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田素良 《天风》2016,(6):36-37
“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这是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胡瑞琴姊妹最喜爱的一段经文,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座右铭。她在灵程道路上践行了基督,诠释了基督的爱,为神做出了美好的见证。  相似文献   

2.
智慧的耶稣     
苏志明 《天风》2011,(5):9-10
《路加福音》描述了孩童耶稣跟随父母上耶路撒冷守逾越节的故事,虽然简单扼要,意义却不平凡。路加给我们留下了耶稣童年时的一些精彩片段,如天使预言耶稣的降生、牧羊人的朝拜、在圣殿里献小耶稣等故事。路加用一句精炼的话来形容耶稣的童年,"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路2:40)耶稣由青少年到30岁出来传道的这18年(参路3:23),路加用"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来精炼概括。耶稣在圣城耶路撒冷的守节、与教师们的应对,无不充满着智慧。  相似文献   

3.
邓福村 《天风》2007,(3):20-22
在华人教会中,有部分信徒对耶稣的认识存在着偏颇:只关注耶稣是基督,是神子,是救赎主,而忽略了耶稣同时也是人子。在基督教的信仰、教义和神学中都明确地指出: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既是神子,又是人子。在基督耶稣身上既有完全的神  相似文献   

4.
雪峰 《天风》2023,(2):36-37
<正>道成肉身的耶稣既有完全的神性,又有完全的人性,耶稣的神性和人性互不混淆、互不割裂、互不分开,这是基督教教义的奥秘、基督教神学的精髓。然而,历史上的基督教会却一直很难将“神人二性”的教义理解得“合乎中道”。纵观教会历史,我们会看到形形色色的关于基督论的异端,这些异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耶稣的神子身份和人子身份的理解犯了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季剑虹 《天风》2004,(1):20-21
“道成肉身”在基督教神学中属于基督论的范畴,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这涉及到上帝为何化身成人,如何化身成人,从而与世界与人类发生了直面的紧密的关系,特别是发生了生命关系。这不只是一种理论、一种教义和学说,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见证,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能形于实体的真理。每当我们庆祝救主耶稣诞生时,再次思考“道成肉身”与我们的关系,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1、成了肉身的这个“道”,不仅是与神同在的,而且就是神,这就告诉我们耶稣的先存性。耶稣说:“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约8:58)耶稣又对门徒说:  相似文献   

6.
李保乐 《天风》2007,(24):2-3
每年圣诞节期间,教会讲台上少不了大讲主耶稣道成肉身这关乎万民的大喜信息,这当然是对的。但道成肉身的协同者却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教会中却很少有人讲起她。因此,今年的圣诞节我提倡所有基督徒都来学习马利亚的美德。学习马利亚并不是要把她当作神来敬拜。为  相似文献   

7.
陈孝浪 《天风》2004,(12):37-39
"道"为何要成为"肉身"?其意义与目的何在?"道"与"肉身"又有何关系?道成肉身的启示既维护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又摈弃了许多异端邪说,并丰富了基督教的思想。基督观--耶稣的神性与人性是互相统一的 "道"显明耶稣具有神性,因为圣经言:"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1:1);"肉身"显明耶稣具有人性,因为圣经言:"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9,(12)
<正>"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参约1:14)经文:约1:1-18每当圣诞节来临,我们都会默想神对我们的大爱。道成肉身的耶稣,彰显了神大爱的实际行动;神"道成肉身"的作为,为的是帮助神的儿女们有道成肉身的生命。《约翰福音》的序言以"道成肉身"的思想(参约1:1-18)作为全卷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张合安 《天风》2005,(4):6-7
当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人喜爱的心一齐增长且在约旦河里受洗之后,并未立刻开展那天父久已期待其要 完成的福音工作,乃是被圣灵催到旷野,接受魔鬼的试探。他经受试探并得胜的经历,与我们有极其密切的关 系,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教训,让我们藉此深深晓知,一个为神工作的人,属灵的争战不可避免,若缺少得胜 试探的经历,就不可能作好圣工。  相似文献   

10.
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与未来。神也要我们看见,教会的希望将寄托在热心追求、敬虔爱主的青年一代基督徒身上。他们执著且学有所长,智慧与身量随着神和人的喜爱正快速增长着。但怎样关爱青年弟兄姊妹的灵命,如何将他们的心志正确引导?教会的传统崇拜方式应做出怎样的调整,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又不  相似文献   

11.
经文:约1:14 初期教会关于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的神学论证曾经旷日持久,这是一场捍卫信仰纯正的论证。道成肉身是基督论的核心;基督神人二性是“道成肉身”不可分开的两个方面。深受诺斯底主义影响的希利尼人,他们的二元论思想,总是将灵界与肉体,精神与物质分开甚至对立。  相似文献   

12.
重生的真谛     
杨孔仿 《天风》2006,(2):30-31
基督徒的重生是藉着圣灵的工作,因信耶稣基督的救赎,而在神面前得到的,主耶稣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又说:“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见神的国。”(约3:5)水有的解释为神的道说,指福音真道(雅1:18,彼前1:23),圣灵因为人真心相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是从死里复活的,而使人重生。“凡信耶稣是基督的,都是从神而生,凡爱生他之神的,也必爱从神生的”(约壹5:1),约翰在此强调了只有那些信耶稣是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主,才能得到属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孙宏赦 《天风》2009,(8):58-59
道成肉身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成就和睦的事,使神在基督里悦纳卑微的人类,使人类进入他的祝福中。从漫长的教会历史来看,“合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教会的健康发展。早在耶稣时期,门徒们就因为权位争论过,因此主将要离开世界的前夕,向天父祈祷说:“我不但为这些人(包括门徒)祈求,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信我的人祈求,使他们都合而为一……像我们(圣子与圣父)合而为一……”(约17:20—26)。  相似文献   

14.
愿神赐福     
黄枫 《天风》2003,(3):9
人是神所创造的,平安是神所赐的。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主耶稣来到世上,作为神人中保,使我们与神和好。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使人知道他就是我们生命的主,只要我们信靠他,就必得着永恒的生命,得着平安。  相似文献   

15.
经文:提前3:16;约1:14。 圣保罗在写给提摩太的书信中,论到圣子基督的“道成肉身”,情不自禁地用赞歌、颂词的形式,称之为“伟大啊!敬虔的奥秘。”什么奥秘?就是“神在肉身显现”。是的,“道成肉身”确实是一个千古的奥秘,很难用人的智慧、言语讲得清楚。但保罗又告诉我们,从基督徒信仰的角度来看,这个“奥秘”却是所有信众公认的事实——“无人不以为然”。也  相似文献   

16.
吴兵 《天风》2016,(12):44-45
正1.道成了肉身约1:1-14基督的降生,是一个神迹。这个神迹的意义并不仅仅停留于童女怀孕生子,以此来彰显上帝奇妙的保守,得以使耶稣基督自母腹中未沾染原罪;道成肉身的神迹乃是为了宣告:上帝愿意与人同在、与人认同、进入人的世界,而神性愿意借着进入人性来拯救、转化和提升人性。道成了肉身,提醒我们肉身是承载"道"(也就是神自己)的器皿。人性可以承载神性,只是需要经过洁净、更新和转化。"神成为人,为要让人分享神性",这是早期教父的一再宣告。圣经中也说:"他已将又宝贵、又极  相似文献   

17.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将到来,它是全世界的基督徒庆祝耶稣降生的欢乐节日,它也是关乎万民的大喜信息。使徒约翰告诉我们:“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1:14)神学家奥福(Stephen Olford)曾正确地解释说:“基督的道成肉身,是将人类最初无罪的本质集中在他身上,因此,  相似文献   

18.
威泽 《天风》2002,(8):43-43
“东方闪电”又名“女耶稣派”,是近几年我国出现的又一典型邪教。其主要特点是信奉女耶稣,认为耶稣已经第二次道成肉身在中国,他们曲解圣经说“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太24:27),“谁从东方兴起一人……”(赛41:2)其中“东边”和“东方”都是指中国,“一人”是指女耶稣(其实是指波斯王古列)。  相似文献   

19.
沈靖 《天风》1994,(5):12-13
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会务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加强教会自身建设,更好地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教会与社会要不要相适应,似乎是一个政治问题。应该说,这确实是的。但是教会与所处的社会要认同、要适应,也是教会本身的性质与使命所要求的。 请先读一段圣经:希伯来书2章10—18节。 教会的元首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世上做人。而道成肉身是基督对世人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汤士文 《天风》2004,(2):12-13
基督耶稣虚已道成肉身以后,他自甘卑徽,而不是成为一个高高在上受人服侍的人,恰恰成为一个甘心服侍别人的人。他亲口说过:“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20:28)他的虚己道成肉身,完全是为了拯救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