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仅仅看到传奇戏曲也给接受者展示了"历史"的幻象从而造成对未来的期待,这是不够的。传奇戏曲之所以作为独立品类而存在,就在于展示"历史"幻象时有它自己的审美个性。一方面,传奇剧作家运用梦幻模式来组织情节,使幻境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性对比,从而启迪世人了悟玄理;另一方面,传奇剧作家笔下的主体意象,使表现神仙功德的艺术作品成为"以动作为形式的诗歌",从而创造了充满"仙道情感"的审美诗境。  相似文献   

2.
许多人把中国戏曲称为中国古代戏剧.戏曲作为中国国粹,的确是符合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表演的戏剧定义,但与西方戏剧理论体系比较而言,中国戏曲的反戏剧性特征更为明显,尤其是明清传奇戏.传奇无论是在叙事策略还是在时空环境营造上,都有着与戏剧不相符的自我特色,虽不如西方话剧拥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有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境.研究明清传奇的反戏剧性,不仅能够加深大家对于中国古代戏曲的了解,更能把传奇戏中的特色元素运用于话剧中.  相似文献   

3.
泗州水母传奇源于上古巫支祁神话,"禹伏巫支祁"始见于古本《山海经》,经唐人传奇之增饰,后世流传甚广,宋元以来演绎为"僧伽锁水母"这样富有宗教色彩的民间传说。上古神话和中世以来宗教文学中的水母,皆是以被镇压者的反叛形象出现,至于现代神话剧《虹桥赠珠》等水母新神话的出现,完成了水母从水妖到水神的形象新塑造。明清以来的水母传奇,经由文人参与的艺术创作和民间戏曲传唱的造神运动,增事踵华而为淮神水母娘娘,成为多情、正义和慈善的东方女仙的代表,立庙加以祭祀和崇拜,形成了富有江淮地方特色的水母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4.
孔尚任 ( 1 648——— 1 71 8) ,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 ,孔子第六十四代孙。他因创作有历史剧《桃花扇》 ,当时与《长生殿》的作者洪被称为“南洪北孔”。另有与顾采合作的传奇《小忽雷》 ,诗文集《湖海集》、《岸堂集》、《长留集》等。《桃花扇》和《长生殿》代表了中国历史剧的最高水平 ,三百多年来在戏曲舞台上一直盛演不衰 ,对当时及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 ,对于孔尚任特别是《桃花扇》的研究一直倍受学者重视。徐振贵教授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孔尚任的研究 ,发现过许多孔尚任的佚著、佚文 ,出版过《小忽雷传奇校注》、《…  相似文献   

5.
从发展的角度讲,戏曲与影视的融合是势在必行的。戏曲和影视的融合,最先应该弄清楚的是主次问题,也可以说是"体""用"问题,即分清何为"体"何为"用"。一味地固守戏曲的虚拟性,和一味地追求影视的逼真性,都无法使二者有机融合。我们必须掌握好传统戏曲"体"的位置,充分吸收、利用影视的镜头语言,让它为戏曲所"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传承传统艺术。  相似文献   

6.
杂剧、传奇是中国古代戏曲梨园中的一枝繁花。素重传统文化积累的齐鲁书社,在挖掘整理出版《元曲四大家》、《全明散曲》、《全清散曲》、《诸宫调》、《董西厢》和《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等戏曲品牌古籍的基础上,把握近年来大众戏曲文化复苏的良好势头和时代永恒的爱情主题,适时编集出版经典绘图《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四大古典爱情悲喜剧,为读者提供了一套赏心悦目的古典名剧精品图书。作为大众通俗文化的戏曲,四大古典爱情名剧自宋元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种,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产生了广泛的…  相似文献   

7.
张庚等学者在中国传统审美语境里,把戏曲的特质、本体归纳为"剧诗""程式"。董健等学者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语境里以西方戏剧为参照系,认为现代戏曲必须反映现代生活,表现现代性,以现代文学精神和情节整一性为标志来改造戏曲。针对戏曲的生产体制和当下生存环境,应当保护戏曲"乐"的特质,避免戏曲媚俗、庙堂化的一面,让戏曲回归民间,才能保护戏曲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李渔戏曲美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要求传奇创作真实表现生活中所固有的人物理,并将反对荒唐怪异与辟谬崇真联系起来,将描写事物是否妥确联系起来,将人情物理与生活的平易联系起来。同时,李渔的美学想是讲情本体的,要求艺术创作真实地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名《还魂记》)是明传奇的佳作,表现了杜丽娘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柳梦梅对爱情的忠贞,彰显着作者强烈追求人性复苏与解放的进步思想。这是《牡丹亭》的精髓所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赵清阁根据戏曲《牡丹亭》改编的小说《杜丽娘》,其情节的选取都是以塑造杜丽娘这一形象为中心的,而对于柳梦梅的形象塑造采取的是点到为止的方式,着墨并不多。小说在塑造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时,并没有改变《牡丹亭》所赋予这一形象的基本特质,而是尽可能地沿着《牡丹亭》的轨迹进行,在传承"至情"这一主题的同时,又赋予了戏曲人物以新的性格特征,使他们的形象更具时代性。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9,(6):187-192
我国地方戏曲在全国性的传统文化保护过程中并没有获得真正持久的生命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表明我国在文化保护过程中缺乏对地方戏曲生态的认真考量。目前,地方戏曲处于现实的文化地理生态和虚拟的文化网络生态所形成的综合生态环境之中。本文通过对北京地方戏曲"柏峪燕歌戏"的生态环境分析,指出应充分认识到现实文化地理特征,从文化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传统文化的保存与扩散,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方案。  相似文献   

11.
戏曲动画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类型之一,它是中国传统戏曲与当代数字媒体艺术跨界融和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戏曲基因"。因此,戏曲动画在叙事结构上具有一般动画所不具备的叙事模式。在整个叙事过程中,各种叙事元素和谐共生,共同构成了丰满多变的叙事模式,这也是当代戏曲动画在叙事模式上最为动人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12.
上海京剧院创作的现代京剧《浴火黎明》改编自小说《红岩》,以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物,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中国戏曲在现代环境中,不得不面临着与多种娱乐竞争,中国戏曲现代化势在必行。近代以来,已经有大批的戏曲研究者在不断地探索戏曲如何进行现代化变革,随后催生出了"现代戏"。《浴火黎明》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选题上都有许多的创新,戏曲与话剧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将两种舞台艺术的特性同时体现出来,为戏曲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戏曲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3.
李艳 《宗教学研究》2004,(1):125-127
道教劝善书是宋明以来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戏曲相同,道教劝善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方式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结构和道德秩序.道教劝善书劝善惩恶、阴骘观念和因果报应等思想对戏曲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从另一个方面看,戏曲也成为道教劝善书传播的重要媒介.这种关联源于二者受众主体在民间以及"有功于辅教"的共同特质.  相似文献   

14.
作为打通图像(造型艺术)与表演(戏剧艺术)之间的跨媒介史学研究,戏曲图像研究作为二者之间的桥梁,是戏曲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戏曲图像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跨媒介叙事研究的新兴热门课题,对文学、哲学、历史乃至艺术学科的发展方面都具有重大价值,以"乐、图、文"三位一体的中国艺术史研究思想为切入点,探讨图像(造型艺术)与表演(戏剧艺术)之间的互文关系,通过梳理国内当前戏曲图像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以期能够对戏曲史学研究的多元化、系统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戏曲与绘画几千年独立存在,但二者本身亦有着天然的联系。以中国工笔画去表现戏曲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二者之间的联系,使其在艺术创作观念与精神文化方面更加契合。创新在中国工笔绘画中固然重要,但艺术情感因素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是绘画创作中的灵魂所在。一幅艺术作品若无灵魂而仅仅止步于形式与视觉效果上,那它绝非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其真正的魅力是体现在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与其观念和有效性的传达上。现将工笔戏曲人物画中"艺术情感"的体现作为切入点,结合创作实践尝试揭示"艺术情感"在工笔戏曲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张昱 《美与时代》2007,(5):108-109
唐传奇作为一种活泼灵动的文体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其作者以一颗"诗"心去创作,使传奇作品兼有了诗与小说之长,同时又对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对主流艺术形式--诗歌的一种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7.
感谢不幸     
不幸肯定是苦的。但,也偏偏有不幸造就了甜美的故事。比如,从纯理论这个角度看,戏曲演员理应"长相俊秀"、"身段优美"、"歌喉婉转",自然,一点也不是具备这些条件的戏曲演员是不幸的。那么,他们是不是就只配因此而远离成功呢?  相似文献   

18.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它"创造性地继承了文言小说的传统,用唐人传奇法来志怪,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1],"可说是晋宋以来志怪、人情小说和唐人传奇的集大成者"[2].在前代文言小说中,唐传奇对《聊斋志异》的影响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显著的.鲁迅的"模拟论"(存在争议,但肯定了唐传奇与《聊斋志异》的重大联系,此处不谈)足以说明唐传奇为《聊斋志异》提供的营养.仅从题材上说,《聊斋志异》中的部分篇章就是从唐传奇中直接化用而来的,例如《莲花公主》化用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凤阳士人》化用白行简《三梦记》,《织成》化用李朝威《柳毅传》,《续黄梁》化用沈既济《枕中记》,狐妖形象也受到沈既济《任氏传》的影响.魏晋六朝以来,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佛道内容愈来愈多地渗入文学作品中.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在"志怪传奇"小说中表现得最明显,唐传奇中就有不少是直接选用宗教母题创作的,沈既济《枕中记》便是典型.《聊斋志异》内容丰富,思想复杂,鬼狐志怪中也必然渗透了大量宗教内容,比较典型的如《席方平》、《成仙》、《陆判官》、《李伯言》、《崂山道士》、《续黄梁》等.然而,佛道等宗教内容并不是《聊斋志异》所表达的主题,其发生了世俗化的改良.从《续黄梁》与《枕中记》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文言小说中的宗教世俗化现象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音乐的体裁多种多样,不同体裁的音乐除了拥有自身的个性外,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共性。戏曲音乐作为戏曲这一综合性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拥有自己的特性外,还与其它体裁的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戏曲音乐与民间歌曲、戏曲音乐与佛教音乐、戏曲音乐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与说唱音乐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多种民族音乐体裁间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各体裁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昆剧《景阳钟变》为代表的新编戏曲历史剧,在现代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观照下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剧作家在"记录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发掘新的创作平衡点,从而站在人性和理性的高度重新认识历史和历史剧。借用现代美学原理鉴古融今,剧作家卓越的才思娴熟地游走于史与剧之间,推陈出新,给戏曲的新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