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12月14日,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在沪举行主要负责同工交流学习江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体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罗冠宗同工主持了会议并谈到:这次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都出席了,说明党和国家对宗教工作非常重视。总书记还强调说:“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此,我们深受鼓舞。总书记这次重要讲话,是总结了建国以来宗教工作的宝贵经验,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宗教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是我们在新世纪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文献。总书记的讲话中对宗教的长期性、特殊复杂性、公民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基督教与佛教为例 ,从人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亡故”与本体论意义上的“死亡”两方面分析了人的“有死”性 ,并指出正因人具有这种有死性 ,才推出了人在宗教中的求“永生”的神圣追求。 相似文献
3.
4.
救世主的观念是一切系统的人为宗教所具有的基本思想 ,早在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希伯莱的犹太教、印度的佛教中都有所表现。希伯莱民族在长期的苦难历程中萌发了救世主———弥赛亚的观念和说法。基督教直接承继了犹太教弥赛亚的思想 ,直接指出耶稣基督即是全人类的弥赛亚 ,更加强调了人类宗教精神拯救的效用 ,使得弥赛亚成为基督宗教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5.
谈"善"论"恶"是宗教中的永恒话题,但宗教中的"善恶"并非仅仅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善恶,而是包括宗教修持意义上的"善恶".一般而言,"善"是有助于宗教修持的,但是贝施特和智顗却分别站在犹太教和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立场揭示了"恶"对于宗教修持的积极作用,阐明了"恶"的宗教价值,尽管他们所说的"恶"的内涵不同.其中贝施特主张"恶"中分有"善"的神性,通过"恶"可以回归上帝;智顗主张"恶"中本具"善"的"实相",通过观"恶"的"烦恼心"可以达到解脱.可以说,在"恶"的宗教价值这个问题上,贝施特和智顗进行了一次跨宗教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以来,以中西宗教文化的比较为主要内容、以跨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基本形态的中国比较宗教研究逐渐形成了儒耶、佛耶和道耶比较等多个热点,以及包容主义、平行主义和求同存异等多种取向。尽管这项研究在某些人的潜意识里仍只是说明自身宗教优越性的手段,但对宗教比较之可能条件和宗教对话模式的探讨使越来越多的学者看到:中西宗教文化之间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分歧背后,并非没有比较的可能和对话的余地。通过从差异中寻找共性,从共性中发现差异,他们对中西宗教文化的具体层面和抽象层面、信仰维度和人学维度的比较促进了不同宗教之间以及神圣同世俗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曾经发生过两次规模巨大的反基督教运动:一次是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一次是1922年至1927年的非基督教运动。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审视,非基督教运动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民众对列强侵略的激愤抗争,带有浓重的盲目排外色彩。而非基督教运动则是中国知识阶层对宗教文化的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8.
儒学体大思精。本文限于篇幅,只研究孔子的儒学。即使就孔子的儒学而论,它也具体而细微地冶宗教、道德与哲学为一炉。世人对孔子儒学的道德和哲学层面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对它的宗教层面的探讨则不多见。本文拟从比较角度研究孔子儒学的宗教层面,并联系它的道德和哲学层面作一完整论析,以豁显孔子儒学的特色。 希勒(Friedrich Heiler)曾经把世界各大宗教分为预示和神秘两大类型,作为比较研究之资。希氏以为凡把信仰建立在神的启示,注重上帝的超越性以及关注道德的价值和戒律的一切宗教都属于前一类型,像犹太教、基督教和回教便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宗教。至于为冥想上帝和“绝对”(Absolute)而遁世以及自我隐退的一切宗教,则属于后一类型,如兴都教、佛教和道教便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宗教。 相似文献
9.
思与真--论弗雷格的"思想"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对《思想》的解读入手,对弗雷格关于思想与真的关系和思想的存在性质的基本观点作了批判性的分析。本文认为在这些观点中存在着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进而展示了这个问题的概念背景。 相似文献
10.
"伦理"与"道德"概念的三重比较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伦理”与“道德”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但二者长期处于概念模糊和逻辑混乱状态,导致伦理学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顺”。通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以词源学为基础的三重比较:汉语言文化中的比较、英语文化中的比较、中西文化中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西学东渐”以来,中西“伦理”与“道德”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的过程,目前二者划界与范畴日益清晰,即“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2月12~13日,中国无神论学会召开了近50人的学术研讨会,主题是“科学与宗教”,有十几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内容涉及了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科学与宗教世界观和认识论、方法论上的对立冲突;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在社会、哲学、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等等。专家学者或从基本事实,或从理论渊源,或从 相似文献
12.
有人认为,既然无知产生宗教,愚昧导致盲从,那么,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宗教就应该越来越“淡出”人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走向没落。但事实却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宗教依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了当代的一道奇观:科学的昌明与“宗教热”现象同生共存。那么,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宗教热何以成为可能?或者说,科学为什么至今还不能最终战胜宗教?笔者认为,除其他原因之外,不能说对二者研究的某些误区没有关系。看电视机用计算机 相似文献
13.
14.
Religion与宗教:分析范畴与本土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词。"宗教"的现代含义来自日语借词。Religion的现代意义是17、18世纪西方社会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源于基督教背景,religion被界定为以信仰为核心的信仰与仪式的二元组合,由此确立宗教研究的基本范式。但在中国宗教研究中,此一理论研究范式亦显出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初步梳理比较religion、宗教、道等概念范畴在西方和中国的话语史,探讨理解中国宗教实践新的理论出发点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道教义枢》是一部旨在“显至道之教法 ,标大义之枢要”的道教教义经典。编著者孟安排是生活于唐高宗至则天朝时期的著名道士。按照通行的观点 ,认为《道教义枢》是在借鉴先前问世道教教义巨著《玄门大义》的基础上编撰的。孟安排在《道教义枢》的序中谈及他编撰这部书的动机和方法时是这样说的 :其有支公十番支辩 ,钟生四本之谈 ,虽事玄虚 ,空论胜负。王家八并 ,宋氏四非 ,赭道正之《玄章》 ,刘先生之《通论》 ,咸存主客 ,从竟往还。至于二观三乘 ,六通四等 ,众经要旨 ,秘而未申。唯《玄门大义》盛论斯致。但以其文浩博 ,学者罕能精研 ,遂… 相似文献
16.
Interest in civil religion periodically resurfaces in the academic world with renewed force, reflected in new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and empirical studies. Due to its long history, this concept has been given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nd has been related to other social phenomena. One of these is nationalism. Several theoreticians have sought to explain nationalism as a manifestation of "civil religion" in modern tim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 religion and nationalism. A brief review of the ideas of the main authors who have theorized about this relationship is followed by a criticism of theories concerning civil religion and nationalism as the religion of modern times. I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t shortcomings of those theories from a three-fold perspective: definitional,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methodological. 相似文献
18.
把某些科学家信仰宗教,当成科学可以容纳有神论而大加渲染,是现今推行鬼神论常用的一种伎俩.
爱因斯坦无疑是20世纪科学发展中的一座丰碑,将永远为人们所景仰;他同纳粹的斗争和推动反原子战争的和平运动,至今还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他得到崇高的荣誉和普遍的尊敬,是理所当然的.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也有了被鬼神论者随意涂抹的特别价值.近来,在宗教研究领域,通行的是引用他的这两句话:“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则是盲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以明朝以来流传最广的宗宝本《六祖坛经》为蓝本,分析了六祖慧能大师所云"止恶行善"与佛教持戒、功德的内在关系,揭示出《六祖坛经》般若观照下的"止恶行善",即是持戒。学人若不能做到"心平",则应"以戒为师";而只有在般若观照下"三轮体空"无执的布施行善,才能是功德,否则不可将福德变为功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