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要论断人     
黄幸平 《天风》2022,(3):40-41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太7:1-2) 人生在世,有两样很重要,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事干净,做人清白.活着要做事,做对的事、做善的事;同样地,活着要做人,做对的人、做善良的人.学会做人,就要明白待人之道.圣经教导我们如何待人,有个底线就是不要论断人.  相似文献   

2.
论修养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修养传统及其现代价值李啸唐健在我国道德理论与实践中,理想人格一直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问题。所谓人格,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在古代,格的原始意义指方形的框子,引申意为法式和标准。因而合乎做人的标准就称有人格,不合乎做人的标准就叫无人格。理想人格问题就...  相似文献   

3.
健全人格的自我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说:“人格注定了你的人生之路,人格是命运之舟。”凡是有进取心的青年,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辉煌卓越,而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什么是健全的人格?我们应该如何来优化自己的人格? 人格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心理  相似文献   

4.
缄口与修身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每个人都会时常面临来自生活、工作和社会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的做人原则和处世方法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成败。为人处世主要有两方面:缄口、修身。缄口:君子多做事少说话,小人啥事没做先夸夸其谈,  相似文献   

5.
佛教伦理的佛性论为中国人的伦理自觉,即成就人格完善的人、平等与泛爱万物、利他与舍己等奠定了基础.善恶与因果报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个人造业,个人受报,保证了中国人在伦理道德上将自觉、自重和自愿相结合.成佛的伦理修持则成就了中国人在道德上的自觉、觉他与觉行圆满,它将佛教引向主体,完善人格,并成就了中国人的佛性.这是佛教伦理同中华传统的儒家、道家伦理所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基础的根本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数千年来,所崇尚的是"道",这里所讲的"道"是经过中国历代思想家反复思考、推敲、锤炼,才得出的智慧结晶。这些思想所代表的是对人性理智的思考以及表述,当然也是它们让我们明白如何去做人,怎样立足于这个世界,还有怎样不断完善我们的人格,逐步进化成我们所谓的"德",进而占据着中国人不朽的灵魂。但是"德"只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要想真正把"德"植入人民的心坎里,就要像魔术师一样把它变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1,(12)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人人也都能成佛。佛教以慈悲为怀而普度众生,对于杀害生命,是不能容允的,所以规定杀生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第一条戒律。但是,只要犯者能够虔诚忏悔,仍然可以完成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教叫做“成佛”)。《涅槃经》卷二十六说:“屠家之子,常修恶业,以见我(佛)  相似文献   

8.
西方美学以及从西方美学概括出来的所谓“美学原理”,它们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而不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它们对于研究中国美学只有参考意义而没有指导意义。中国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奥妙只能从中国文化中去寻找;而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人文文化,人是什么,怎样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是其核心问题,因此我走了结合人学去研究美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爱中     
以真诚唤起真诚,让生命在主的慈爱中平静地流淌,这或许是生命过程的基本要素。人活在世上只需在天地之间有一颗坦荡而又充实的灵魂,这便是一个人做人并快乐的理由。 对于要做成什么样才是快乐的人,天主给了每个人不同恩宠的同时,也给了人的自由意志,因此世间上就有了多姿多彩的灵肉组合——生命。而对生命的定位,中国古人就常以“近墨者黑”、“出污泥而不染”等话语作为“视角”,这多少有一种  相似文献   

10.
佛教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佛,成佛即成为最圆满的人,其最重要的基础首先在于成人。不能成人,何以成佛?佛教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佛,成佛即成为最圆满的人,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