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陈居渊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6月出版。全书以繁体形式写成,共505页,50万字。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是书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今古文之异出发引出今古文《周易》之别,提出对费氏《易》作为古文本《周易》的质疑,并从《汉书·艺文志》《汉书·儒林传》等文本资料的文字比对和内  相似文献   

2.
后人说解《周易》时,常常从今古文的角度立论.其实,这当中多系误解:秦焚书而儒门《易》传之不绝,《周易》只有师法、家法之争,并无纯粹的今古文本之争;用扬雄之言证明河内女子所得逸《易》一事,则是对扬雄《法言》断章取义的误读;《汉书·艺文志》说《费氏易》与古文同,是说其字之多寡同于中古文,无脱缺,并不是说《费氏易》一直用古文字传播;许慎《说文序》中列出包括《孟氏易》在内的书目,是说他引用的这些书中的某些字的用法合乎仓颉、史籀造字本意,并不是说它们都是古文经,“皆古文”三字是针对《论语》、《孝经》而言,是说这二书用的是篇章、词句与今文本有不同(但字体可能都是今文隶书)的古文本.  相似文献   

3.
历代《道藏》中都收录有一部古书《易林》。《易林》一书 ,《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记为“易林十六卷、焦赣撰”。焦赣 ,西汉人 ,当过小黄县令 ,后死于该地。他是易学家京房的老师 ,故《汉书》在卷七十五的《京房传》中附记他。谓其名焦延寿 ,赣是他的字。唐严师古注《后汉书》 ,言赣为其名 ,则延寿为字。《汉书·卷八十八·京房传》记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 ,托之孟氏。”《易林》实非焦延寿一人所创作。焦延寿当是在前人留下的基础上把易说、民谣、书记等各种资料汇编成《易林》一书的…  相似文献   

4.
《汉书·五行志》引用了一段京房《易传》佚文 ,清王保训所辑《京氏易》也收录了这段文字 ,但分列两处 ,且结尾处比《汉书》多 53字。本文认为这段文字原本应在一处 ,且王氏所辑末 53字出自班固 ,而非京氏。此外 ,这段文字很可能不像《汉书》及《京氏易》所说的出自《易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汉初易学之传承入手,比照分析了今、古文易学之传承情况,特别指出古文易派因无师承和对经义的固定传授,故虽同研古文《易》,但其对经义往往各自说之,持论不一,此于《周易正义·卷首》所载可见一斑。史料皆称王弼《易》所依乃是费氏古文本,然由出土之帛书本考之,疑王弼亦取于今文本,非尽依古文也。另据新出简帛资料,本文考证《子夏易传》确为学有渊源的先秦古《易》传本,并辨析了其之所以未被列入《汉书·艺文志》的缘由。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中引《易》或与易学相关的内容,应本之于《淮南道训》。这些内容与帛书《易传》及《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易学古籍都有着十分密切的传承关系。通过相关章节的比较,我们认为《淮南子》中引《易》论《易》的文字,确由帛《易》流传而来,确为孔子之传。《淮南子》中论"五帝三王"的内容或与《韩氏易传》相关。《淮南子.天文训》包含了丰富的象数易学理论,有些可能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古五子》的遗说,有些则是魏相《易阴阳》的内容,还有一些与京房易学中的"纳甲"筮法相合辙。  相似文献   

7.
《汉书·扬雄传》中"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的说法导引了后人"以《易》求《玄》"的研究思路,以此得出扬雄仿照《易》经、传一一而作《太玄》经、传的偏失结论。分析扬雄作《太玄》时《易》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扬雄的解《易》理路是"《玄传》-《玄经》-《易经》",《太玄》是经、传分立的。扬雄采用"经自经、传自传"的方式释《易》,在于倡导"简而要"地追寻经典本义,对东汉古文经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韩诗》学派的学者大多《诗》、《易》兼修,这对于完善《韩诗》的学术体系,提高其学术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考载籍,得两汉、魏晋时期兼习《诗》、《易》的《韩诗》学者共计26人,其中习《韩氏易》者3人,《梁丘易》者2人,《孟氏易》者7人,《京氏易》者8人,兼习《孟氏易》、《京氏易》者1人,习《易》家数不明者5人。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8,(2):171-176
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在清初的《古文尚书》辨伪活动中影响力颇大。尤其是《古文尚书考》的成书,使得"伪《古文》案"彻底定谳。《古文尚书考》与《尚书古文疏证》关系密切。惠栋在《古文尚书考》上卷中选录《疏证》内容十二条,惠栋借此展现了自己的学术倾向、治学态度,明晰了伪《书》的形成方式与传播脉络。在《古文尚书考》下卷中,惠栋援引《疏证》之材料与梅鷟的《尚书考异》内容虽大量雷同,但不足以佐证阎若璩抄袭《考异》。惠栋以《疏证》为依托创作《古文尚书考》,补正了《疏证》的疏漏之处,将《古文尚书》彻底拉下神坛,促成了汉学取代宋学趋势的定型。  相似文献   

10.
《史记》向来以文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而著称,这源于司马迁喜用符合时代特色的今字、新词,俗如白话的语言自然易被人接受,而班固则善用古字、古句,有规律的删减《史记》以求句义严谨。此种做法虽使得某些句义不够清晰、明朗,但从史学的角度看,《汉书》对《史记》做出了有益的校正和补足。《史记》和《汉书》作为两汉史学之精华,无论从何种角度,在任何时代,都有着无限解读与分析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律历与易经     
中华文化的产生与律历有密切关系。律与历观测对象不同。《史记》八书律与历分立。因同样为制定历法所依据,故《汉书》将之合而为一。“律居阴治阳”《虞书》说:“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汉书》说:“虞书乃同律度量  相似文献   

12.
新书架     
刘大钧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全书共21万字,274页,是作者研究新近出土简帛《周易》文献的最新成果。该书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为今、帛、竹书《周易》古经文字考,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今、帛、竹书《周易》经文中的相异之字作了深入的考证,对三类文本中经文之今、古文问题,依据传统资料作了详细的辨析。该部分是本书中作者花费功力最大之处,多有精彩之笔,是当今《周易》古经文字考辨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二则分为四部分,一为帛《易》源流蠡测,作者认为帛《易》当抄写于汉高祖之后文帝之前,是田何所传之今文易本,属周  相似文献   

13.
史少博 《孔子研究》2019,(1):140-146
朝川善庵是日本江户时期的儒学者,著有《孝经会通》《古文孝经证注》《孝经孔传音注》《古文孝经私记》等多部著作。《古文孝经私记》的价值的体现,主要有朝川善庵对《古文孝经》版本之考证:考证了《古文孝经》字体不是"籀书"而是隶古,《古文孝经》是孔壁真本,日本江户时期所传《古文孝经》有五种版本皆出于孔壁真本,《古文孝经》有二本,日本所传的《古文孝经》有章无名。《古文孝经私记》的价值还体现在朝川善庵对《古文孝经》内容论释的考辨:对"孝者德之至"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辨、"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辨、"天子之孝"辨等,见解独到。由此,日本学界对《古文孝经私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律历与《易经》[泰]郑彝元中华文比的产生与律历有密切关系。律与历观测对象不同。《史记》八书律与历分立。因同样为制定历法所依据,故《汉书》将之合而为一。“律居阴治阳”。《虞书》说:“叶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汉书》说:“虞书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  相似文献   

15.
<正>一、前言王弼易祖尚费直,历代学者多同此论。《汉书·儒林传》言费直治《易》"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表明的是费氏解《易》不同于汉易诸家之师法:以且只以《十翼》解《易》或曰以传证经。"亡章句"一语清儒王鸣盛以为:"直未尝自为书以传,解经者乃口说其义耳。"~(1)可见费易原无章句,惟依经本口传其说。后世所辑费氏易注  相似文献   

16.
帛书《易》的出土,使我们看到了汉初今文本的原貌,而最可贵者,乃是帛书《易传》各篇中多有对经文的解释,虽不系统完整,但亦可使我们窥见不少汉初今文《易》义。今试举《缪和》篇中数条较为完整可观的卦例,并将其与《经典释文》、《周易集解》所引汉魏诸家之解作一对比,以期为我们重新认识汉《易》,特别是今文《易》与古文《易》,提供一些重要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似成定论。然史、汉、通鉴记此事相异。董氏对策不在建元;建元尊儒发自御史大夫赵绾;《汉书》移秦“丞相绾奏”黜李斯奏议补建元元年;司马光移董策建元元年,始成此说。汉武尊儒未罢百家,而是“兼容并包”,“霸王道杂之”,以醇儒传经,能者为治。汉武删《今上本记》;杨恽等多人缮补《史记》;刘歆为刘氏中兴崇汉武,尊古文、神秘《周礼》,是易王绾奏议为卫绾奏议始作俑者。司马光以《通鉴》说宋神宗更化易政,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其伪造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基本动机。  相似文献   

18.
京房《易》学是西汉《易》学之重要一家。由于后世对《汉纪》、《汉书》中记述其材料认识和理解的偏差,以致造成了"唯京房为异党"之说。本文从材料来源、语句意义及京房《易》在汉代的地位等三方面对此说法进行了考辨,指出了此说不当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汉书·魏相传》是研究西汉易学的一篇重要文献。文中云魏相“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反映了西汉中期易学的特点。《易阴阳》是将《易经》与阴阳数术结合的产物;以五行配八卦、中央黄帝执坤艮治下土。反映了黄帝学说对易学的影响。儒学中《易》与礼相通.魏相说《易》引《明堂月令》.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周易丁氏传二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周易丁氏传》二卷,马国翰所辑,载《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丁氏者丁宽,宽字子襄,梁人。景帝时为梁孝王将军,事蹟具《汉书·儒林传》。宽受《易》于田何,又从周王孙受古义,传同郡砀田王孙。《传》称宽“作《易说》三万言,训古举大谊而已。”《艺文志》易家,“丁氏八篇”,《隋志》不著录,盖佚已久。国翰因陆德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