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评述朱熹的太极范畴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哲学史上认为朱熹的形上学是从宇宙发生论到本体论的转变,而太极是这一转变的核心概念。这种看法大体无差。但笔者认为朱熹的太极概念中有几种含义可作详细分疏。关于太极,朱熹在他的文章中或者在与学生之间的谈话中所述内容中有种种不同之处,甚至互相矛盾,令人迷惑不解。《朱子语类》中说到“太极”处,共有334次。在《朱子语类》和《近思录》首篇涉及的问题中我们会发现朱熹和他的弟子们心目中的太极,与宇宙论的“天地”、存在论、本体或心性论的“理”、“性”等又有密切关系。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2.
李凯 《中国哲学史》2006,(3):96-103
中国学术和思想的发展历史可谓经学的阐释历史,汉代经学和宋代理学则是这一历史发展的两个关键期。朱熹就是宋代理学确立的关键人物。文章在叙述宋代理学的兴起及发展过程中,探讨了经学向理学转向过程中的阐释学思想的变迁,通过这一历史梳理,说明朱熹在其中的贡献和历史地位。文章包括五部分内容:一、经典文本的重新确立,二、“理一分殊”与本体阐释,三、“尊德性”与“道问学”,四、“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五、朱熹在经学阐释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体用一源说乃程朱理学的宗旨与核心。程颐提出“体用一源 ,显微无间”这一命题 ,解释理和象、理和事的关系 ,认为现象乃本体自身的显现 ,本体又同现象融为一体 ,不相分离 ,以此宣扬万事万物皆依理而存在的理本论。朱熹依此原则讨论理事关系 ,并解释《太极图说》 ,认为从太极到万物化生的过程 ,乃太极之理自身的逻辑展开或现实化 ,从而提出了理在事上、理在事先和理本气末说 ,完成了建立理学派本体论的任务。其本体和现象非一非二 ,不即不离的理论思维 ,对以后哲学的发展起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辛敬 《周易研究》2022,(4):32-41
胡煦对宋代以来流传的先天图进行了修改,把黑白连画的先天圆图当做伏羲最初所画的先天图。在此基础上,他用一种“回溯”的方法对“太极”进行了重新诠释,让人在现象界的阴阳流行之中逆觉体证本体“太极”,由此构建了心性论与工夫论。这种太极观对朱熹以“理气”为主导的太极观有解构作用,消解了朱子学中先验的理世界与现象的气世界的严格分限。这种解构成为了清代乾嘉易学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乾嘉易学不断将“太极”拉回现实领域,在一种王道政治的视域下谈论太极以及易学,不再强调个人与太极之间的感通联系,逐步走向了胡煦易学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5.
一、“太虚一实”、“道器一贯”的本体学说宋明时期,哲学战线上两条路线斗争的焦点,集中到本体论方面的“理、气”关系问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道、器”关系问题上来,并逐步深入到认识论的领域。哲学斗争愈深入,核心问题愈明确,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双方都在磨炼自己的武器。宋代在唯心主义基础上融合儒、佛、道三教的“新儒学”的创立中,周敦颐的“无极太极说”、邵雍的“先天象数学”、二程的“义理学”等,分别吸取了佛道二教的理论,经营着各自的体系;在这一气氛中,张载以他的“气化”论,在批判佛教和道教的理论斗  相似文献   

6.
刘敏 《周易研究》2023,(1):94-104
“心为太极”是邵雍提出的观点,本由先天易学的象数推出,有天地之心为太极之义,学者可以通过观物、虚静的功夫复见天心。朱子学对此的阐释大为不同,强调心对太极之理的本具,但本心为太极仍然可以成立。此说在朝鲜性理学的主理一派那里成为论心的重要依据,极大地丰富了性理学的心论类型。李退溪依此而强调心之未发唯理,因其所言理具有活动性,故只需用主敬功夫便可以优入圣域。李寒洲则进一步提出“心即理”,但其理不能直接活动,故其功夫既不如退溪直截,也没有阳明学良知呈显的自然之妙。退溪之说于朱子学有所溢出,寒洲之说则仍能合乎朱子之意。  相似文献   

7.
宇宙构成论、宇宙发生论和本体论是三种相互不同的学问,应注意加以甄别。王弼哲学的特点是不讲宇宙发生论,继承前人的宇宙构成论和本体论,实现了两者的融合。而王弼易老两注对宇宙构成论和本体论的融合又有不同,其《老子注》成书在先,可能受了何晏的影响,持“圣人无情”说,在继承汉代宇宙构成论的基础上追、究其构成的终极原因,把这原因归结为“道”或“无”。其《周易注》成书在后,持“圣人有情”说,在讲宇宙构成论的基础上探索不同时世分殊的形式,将这形式称为“义”或“理”。他的老学与何晏哲学的共同点较多,同属于正始玄学的初创期;他的易学对唐代理事说和宋代理一分殊说影响颇大,属于正始玄学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8.
李退溪(1501—1570)为朝鲜李朝朱子学之大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朱熹哲学思想,而构成了博大的哲学逻辑结构系统。他的哲学逻辑结构系统的最高范畴是“理”,或谓之“太极”、“道”,其核心范畴是“理”与“气”。“理”既是最一般的规定,又是最具体的发展。它是其逻辑结构的起点;由于“理”、“太极”、“道”的动静流行,便从“天道”(圆)到“地道”(方),包括“人道”。在这个流行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层次:“理”、“太极”、“道”,属于“理本”范畴,作为宇宙本体的第一层次。“气”、“阴阳”、“五行”,属于气化范畴,作为宇宙化生的第二层次。第一、  相似文献   

9.
朱熹之“太极”是总体之理.朱熹的太极之理体现在中医学的“理”、“气”、生理、养生、脉理、医理等方面,“理”、“气”方面体现在二者关系上,生理方面以“气”来解释生命现象,养生方面强调以“动”“静”结合强身养心,脉理方面主张先要确定“关”,医理方面认为要参病而治.朱熹这些观点对后世医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赵献可认为火是性质纯阳的宇宙本体,为先天太极,人身中的先天太极为命门。他以“火(先天太极)—火水(太极)”取代了周敦颐宇宙生成论中“太极—阴阳”的阶段,以“命门(先天太极、先天之火)—相火真水(无形之火水)”模式诠释生命运行机制,完成了火本体在天人之间的贯通,并从宇宙根据义与能动义两方面对火之本体义进行了支撑。赵献可之火本体论发展了前代医家的火论思想,对后世亦有一定影响:医学层面,医界继承了以先天之火为生命根本的观点,将先天之火与生命过程进一步结合,并强调火所具有的推动力;哲学层面,方以智提出火—气一元论,对火本体论进行了深化。这两方面内容,均未脱离赵氏火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太极"是中国哲学理气论的重要范畴。吴澄是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认为,太极即道。他以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来区分太极与太一。在对太极的本体性作了初步阐发之后,吴澄又赋予太极以道德属性。吴澄以"理一分殊"的思想为太极作了进一步的诠释。太极与理、道、诚、天、帝、神、命、性、德、仁这些范畴都是同等意义的本体范畴。  相似文献   

12.
俞琰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易学家和杰出的道教学者。其学以《易》为本,他"首读朱子《本义》,次读《程传》",后又获道教异人传授,于《参同契》多有发挥。其易学可分为义理易、象数易、道教易三个方面,本文着重探讨其义理易学思想。俞琰易学的义理之学源于其深厚的儒学修养,又以程、朱易学为本,多有发微,形成其富有特色的义理思想。其内容具体包括天道观、人性论、修养论三个不可割裂的部分,其天道观援"气"入"理",秉承儒家"至诚无息"、"天道好谦"、"天道好生"、"福善祸淫"的义理传统,是其人性论与修养论的前提和基础;其人性论则是法天道以立人道的表现;修养论则是其实现回复天道、止于至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对"朱子删改《参同契》文本说"的回应。该说法认为,朱子以宋代之后才出现的"先天方位"思想作为诠释《参同契》思想的基本方向,为弥合其注释与正文之间的矛盾,朱子有选择地删改了《参同契》的文本。本文对该说的几个主要论据做出回应:针对在朱子之前《参同契》文本不稳定的观点,本文指出,《参同契》文本在唐代已经基本稳定,而唐宋之际阐发《参同契》的文献大量出现,导致了《参同契》与之相混同的现象;针对朱子首次把《参同契》所本无的"先天方位"思想强加到对《参同契》的解释中的说法,本文指出,在朱子之前已有先例以"乾坤坎离"释《参同契》的"牝牡四卦"的说法,而《参同契》本身也是陈抟、邵雍"先天方位"说的思想来源之一;最后,本文还就"朱子删改《参同契》文本说"的具体条目做出了分析,指出其判断多有失误。  相似文献   

14.
太极动静观是宋明易学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周敦颐、张载、朱颐、王夫之等人辩论,逐步解决了太极如何生出阴阳二气,太极自身为什么具有运动变化的性能,现象世界又何以流转不已,也即物质世界怎样产生,又何以生生不息的重大理沦问题。  相似文献   

15.
Lizhu Li 《亚洲哲学》2017,27(4):369-377
Zhu Xi, as a great leader of Neo-Confucianism, established the succession of the Way and raised Zhou Dunyi to the position of successor of Mencius. Zhu Xi drew attention to Zhou’s thought and wrote a commentary on his Taijitu Shuo 太極圖說 (Discussion of the Taiji Diagram) and Tongshu 通書 (Penetrating the Scripture of Change). During the process of annotating these two works, Zhu discussed the texts with scholars such as Li Tong, Lü Zuqian, Zhang Shi, and Lu Jiuyuan to improve his annotation. The suggestions from other scholars affected Zhu’s explanation of Zhou’s works. This essay studi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Zhu and his friends and attempts to explain how Zhu’s commentaries on the Taijitu Shuo and Tongshu were affected by other scholars’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16.
As an important thinker in the early South Song dynasty, Zhang Jiucheng differed in his thinking from the School of Principles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which was the mainstream at that time, and was thus excluded by Zhu Xi and his followers. The relation between virtues and blessings was a characteristic part of Zhang’s thought. By analyzing concepts like Heavenly mandates, virtues, blessings, luckiness and unluckiness in Zhang’s thought, this essay re-defines the complicated but manifest relations between virtues and blessings; clarifies the trajectory of Zhang’s thoughts on Heavenly mandates, virtues, and blessings; and displays the efforts of the Neo-Confucians of the Song dynasties to stress the value of human nature in the tension between Heavenly mandates and virtues.  相似文献   

17.
This essay reviews Confucian ethics with regard to impartiality and Confucian notion of brotherhood. It focuses on the comments by Song Neo- Confucians, Cheng Yi and Zhu Xi, about a famous case involving brotherhood. In this case Diwu Lun of the Han dynasty treated his diseased son and his diseased nephew in different way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Confucianism, starting from a naturalist standpoint, affirms the partiality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brothers, and judges deliberate impartiality negatively. On this point, one cannot simply view Confucianism as analogous to the Kantian ethics which promises impartiality or the virtue ethics which opposes impartiality.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广义论证视域下的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在丰硕的研究成果中,仍存在“怎样深化”与“如何拓展”等问题。在广义论证视域下对朱熹论辩逻辑体系进行考察,一方面可以打破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的囿限,进一步拓展其研究范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逻辑体系的构建中深化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从广义论证角度看,朱熹的逻辑是“名义界分”“知言穷理”等说理论证规则的集合,基于上述逻辑,朱熹同陆九渊、张栻等人围绕“太极”“仁说”等进行论辩实践,逐步建立起以名、辞理论为基础的“名、辞–辩”的逻辑体系。上述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从广义论证角度考察朱熹论辩逻辑体系,对新时期回应如何做“中国古代逻辑”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熹在继承前贤学说的基础上,在其理学视域中对乾坤二卦的意蕴提出了深辟的见解。他指出,乾坤乃是健顺之理,此健顺之理既是天道运行的基本品格,也是人物所本具之性,健顺之道通贯天人。从天人宇宙生化消息的理气关系着眼,朱熹认为"元亨利贞"是理气运化的具体展现,是"一个道理之大纲目",元亨利贞呈现之理即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生理。在他看来,"元亨利贞"的义理关系与《太极图》完全一致,既是在表达一种宇宙本体论,也是在表达一种性情论。以朱熹之见,乾坤健顺之道落实于人生界具有功夫论的意义,是成就人生德业的基本修养途径,既强调刚健进取,又注重虚顺守敬,内外两进。朱熹对健顺之性和健顺功夫的体认最终都被写进《四书章句集注》之中,成为其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伏羲画卦的神话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 《周易研究》2004,(1):10-14
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与<易·系辞>宇宙生成模式的对照考察,认为,伏羲导源于"混沌"、"元气",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伏羲即是"太极".伏羲创世神话是原始哲学关于宇宙生成论的原型.<易>关于"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概念和对宇宙生成的概括认识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是把神话中的宇宙观抽象化、逻辑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