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早期马克思才是“本真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经历过一个被模式化、教条化和泛政治化的时期, 冲出“体系”、打破“禁区”、挑战“传统”也顺时形成了哲学界令人瞩目的学术标向。然而, 在我们尽情为这一学术标向及其由以产生的学术成果鼓与呼时, 哲学思考的冷峻又使我们不能不密切关注一个时下的研究动态, 这就是似乎只有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源头, “走进”或“走近”早期马克思, 才能真正找到马克思哲学的“思想生长点”, 才能一反传统理解而为世人展示出一个“本真的马克思”。例如, 由于受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 国内不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学术舶来品,“马克思学”在中国并非新物:上世纪80年代初便伴随“青年马克思”的有关讨论而得到介绍;到了90年代中期,更是借由“恩格斯问题”而引起人们关注,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着力批判的错误倾向之一。今天,“马克思学”却好像不仅成了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标尺,更俨然大有取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之势。为了正确对待这种特殊的学术潮流,特别是它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需要回到现实的社会历史和思想语境之中,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马克思学”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并在此基础上做…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几个问题/黄(木丹)森/中国社会科学.1991,6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路历程/俞吾金/学术月刊.1991,11马克思社会历史进程理论考评/万斌/苏州大学学报.1991,4马克思早期对人本质问题的研究不能逻辑地导向唯物史观/于文军/理论探讨.1991,6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范畴的理解/江丹林,孙麾/哲学动态.1991,11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的体系/庄锡华/苏州大学  相似文献   

4.
孙伯钅癸,男,祖籍江苏泰兴,1930年6月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主要学术成果有:《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卷本,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三卷本,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第2卷主编)、《西方“马克思学”》(主编)、《卢卡奇与马克思》等13部论著,以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等数十篇学术论文。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大委托项目和重点项目各一项,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比较集中地讨论了一些具有研究范式和创新路径意义的问题。这包括: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以及当代解释力;从本体论的根基看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性质;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探讨;“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是我们同时代人”的争论;文本学和解释学引发的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批评性话语;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与会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学术走向;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一种前提性的批判,为提出建构中国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而建构中…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走向哲学新视界的三次非常性思想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走向哲学新视界的三次非常性思想探索张一兵1845年4月间,马克思在自己的记事笔记本(1844—1847年)第51—55页中写下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来,《提纲》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哲学文本,其理论逻辑定位是清楚的,因为它经过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直接指证。可是在本世纪30年代以后,具体地说,也就是马克思的一些早期论著(包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问世后,以西方“马克思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家的某种特定理论解读意向为开端,《提纲》的地位发生了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学术讨论会在南京举行为纪念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150周年,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江苏省哲学学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社...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历经 2 0多年的发展 ,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和忧虑的问题。为评估这一学科的状况 ,分析造成现状的社会和学术上的原因 ,寻找深化学科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于2 0 0 1年 1 1月 1 3— 1 4日 ,邀集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家和学者 ,在广州举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研讨会。现把研讨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一、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面临着的困难与会专家认为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已经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  相似文献   

9.
为了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由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编辑的《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一书,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辑录了1982年4月在洛阳召开的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术讨论会的30篇论文和于光远在会议上的讲话,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有关理论问题: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某些阶段哲学思想的评述;二、探讨了马克  相似文献   

10.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总体观及其理论意义/刘洪生//哲学动态,2006.6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与现象学运动/阎孟伟//哲学研究,2006.6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误读/赵磊//哲学研究,2006.6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根本变革/李大兴//哲学研究,2006.6法权唯物主义与一般唯物主义———析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第一次转变”(学术对话)/张一兵,姚顺良//南京社会科学,2006.6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历史发生学解读/何怀远//南京社会科学,2006.6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的神话和幽灵———与俞吾金、何中华先生商榷/薛俊强//探索,2006.3批判…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哲学思想研究历史辩证法与历史解释学———马克思与伽达默尔的一个比较 /范志同 //江淮论坛 ,2 0 0 2 . 6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超越知识论与存在论的二元对立 /唐正东 //南京社会科学 ,2 0 0 2 . 12体系的终结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走向———对“教科书哲学”及“批判教科书哲学”的几点反思/白刚 ,卞绍斌 //南京社会科学 ,2 0 0 2 . 1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意蕴的两点思考 /杨章钦 //东南学术 ,2 0 0 2 .6哲学创新与哲学观创新———马克思哲学革命正副主题与四部曲 /王东 ,刘军 //社会科学辑刊 ,2 0 0…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历史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年学界研究现状看,马克思“历史哲学”存在一定程度的隐退现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文本处于分散化、隐蔽化状态;其二,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造成其抛弃历史哲学的假象;其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科学”面向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历史哲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需要穿越导致历史哲学隐退的屏障,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基本内容加以澄明,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当今世界发生的新变化明确其时代定向。揭示“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臧佩洪 《现代哲学》2003,46(4):17-22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意义上倡言的历史性不等于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放弃康德式近代认识论的思路,打造出一种历史本体论来,方可尽显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真义。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首要可能性就是历史本体论,历史作为本体,其指示词就是历史性,并以生产方式作为其对存在的超越性解释,而生产方式作为存在则体现为历史的一种“缺席的原因”,因此是以不在场的方式现身的。我们的当务之急是重新解读出马克思哲学中的历史本体论,并说明其与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关系,而不是直接去奢谈一般哲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14.
德国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在其代表作《希望原理》第19章中,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进行了仔细的解读。这种文本研究法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颇为罕见。布洛赫紧紧扣住劳动、异化和实践概念,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决裂”演绎为从“抽象的人本主义”走向“具体的人本主义”的过程。这样一来,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都只不过成了人本主义逻辑的内部演进,而不是一种格式塔式的根本变革。布洛赫所做的工作直接关涉对马克思哲学革命本质的理解问题。本文将对《希望原理》的这一文本段落进行“…  相似文献   

15.
冯建华 《学海》2004,(5):175-178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 ,既要作认识论研究 ,又要作解释学研究。在解释学视野里 ,要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量和质 :“量”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范围 ,“质”是指此范围内的文本是绝对具有、还是相对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著作、马克思本人的全部著作不能绝对地、确定无疑地认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6.
20 0 1年 5月 2 6 - 30日 ,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等联合发起、主办的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讨论气氛热烈 ,思想精彩纷呈 ,有多方面的直接对话与交锋。可以说内容既丰富又精彩 ,现就主要内容从四方面予以综述 :一、研究范式与方法南京大学张一兵 ,提出方法论自觉的问题 ,指出为了防止自以为是 ,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立场和方法有充分的自觉。他强调 ,( 1 )马克思哲学并不是一个现成的存在 ,必须首先通过文本解读搞清“马克思哲学”是什么 ,并批判性地充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落根” ,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而且是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命运之现实问题 ;严肃的理论反思、理论诉求则是现实观照、现实筹划之可行性的重要保证。为此 ,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华侨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发起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 2 0 0 3年年会于 1 2月 8— 1 0日在华侨大学举行。与会 80多名学者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生活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展开讨论 ,达成诸多共识。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进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不是一个文本及其解读的问题。文本解读的最高境界至多是在历史语境中复原马克思的肖像。虽然这种研究包含着改变意识的要求,但所能达到的仅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现存的东西,或通过另外的解释来承认现存的东西,这仍然停留在纯粹精神的世界范围内。回归文本的旨趣,不管是从思维推向存在还是把存在改造成思维,抑或根本就是在传统话语中兜圈子,这种理论活动看起来很学术,实质上除了在马克思的神圣肖像面前,对某个至高无尚的思想顶点仰望之外,就无事可做了。这一境界恰恰意味着思想悲剧的诞生。用西文本解读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唐正东同志《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和徐亦让同志《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以人为本”》两篇文章,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张奎良同志《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一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解。张奎良同志又以《唯物史观的人学意蕴》作了针锋相对的驳辩,形成了去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讨论的一个小小的高潮,颇为引人注目。笔者认为,康正东指出张奎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期”和“晚期”的区分,误导读者以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而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是正确的。但是,唐文以“面向现实”、“面向理想…  相似文献   

20.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马克思生活观的三重意蕴/崔唯航//哲学研究,2007.4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俞吾金//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从形式的历史到历史的形式———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李志安//学术研究,2007.3商品交换与社会的同质化/仰海峰//哲学动态,2007.4“古典古代”等于“奴隶社会”吗?———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古代生产方式”/鲁克俭//哲学动态,2007.4马克思哲学存在一个“费尔巴哈阶段”吗?———“两次转变论”质疑/王东,林锋//学术月刊,2007.4“两次转变论”的文本依据及其方法论意义———兼答王东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