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是美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但是由于他的著作几乎都是以论文形式发表的,因而其成就较难概述。本文将提出研究他的两个最著名命题的一种观点,这两个命题是:在行为理论(theory of action)中有关理由(reason)可以是原因(cause)的论断;和在语言哲学中有关信念和非信念(non-beliefs)之间不存在被称作“使真”(making true)关系的论断。我想表明,这两个命题都有助于描绘,因而也就是证明,一幅物理主义的(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一幅“唯物主义”的或“自然主义”的)世界图景。这两个命  相似文献   

2.
明确论断和详细论证7+5=12这般意义明晰的命题的分析/综合性质,是每一位关心数学命题的认识论地位的数学哲学家、每一位关心分析—综合二分法和先天综合命题实存性的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继给出关于这一问题的穷尽所有可能的五个论断,并逐一反驳前四个论断,第五个论断最终得以被支持。这个论断是说:7+5=12是先天综合命题,但并非基于康德的理由。该论断为先天综合命题思想提供了判决性实例。对第五个论断的论证,一方面基于现代视角对算术命题的深刻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哲学史上各个流派关于分析—综合二分法的观点间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3.
我的题目想谈罗素,他运用了同样的策略,尽管这一题目没有什么价值。意义和真理是数学哲学中最引人注意和争论最多的两个问题。这篇论文是简略的,希望引起兴趣并加以探讨,但不作详尽的研究。在过去10年中,可以说数学中的意义和真理问题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10年前,R.赫什(Hersh)在一篇论文中提到了皮亚杰、M.波拉尼(Polanyi)、波普尔的重要而古老的思想来源,提出了数学哲学彼时以后应做的工作,并令人信服地提出了有关的理由。赫什提到的大部分情况已经发生;我将在下面考察这些情况以及古老的思想来源。仍然相关的是我不进一步提及赫什已经指出过的理由。数学界对有关数学观点的内在矛盾性在哲学上确立下来。这导致了无法讨论诸如什么是令人感兴趣的和为什么令人感兴趣等问题。与在其他领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初,G.E.摩尔(G.E.Moore)发表了著名的文章《反驳唯心主义》,他的观点似乎被普遍认为是现代实在论的经典论述。这个貌似雄辩有力的论点后来由一位著名的实在论支持者D,洛克(Don Locke)加以详尽发挥。D.洛克的论点,与摩尔在《反驳唯心主义》一文中发表的论断基本一  相似文献   

5.
依现代逻辑之见,证明与反驳这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均衡的。一个矛盾事实足以彻底驳倒一个一般论断;同时,无论多少正面事例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证明这一论断而使之成为真理。 P.卡纳普就是这样表述证明(确证)与反驳(证伪)之间的这种根本的非对称性的,认为这种非对称性特别值得注意。他说:“十分有趣的是,虽然并不存在那种借助它可以确证(在严格意义下)规律的方式,却有着借助它我们可以反驳(证伪)规律的简便方法。为此只需找到一种矛盾场合,关于这一场合本身的了解可以是不可靠的。你即便在观察中  相似文献   

6.
许多哲学家断言,盖梯尔对有理由的真信念是知识提出的反例都依赖于某种错误的原则。例如,罗伯特 G.迈耶斯(R.G.Meyers)和肯尼思·斯特恩(Kenneth Stern)在他们新近发表的《知识无悖论》一文中认为“盖梯尔类型的反例全都依赖于这样一个原则:某人能够有理由依据 p 接受某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这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一个著名论断。一百多年来绝大部分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都这样说、这样写,我国建国以来的所有哲学教科书(包括哲学史著作)也都这样写。恩格斯这个论断已被公认并且深入人心,然而,恩格斯这个论断是否完全准确,我觉得是值得讨论和斟酌的。黑格尔对自由和必然关系的论述,精辟完备(虽然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直到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值得继续认真研究和发掘。但说他“第一个”正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哲学在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往往陷于困境。摆脱困境的一个切入点是身体性自我知识,比如我们关于自己肢体姿势的知识。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索。出发点是以下论断:这种知识不是观察知识(安斯康姆)或感知性知识(麦克道尔)。进而阐释安斯康姆的另一论断,即这种知识的内容只能通过关涉身体本身的词汇来描述,"无法分离描述"。该论断凸显了身体性自我知识与五官感觉知识的不同特征,但是否足以断定它不是感知性知识,还有待进一步考量。  相似文献   

9.
由维多里奥.克劳斯特曼出版社和R.皮珀尔出版社出版的《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书信往来》[1](P299)属于一份重要文献,它洞察了这个世纪两位思想家的哲学关系史,并且通过这一历史透视了这个时代的某些问题。最初我曾按照汉斯.萨尼尔(系雅斯贝尔斯-书信编者)的意见在前面标上了《相  相似文献   

10.
(在这篇论文里,我把多值逻辑中反对排中律的论据找来,并试图对其进行一番考查。首先,我叙述了反对排中律的论据,然后试图对它的力量作出估价,凡是这个论据显得不充分之处,我就试着提出一种理由予以支持。在我时这个理由所作的批评里,我也努力对提出这一否定的动机——引起争论的那些东西,以及这一否定的份量如何,作了某些证明。) (一)导言传统逻辑的法则基本上是从亚里士多德流传下来的。传统逻辑最基本的法则就是三大思维规律。第一条是同一律,其内容是:“A就是A”或者是“如果某命题是真的,那么它就是真的。”第二条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一论断.论文对这一论断提出的历史背景、内涵与理论来源、论述逻辑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指出这一论断是毛泽东农民理论的"拐点".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行动既有其理由(reason),又关乎原因(cause)。从具体的机制看,行动的理由与行动的原因所涉及的,是行动的根据与行动的动因。理由为行动提供了根据,也使对行动的理解成为可能。在现实的形态上,理由表现为一种系统,并关联着内在与外在、现实与可能等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不要论断人     
黄幸平 《天风》2022,(3):40-41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太7:1-2) 人生在世,有两样很重要,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事干净,做人清白.活着要做事,做对的事、做善的事;同样地,活着要做人,做对的人、做善良的人.学会做人,就要明白待人之道.圣经教导我们如何待人,有个底线就是不要论断人.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亚里土多德哲学思想的学者可能会注意到,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的下述三个论断看来是互不相容的:(A)任何共相(universal)都不可能是实体(substance)。(B)形式(form)是共相。(C)形式是最真实的实体。迄今为止,对亚里士多德的这几个关于实体、形式与共相的“两难”论断似乎有四种解释方案。其中两种观点试图通过否认(A)或否认(B)是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精确阐述而使亚里土多德的立场融贯一致,其理由在于,尽管亚里土多德明确地断定(C)(他说“所谓‘形式’我指的是……初始实体”以形而上学》,1032b1-2…  相似文献   

15.
在《哲学基本问题和波普的“三个世界”》一文(见《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中,作者黄顺基、刘大椿和李辉同志认为当代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此,我不同意。本文针对黄顺基等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黄文)中的两点主要理由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与黄顺基等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强昱 《中国宗教》2013,(2):88-89
离开了个体生命的存在,世界的存在就毫无意义。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论断,显然已成为了道教的精神原则——"生为第一"的认识,凸显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一与R.M.黑尔(Hare)教授一样,我发觉两层次道德理论的观点颇具吸引力,而且黑尔教授引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某些理由也同样激励着我。但他所述观点中包含着若干我所不能苟同的因素。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求我与他之间相互一致和分歧的根源。有几种不同的思路都可以得出存在不同道德思维层次这一结论。对于那些已经接受了一种象功利主义这样的道德理论的人们来说,由于他们带有与日常道德思维极其不符的意思,所以,作为解释它们这种分歧的方法,“两层次”理论似乎是吸引人的。严格地说,尽管根据最好的道德理论来讲,常识道德诫律是不正确的,但从这一理论观点出发,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是近年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拟就匈牙利哲学家赫勒(Agnes Heller)的市民社会理论谈几点看法。在论文《尝试回答问题:市民社会有文化记忆吗?》中,赫勒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即市民社会没有(也不需要)文化记忆。该论断的提出既与她幼年的大屠杀经历以及后来在匈牙  相似文献   

19.
探讨决策理由(合理与不合理)、行动(做与不做)和后果(严重与轻微)对决策后悔的影响,以2×2×2被试内设计,设置8个决策情境进行实验。结果:不合理决策的后悔体验比合理决策更高,严重的后果导致的后悔比轻微的后果更高,行动无主效应,但在后果轻微,理由不正当条件下,行动也就是“做”导致更多的后悔情绪。结论:决策理由的合理性与后果的严重性是影响决策后悔的重要因素; 只有理由不正当且后果轻微时,才存在“做效应”。  相似文献   

20.
刺与梁木     
在《马太福音》7章的开始,耶稣论及到"论断"的问题,并告诫人勿要论断,免得自己被论断."论断"原来是法庭上的用语,指将自己当作审判官,甚至是神,对一些问题和人行使审判权.耶稣更是形象地用梁木和刺的比喻说明人论断的危险:"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