含有持戒,持戒不含有持律;因持律是僧团大众共同的事,持戒是各个比丘个人的事。持戒  相似文献   

5.
戒律之界说及其在佛教中之地位佛教三无漏学,首为戒学.《成实论》曰:"若无持戒,则无禅定." "戒能为定因."故持戒为禅定之基础.戒律梵名有三:一名尸罗,此云清凉.二名毗奈耶,旧译毗尼,此云调伏,善治;正译为律,律者法也.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亦云处处解脱,或云随处解脱,而中文之总名,便是戒律.《舍利弗问经》曰:"波罗提木叉,名最胜义,以何义故,名为最胜?诸善之本,以戒为根,众善得生,故言胜义.复次,戒有二种:一、出世,二、世间.此世间者,能与出世作因,故言最胜.复次,戒有二种,一者依身口,二者依心.由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名为胜."  相似文献   

6.
树立佛教的庄严形象,使正法久住世间,这是我们每个佛子共同的职责,而学习戒律,严净毗尼,不但能防非止恶、规范行为,净化身心,而且是中国佛教之所以在历史上能屹立于世界佛教之林的第一优势!本期济群法师《学习戒律的意义》一文,从戒律的名称和含义,受戒必须持戒,戒律是僧伽制度的是非标准,学戒后才能成办僧伽事条,戒能成就各种功德,持戒能令正法久住,以及违反戒律的过失等六个方面,反复论述学戒、持戒的重要意义。文中还列举当前佛教界诸多不如法的现象和弊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戒德衰颓,正法焉能久住?净戒不修,僧伽的庄严形象复何存在!中国佛协为力挽颓风,对目前某些寺院滥收徒众、滥传戒法的现象曾再三提出整饬意见。本刊作为教界喉舌,为方便教友学戒、持戒有所遵循,曾连载《戒学讲座》十三讲,并作为“法音文库”之一印单行本发行,颇受广大教友的欢迎。近几年来,滥传戒法的现象有所减少,说戒、诵戒之风,结夏安居之制亦在许多寺院开始恢复,但如何持之以恒、蔚为风气,则在于教界的共同努力!有些尼众寺院与尼众佛学院,在戒学道风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五台山普寿寺是一座尼众道场。她们生活清苦,居住简陋,夜卧广单。去年夏季有来自22省、市的青年比丘尼(年龄最大的36岁)146人共同安居学律。据介绍,安居结束,有80余人留寺研究戒律。她们每天坚持学戒、持戒,遵循通愿法师“以戒为师,华严为宗,净土为归,研律为主”的遗志,暇时念佛、诵经。这种真参实学精神,令人十分钦佩。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1989,(10)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今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若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  相似文献   

8.
<正>一、戒律的特色:教规不违国法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在制定戒条时便遵循"教规不违国法"的大原则。以不偷盗戒为例,该戒是佛陀在王舍城制定的,起因是一位比丘盗未生怨王的木料,被未生怨王抓住后呵责说:"汝当合死!"在呵责这位比丘后,佛陀询问曾在朝廷任大臣的迦楼比丘,依据摩揭陀国的国法,偷盗多少将被处以极刑。迦楼比丘回答说:"满五磨洒。"这在《四分律》中有明确记载。佛陀  相似文献   

9.
一、止语(亦名忌语)。“佛不许止语”,在四分大律的自恣犍度中,律中佛诃责为“哑羊法”。本外道所行,如“打饿七”,行无益苦行,皆此类也。比丘行此法,结罪。以佛法,法法皆合中道,无奇特惑众之法故。愿初出家,曾有老尼教行此法,为慈老①呵责。此或为修行人用功...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时,中国佛教经历北魏北周两次法难,南岳慧思大师“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石藏,秘封岩壑中。”《立誓愿文》曰:“末法之世,余经次第灭,我今誓愿,持令不灭。”“令佛法常得久住。”慧思高足,一为智者大师,承师心观法要,证悟法华三昧,开创极具中国文化特色之天台宗。一为静琬尊者,承师刻经弘愿,令法久住,开创持续千年之中国石刻佛经事业。尊者白曰:“未来之世,法幢将没,每寻斯事,悲恨伤心。今于此山,镌凿佛经,永留石室,劫火不焚,使千载之下,慧灯常照,万代之后,法炬恒明。”“此经为未来佛法难时,拟充经本,世若有经,愿勿辄开。”静琬…  相似文献   

11.
一、某甲触犯刑律,受惩离家。多年后返回故里,自忖无颜见人,终日居家不出。二、邻居某乙为人奸诈,见状来见某甲。五、小和尚:“昔有一比丘,犯戒被逐出寺院,十分痛苦。六、路遇一被毗沙11天王弃出之野鬼,知比丘为犯戒受惩,授之以计。七、鬼令比丘立其左肩,行于大道,人不见鬼,但见比丘行于虚空,敬佩不已。八、人鬼勾结,蒙骗众人,比丘县为得意。九、一日行在路中,忽见毗沙门天王率队路过,野鬼心中恐慌,不顾比丘,夺路而逃。十、比丘不知所措,站立不稳,栽倒地下,头破血流。”十一、小和尚道:“因果不爽。过去曾种恶因,已…  相似文献   

12.
律宗是以研持戒律为主的一个佛教宗派。所谓戒律,就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防非止恶”的条文。早在曹魏嘉平二年(252),中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僧戒心》及《四分羯摩》两种戒本,是为戒律传入中国之始。相传,朱士行就是依照这一戒法而受的比丘戒,遂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真正僧人。戒律分为正持门和作持门。正持门是“诸恶莫作”之义,谓禁恶防非的行为。作持门是“众善奉行”之义,谓应作的合法行为。但是,普通戒本,只有正持门,所以,要想作积极的修行,就得依靠广律。广律有四律五论,所谓四律,是指萨婆多部的《十诵律…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时,中国佛教经历北魏。北周两次法难,南岳慧思大师“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石藏,秘封岩壑中。”《立誓愿文》曰:“本法之世,余经次第灭,我今誓愿,持令不灭。”“令佛法常得久住。”慧思高足,一为智者大师,承师心观法要,证悟法华三昧,开创极具中国文化特色之天台宗;一为静流尊者,承师刻经弘愿,令法久住,开创持续千年之中国石刻佛经事业。尊者白曰:“未来之世,法幢将没,每寻斯事,悲恨伤心。今于此山,镌凿佛经,永留石室,劫火不焚,使千载之下,慧灯常照,万代之后,法炬恒明。”“此经为未来佛法难时,拟充经…  相似文献   

14.
正一、原始教义之本怀如今所说之佛法,据其内核,总分为两个系统:原始与发展。早在佛化时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全是关于解脱道的阐述,是以四圣谛、三法印、八正道为核心的实用经验教法。经概括为三十七菩提分:"诸比丘!我所知及为汝等宣说之法,汝等应善理解、实践、修习、宣布、令此梵行,长续久住,此则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者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7,(8)
<正>第五节戒体差别一、体性无别七众所受持的别解脱戒分为四个层次:1、具足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2、十戒(又称勤策律仪),为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所受持;3、八关斋戒(又称近住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中的净行者所受持;4、五戒(又称近事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367])南山律将在家戒律与出家戒律纳入同一个整体框架,是因为《四分律》本来就通收道俗之法,在家戒律作为出家戒律的阶梯,对于修行具有重要意义~([368])。《随机羯磨》将在家戒律也包括  相似文献   

16.
一、缘起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云:“夫三宝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师训,诸行之归凭,圣贤之依止者,必宗于戒。”时至今日,去圣时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为挽回世道人心,续佛命脉,令正法久住,  相似文献   

17.
吕澂  肖永明 《世界哲学》2009,(6):146-154
印度乃一语文极端复杂之国家,佛于彼土行化,信众日增,地域渐广,因语文之复杂,则传习理解,难期一致。故后来分部之众,与语文繁杂,应相关联。小乘分部原因,现存异说甚多。佛灭后大事,无过于结集,百余年之大事,则第二次结集也。第一结集,意在经纬佛教,令法久住。二次则因争论后集会,故分裂事必出于二次结集,南传固有明文,北传亦谓因争五事而集。南北说似相去甚远,实皆说佛灭后第二结集,僧众因争律而分裂也。再析其异,二次结集,南传设十非法,北传议五事,此不同者一。南传云会众七百,主其事者东西两方八上座,北传云三比丘、四众,此不同者二。于此异点,能得其解,部裂之真,即可灼见。今试由语文求其说,则知南北所传,实指一事,皆由对律解释不同而启分裂之端也。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玄奘法师 《法音》2005,(10):1-1
复次,或由止为先而入圣道,或由观为先而入圣道。若由止为先入圣道者,名随信行;若由观为先入圣道者,名随法行。复次,或有奢摩他增,或有毗钵舍那增。奢摩他增者,名随信行;毗钵舍那增者,名随法行。复次,或由止熏心,依观得解脱;或由观熏心,依止得解脱。若由止熏心依观得解脱者,名随信行;若由观熏心依止得解脱者,名随法行。复次,或有钝根,或有利根。若钝根者,名随信行;若利根者,名随法行。复次,或有说智,或有开智。有说智者,名随信行;有开智者,名随法行。复次,或由缘力而入圣道,或由因力而入圣道。若由缘力入圣道者,名随信行;若由因力入圣道者,名…  相似文献   

19.
倪光道 《天风》2001,(4):12-13
读经:太22:37-40 你明白爱神与爱人的关系吗?若明白了,就照着去行吧.若能实在行出来,就必因此得福. 本章圣纪记载,主耶稣在挫败法利赛人,希律党人和撒都该人的种种挑衅之后,有一名律法师还跳出来试探主,他问主说:"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他以为,律法那多诫命条条重要,哪一条最大,哪一条第一要紧,若不完全精通律法,谁能说得准?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人才有资格度人出家?成就、度化他人出家,原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令佛法流传不绝。要达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在于度师资格的认定。取得度师资格,要有十夏(至少五夏)以上的戒腊,必须精通戒律,具足行解,领众修持,能教授弟子,方可为人作师剃度、受人依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