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凡学佛弟子,读诵佛经是日常的必修课程。佛经法宝,是人类离苦得乐的指南,是佛祖释迦牟尼为度脱众生而宣演的无量法门及成佛的真谛。所以,掌握正确的读诵佛经的方法,亦是修持得力迅捷与否的关键之一。本人学佛时日尚浅,但采用“出入法”读诵佛经,自感受益颇丰。尽管本人浅于学且阙于修,仍毛遂自荐,奉献同道。期望能抛砖引玉,以达共同探讨提高。何谓“出入法”,始当求其入,终当求其出。虔诚参悟,此是入经法;用得透脱,此是出经法。简而言之,读经,要走得进去,也要走得出来。所谓“入”法,就是怀恭敬虔诚心,认真读经;怀强烈浓厚意趣,反复参悟。视读经为人生一大乐事,把佛经读通读懂,真正领会经中的旨意。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或断  相似文献   

2.
书中三境     
世间大凡读书有成者,大多都要经历三种境界。还三种境界我将其分别归纳为初始境界、寻取境界和得悟境界,须知此三者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何谓初始境界?这是就初涉书海者而言的。在此境界之中的读书入,读书时通常是不够自觉的,既漫无目的,又无所选择。读书者处此境的有的往往有书则读无书则罢,此种读书法最不可取,但也有的则开始借书猎奇广为博览,只是此时读书者学力尚浅,书中营养不易完全吸收和消化,故而读书虽广但所得终归肤浅。在此境界之中,读书人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进而逐渐培养其志趣与爱好而已。何谓章取紧民?…  相似文献   

3.
茅山元阳观     
元阳观为茅山名观之一,历史悠久.唐代诗人顾况(727-815)曾寓居此观读书多年,后作有<题元阳观旧读书房赠李范>诗云:"此观十年游,此房千里宿,还来旧窗下,更取君书读."该观后毁于战乱,南宋时复建.据<金坛县志>和元代刘大彬<茅山志>记载,南宋隆兴初(1163),吴兴道人沈善智穴居于此,自称洞主.时有黑虎随之出入,人皆异之.后韩蕲王夫人茅氏与侍从者来访遗迹,果见黑虎随道人周旋起伏,因号沈善智为伏虎真人,随即资助构建殿堂,名为"冲虚庵".庆元年间(1195-1200),请得观额,仍名元阳观.此后该观又历经风雨,几度兴废.  相似文献   

4.
碎思录     
张心阳,1959年生于桐城派的故乡.19岁投笔从戌,未入营房便跨出国境打了一仗,携功而返.之后别无选择,承先人遗风,走上爬格子行当.后从新闻学系毕业,但却不爱新闻,任着性子写些带刺而又不能露太多刺的文章.现在解放军报理论部做编辑.曾出版个人杂文专集《世风别语》.平时爱读书,读之有感就随手记下,虽然是鸡零狗碎之类.先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后人大都解释为,把书读好了,升了宫,说能讨个漂亮老婆.其实,“饱读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会气宇昂然、精神焕发,那才是真正的“颜如玉”.奸滑的人小处得便宜,老实的人大处得好处.倘若奸滑的人不仅小处得了便宜,而且大处也得了好处,那一定是“公道”出了毛病.一个人总是做着什么,这看上去脑子是清醒的.实际是,要做成功什么,必须  相似文献   

5.
张载的学术思想经历了几次大的转折,而最后归宗于《周易》,正是由于通过对《周易》的潜心研究,创建了一个完整的易学体系,所以才奠定了他在理学中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宋史·道学传》记载: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  相似文献   

6.
读书贵疑     
读书贵疑,这是古今学者的共同体会和宝贵经验。为什么读书要重视“疑”呢?首先,读书有疑,方始是学。我们读书都有个体会,如果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什么疑问也没产生,什么问题也没发现,平平常常就读完了,这说明根本没有读进去,没什么烙印,没什么收获;反之,如果产生一大堆疑问,使你放不下书,这才是读进去了,收获也是大的。因此,无疑,表明是停在字面上;有疑,方读进内容中。宋代学者朱熹归纳了这一体会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一个  相似文献   

7.
<正>“俗”在宋代用来品评书风高低,宋人将书法与学养、胸次联系在一起,认为俗书是病,难以根治。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每个朝代、每一代人对书风的理解与审美都不一样,所以对俗书的定义也不相同。在我们学书过程中要正确看待俗书的问题,不能盲目崇拜魏晋风度,造成千人一面的书法风格。一提到“俗”,我们会想到与它相对的一个词“雅”。“俗”即为不雅,那何为“雅”?“雅”最早出现于《荀子·儒效》:“法二后王谓之不雅。”杨倞注:“雅者,正也。”这是雅的最初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今本《鬼谷子》非伪《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乃闭室不出,出其书徧观之.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今本《鬼谷子》中有《阴符》篇及《揣》、《摩》二篇.可以知道这部《鬼谷子》应该还是司马迁所曾经见到,战国时代苏秦时候的旧物。  相似文献   

9.
《天风》2020,(4)
正读书是一个人生命的沉淀,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读书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我国古人以读书分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人视读书为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的方式,于是有了这样的吟诵:"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有人视读书为高山流水觅知音,淡泊了名利,只为实现鸿鹄之志。细细想来,不以物喜又不以己悲的读书之人,岂能不忧国忧民忧天下?读书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烙印。现代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写文章,立意是第一要事。元程端礼说得奸:“作文,以立意为将军,转换开合,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句则其裨将,字则其兵卒,事料则其器械,当使兵随将转。所以东坡答江阴葛延之万里徒步至儋耳求作文秘决曰:‘意而已。作文,事料散在经史子集,惟意足以摄之’。正此之谓。如通篇立意间架未完,临期逐旋摹拟,用尽心力,不成文矣。切戒!”(《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月程》卷二)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心     
《三重门》、《零下一度》和《新概念》作文,是现代学生最喜欢的书,特别是其中讲学校生活的一部分,看了是不亦快哉。有的同学说:“我们喜欢,是因为那是说了我们想说而又没有说出来,或者说是不敢说的话,所以我们读起来就像好朋友诉说心结,发泄怨气一样。”也有的同学说:“读了这些书,我觉得很冷,仿佛世界真的是零下一度,所以就不想读书了。”  相似文献   

12.
理学视佛老为异端。宋儒以辟佛老、兴儒学为己任,然都经历过出入佛老而返于六经的过程。朱熹则“出入释老者十余年”,并认为“庄老二书,解注者甚多,竟无一人说得他本义出,只据他臆说。”(《语类》卷125)事实上朱喜亦未能一一说得他本义出,亦有臆说和曲解。但是,朱熹对  相似文献   

13.
(一) 我读书从来喜欢先读结局。结局粗俗的书不应该读,结局浅薄的书不值得读。一览无余的不怕,怕的是过程不能荡气回肠;晦涩艰深的不怕,怕的是要义不经推敲琢磨。看了一天的书,什么也没记住,最好去打牌。心浮气躁时读不了书,春风得意时读不了书。  相似文献   

14.
大义生死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史是史,我是我",总将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15.
身体损伤犹可医治,思想生疮难以痊愈,所以才有择良师交益友之古训。读书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书读多了,读杂了,固然博闻广见阅历丰富了,却未必一定是好事,因为见得多了,想得多了,心灵失衡的几率自然也大得多了。澄静的心灵遭到破坏了,幸福的感觉就会丧失。难怪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相似文献   

16.
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活动,许多人都会,但其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最常见的有盲读、死读和硬读.所谓盲读,就是对所读的书不加选择.盲目地读.世上的出版物林林总总,数不胜数.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选择那些我们最需要的,对我们最有帮助的书去读.英国作家罗斯金说:“我们不应当浪费生命去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我以为,一个人不想读什么书,比一个人读过什么书或想读什么书,常常更能体现其读书素养.在浩如烟海的书刊中,经常是鱼目混珠、  相似文献   

17.
《续 仙 传 · 侯 道 华 》条 称 :侯 — — 邱 祖 虽 没 有 进 过 学 校 读 儒 ‘月 体 映 日 则 日 食 ’。 以 今 料“又 常 好 子 史 ,手 不 释 卷 ,一 览 必 书 , 但 也 并 非 “不 肯 读 儒 书 ” 者 , 之 :盖 当 其 下 ,即 见 食 ,既 在诵 之 于 口 , 众 或 问 之 : ‘要 此 何 自 从 他 追 随 王 重 阳 祖 师 学 道 后 , 旁 者 , 则 千 里 渐 殊 耳 。 正…  相似文献   

18.
善读无字书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谈的是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但是,写文章如果单凭“读破万卷书”是不行的,重要的还在于要对客观事物有深刻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因此,古代有见识的文章家都主张读“无字之书”。清人王葆心转引廖燕《答谢小谢书》云:“昔者亦常有学矣,于古人书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糟粕,无所从入。退而返之于心而有疑焉。意者其别有学乎?然后取无字书而读之。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古人常取之不尽而尚留于天地  相似文献   

19.
<正>一、赵孟頫其人其书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中年时曾署名孟俯,吴兴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南宋末,曾任真州司户参军,但并未实际到任,后南宋灭亡,在母告诫下认真读书,以备元朝待选。后经人征辟而入仕。在仕途中,  相似文献   

20.
佛教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影响甚为广泛而深远,它使民间文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导致了说唱艺术——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的相继产生,从而也使佛教各种观念和教义深入到民间,扩大了佛教在华夏的影响,这是佛教得以在中国持续发展而绵延不断的基础所在。佛教的文体有三种:一种是散文,直说义理;一种是重颂,重述义理的诗;一种是偈颂,直叙事义的诗歌。一般佛教经典是三种文体兼用,由于重颂和偈颂能用梵音歌唱,而译成汉文则不能歌唱,所以产生了“梵呗”、“转读”:“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音,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