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音》1989,(5)
广州好, 花塔插云头。六祖色空留塑像。东坡来去唱南陬。榕树啸千秋。这是解放初期广州市朱光市长以“广州好”为题,调寄“望江南”词五十阔的第十三阕。使人们读后,对六榕古寺和花塔,不禁油然神往。六榕寺和花塔,是广州市重点名胜古迹  相似文献   

2.
正佛塔起源于印度,最初建塔主要用于埋藏、供奉佛陀和高僧的舍利,形制也比较单一。后随佛教的发展、东传,为中国建筑所采用,经过古代匠师的不断创造和印度佛教文化的持续传播和影响,发展成为包括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亭阁式塔、花塔、过街塔、经幢式塔等在内的十几种形式[1]。金刚宝座塔也是随印度佛教文化的传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6,(6)
我国第一个“中国古塔陈列馆”经过半年多的积极筹备,7月30日在杭州六和塔西侧原开化寺遗址开馆。全国政协委员、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和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侠,为该陈列馆开馆揭幕。市委副书记杨招棣以及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孙宗文教授参加了开幕式。面积120余平方米的“中国古塔陈列馆”,详细介绍了上至东汉,下迄明清的塔的起源和发展,按塔形分为楼阁式、密檐式、花塔、过街塔及浙江  相似文献   

4.
玉兔迎春威虎退,祖国江山亦有情,繁花竞秀接熹宾。也知含笑远亲迎。千秋友谊联中泰,深环花塔重九盛,循水盈盈一片心。广接东西南北人。泰国王储玛哈哇集拉隆功参观六榕寺@李慧泉~~  相似文献   

5.
格式塔疗法是由珀尔斯(Friedrich.S.Perls)创立的一种心理疗法,其主要理论基础是格式塔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格式塔疗法在美国得到广泛采用,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本文结合一些实例,介绍格式塔疗法的治疗技巧.  相似文献   

6.
“无缝塔”在中国佛塔形制中,是比较独特的一类,它与印度的率堵婆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而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僧侣逐渐演化出“无缝塔葬”这一安骨方式,但目前关于“无缝塔葬”的记载,主要集中在禅宗文献,事迹也几乎都与禅僧有关.所以对无缝塔葬的研究,只能探讨禅僧与之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系统科学出现之前,格式塔心理在事物的整体性、同型论、非线性动力系统、顿悟说和现象学的透视方法等方面非常地接近系统科学了。格式塔的整体论思想非常的丰富,甚至可以看做是贝塔朗菲系统论的初级版本;格式塔的同型论思想初步给出了心物关系难题的回答,可以看做是协同论的一个雏形;格式塔的动力场论首先提出解决非线性动力结构的问题,为非线性思维的成长带来了动力;最后,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现象学透视法、拓扑学与向量学方法的引入使我们看到,格式塔理论已经是一种接近成熟的系统科学思想了。  相似文献   

8.
佛光寺现存的砖塔分布在寺内与寺外的山坡上,它们都是和尚的墓塔,虽体积不大,塔身不高,但造形奇特,各具风姿,是我国古代砖塔艺术中一批珍贵的遗产。一、祖师塔的艺术风格祖师塔位于佛光寺上院东南角,塔的平面呈等边六角形,下层塔基分六层,遂级收分,整体平矮。第六层上再起台阶,上盖六角形小屋,屋墙略有收分,西面开券门,门顶作火焰纹,六角形小屋是塔体的主要部  相似文献   

9.
塔院寺建筑与塑像概述高明和塔院寺位于显通寺南隅,昔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及青庙十大寺之一,今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院寺与显通寺原为一寺,是显通寺的塔院。内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及文殊发塔。明永乐五年(1407年),上敕太监杨升重修大塔,始建寺。万历六年...  相似文献   

10.
格式塔疗法最早出现于1940年前后,其标志是弗利兹·贝尔斯《自我、饥饿、攻击》一书的出版。当时他正在努力突破自己在二三十年代所接受的传统精神分析的训练,志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创立一种新的心理治疗体系。 贝尔斯曾经与惠特海墨、考夫卡和苛勒等格式格心理学家们一起工作,精通格式塔心理  相似文献   

11.
辽代佛塔建筑形制由早期的四面塔发展到后来的六面塔、八面塔,其中以八面塔形式居多,多数塔身一层都雕有佛教图像,图像内容和形式随着建筑形制的变化也有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以辽西古塔为例,通过整理相关研究成果并实地考察,对朝阳北塔和广济寺塔塔身一层图像样式、奉神系统、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辽西辽塔砖雕图像特征早期到中晚期的传承与演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塔,是随着印度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在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和改造外来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塔,楚文为stupa,音译为堵波,原义为“坟”、“圆冢”,起源于印度,是保存和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舍利”用的建筑物;另一种无“舍利”的塔称支提塔。最初两种塔的形式可能完全一样,均为半圆形,后来两种塔形逐渐有了分别,堵波发展成了由台基、栏、覆钵、平头、竿、伞等部分组成的佛塔;支提塔发展成了一种专供信徒礼拜的塔庙形式。无论是堵波还是支提,都是印度佛教早期的崇拜形式。这两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13.
塔的来历佛教典籍里有给孤长者求得佛的指甲头发造塔供养的记载,说明释迎牟尼佛住世时,印度就已有塔.佛入灭荼毗后,弟子们将佛的舍利分藏八塔中.后来阿育王开启八塔分发舍利令各地建塔供养.这就是佛教史上广为流传的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的故事.塔,梵语窣堵波,汉译坟冢.印度现存著名的桑志一号大塔(创建于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就是一座建在圆形塔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9,(11)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正果法师灵塔,最近在重庆缙云山建成。正果法师塔,是中国佛教协会根据信徒的要求和追思法师业绩,决定并委托重庆市佛协在缙云山原汉藏教理院遗址修建。塔由重庆市佛教协会暨市有关部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共同努力,于今年7月下旬竣工。新建的正果法师塔,是用绿色的上青石为料,塔身四角为云形翘角,十分精致、柱形塔尖的日月轮,象征光明。塔通高4.7来,比原建的太虚大师塔低0.2米,参差有致。塔周绕以石栏。塔正面“正果法师之塔”为赵朴初会长所书;左右联语:“论其生平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职志”(上  相似文献   

15.
1世界观比较——元气一元论与四塔多元论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自然观,渗透到中医领域中,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本体论基石。中医认为气不仅是宇宙的本原,同时也是生命的本原。中医的生命观属于生成论,主张变化是产生、消灭或转化。傣医的世界观和核心理论“四塔五蕴  相似文献   

16.
杜維濤 《心理学报》1959,4(5):71-77
一、什么是格式塔主义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字的譯音,原意为“形”、“式”、“完整”、“結构”、“組織”、“图形”。英文为“Configuration,就是“完形”的意思。格式塔主义的創始人是德国心理学者惠特海默(Wertheimer,)、考夫卡(Kurtkoffka)及柯勒(Wolfgangkhlet)。 巴甫洛夫說:“什么是格式塔主义者呢?这是关于整体观念的一些拥护者、贊成者和代表們。应当在头脑里抱着和保持着的,乃是一种整体、綜  相似文献   

17.
塔斯基(Tarski)于1933年发表了他著名的真理定义,并相信该定义能够为其物理论的哲学立场服务;但费尔德(Field)批评说,塔斯基实际上所给出的真理定义并没能成功地达成这个目标。不过,费尔德同时也认为,一个部分奠基在塔斯基真理定义之上、并且是物理论者可以接受的化约性真理理论并非不可能。费尔德对于塔斯基真理定义的这些批评,在哲学家中曾经引起了许多意见不一的反应。本文的目的是想回答在这些讨论当中曾经被提出过的三个问题。首先,塔斯基实际上所给出的真理定义是不是一个物理论者可以接受的化约性定义?其次,费尔德所设想的那种可被物理论者所接受的化约性真理理论是否可能成功?最后,如果塔斯基实际上所给出的定义并不能符合物理论的化约目标,那么,一个物理论者是否便应该据此去反对塔斯基的真理定义?本文的最终结论是:这三个问题的正确答案都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8.
大理三塔公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大理市古城西北,矗立着三座高大的砖塔。塔塔相距数里,但却浑然一体:青山绿水间,若天柱标空,雄浑壮丽的大理崇圣三塔是大理古国的象征,是银苍玉洱胜景之一。 崇圣寺为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皇家寺院,当初院占地七里,规模宏大;三塔鼎立于祟圣寺山门前。主塔名千寻塔,建造于南诏时期,至今已一千一百多年,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高69.13米,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为18级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建筑年代稍晚于主塔;两塔间距97米,与千寻塔相距70米,三塔形成鼎足,虽不建于同时,但浑  相似文献   

19.
孔勤 《法音》1994,(11)
寺、塔、石窟为佛教三大建筑,起源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时,这三大建筑也伴随而来,开始了与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相结合的历程,绵延相续一千九百余年,经过中华民族的创造与发展,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如今遍布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寺、塔、石窟,是印度佛教建筑转化为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外建筑文化相互交流的历史丰碑。本文说的是中国佛教三大建筑之一的塔,并且主要是说佛塔中的塔林。塔,梵文Stupa(牵堵波),是为埋藏佛舍利而建。这种塔名真身舍利塔。后来,佛的教法(佛经)也称舍利,为此建造的塔,叫做法身…  相似文献   

20.
教讯拾零     
《法音》1987,(4)
去年,湖南南岳佛教界集资二万多元,按原样修复了南岳佛教开山祖慧思和尚“三生塔”。传说基思三生都曾在南岳修行,其门徒找到他的三生遗骨合葬一处,故有“三生塔”之称。该塔历代均有修葺,被认为是“南岳佛教一绝”。(龚细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