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意是中国特有的美学概念,它起源于文学领域,后来逐渐应用于艺术的各个领域,是艺术审美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油画都以自然风景作为描绘对象,由于我国画家对自然的独特体会,形成了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的两种审美观念,油画自传入中国后,画家就自然的在作品中追寻中国绘画的精神,营造中国式的审美趣味。论文想通过对绘画中"诗意"的探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语言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挖掘"诗意"一词对于绘画艺术的深切影响与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
人类探索未知社会的智慧及勇气,可以表现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种精神力量。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文化沉淀历经千年,每幅画作中都承载着独有的思想理念和独特的审美趣味。自古迄今,许多艺术作品都能表现出自身的文化价值,都可以不同程度体现出某一特定时期的艺术精神以及大众审美。绚烂多彩的中国古典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众多文化作品,均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在艺术造型表现方面也反映出显著的美学特征及独有的精神文化。绘画与精神理念相互交融,从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我国古典哲学艺术精神。文章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与"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君子比德"的哲学思想理念相结合,分别探讨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家陈寅恪说:"中国艺术,造极于两宋。"宋代是真正让中国传统绘画大放异彩、走向成熟并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朝代。作为中国绘画史上一座高峰,宋代绘画取得如此成就与其背后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理学思想体系下,上至宋代统治者崇尚文治、推崇书画的政策,下至文人团体追求雅致生活的美学思想,这些因素都将宋代绘画推向一个新高度。从宋代哲学、统治者思想及文人审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宋代的绘画发展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提高,大众对于各类艺术审美的需求也日益增强。美术绘画作品作为一门历史悠久且品类繁多的重要艺术形式,对于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人群群众对美术绘画作品这一美的艺术形式的追求也逐渐升温,从目前全国各地所创办的美术长廊、绘画展、绘画培训班热等种种现象也可窥探一二。文章中,立足于大众审美能力,从美术绘画作品赏析的角度,来探讨美术绘画作品对大众审美能力的影响,以期提升美术绘画作品的质量,让美术绘画作品以更完善的形象和审美功效来切实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5.
线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视觉语言,也是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中的基本表现技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从最初的描摹自然,到后期的写意、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趣味与要求。围绕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审美与发展展开研究,阐述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历史和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地位与作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特点,并从线的观物取象和写形、线的写意、线的写神和形神兼备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中关于线的审美。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天主教绘画主要以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所绘制的一批福音作品为代表。本文以辅仁大学"艺人之家"成员所绘制的《预告耶稣的诞生》绘画为例,从文本解读、艺术风格分析、中西绘画技法对比等多角度予以诠释,阐明民国天主教绘画在"中国化"方面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并从艺术评价角度分析艺术家在绘画中对天主教"中国化"的理解;试图去呈现在天主教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碰撞和存在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所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1]王旭晓教授在《审美文化研究与美学的转型》一文中指出,审美文化研究使人看到,审美文化是人的全面的、历史的审美活动的体现与结晶,尤其具体的、形象的存在形态,从一般的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无不从中折射出某一历史时代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2].而王旭晓教授这一审美文化观是她多年从事美学理论研究的结果.可以说,审美文化研究是王旭晓教授美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应用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8.
"文人画"泛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文人画将文学、书法、绘画融为一体,强调"士气""逸品",重视笔墨情趣和意境的表达,反映了古代儒生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在中国书画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堪称中国绘画艺术史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艺术中的各种精神力量,都深深地体现出人类智慧以及探索未知自然的勇气。各个时代、各个朝代都有其各自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都体现出其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由此可见,辉煌灿烂的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其艺术表现折射出鲜明的美学特征和独特的精神文化。文章主要研究中国古典绘画的艺术精神,结合中国传统绘画中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和"以人为本"思想理念分别来探讨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这一概念的提出,大约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中国画是相对于西洋绘画在绘画风格、风貌以及艺术精神上所作出的一个界定。其表现内容、语言形式、审美精神等,都是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是最具东方审美特征与艺术趣味的最高代表和艺术典范,在世界艺术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文章是通过对中国画传统绘画中的语言——线与形进行梳理,辅助以具体作品分析,并结合吴剑珊老师的绘画作品展开分析与探究。通过对中国画绘画语言线与形的艺术表现语言的具体探究,集中从吴剑珊老师绘画作品的三个系列进行赏析。通过对老师作品的赏析发现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以线造型之外,还利用了当代对线的表现方法,学会用线性语言表达画面效果,使其画面更具艺术的魅力与感召力。这些在画面中的艺术语言的表达,对笔者的创作具有启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油画风景艺术在造型原则、色彩构成、透视及虚实关系处理上,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迥异的表现方法。究根溯源,是由于两种绘画体系所接受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味大相径庭。中国山水画明显地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并不在于逼真地再现自然;西方油画风景艺术则是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景为目的,强调色彩的视觉真实。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渊源带给了我们不同的审美特征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画元素"是扬州土特产食品包装上的常见内容。但是,近年来,一些扬州土特产食品包装在运用"中国书画元素"时不断地寻求创新和突破,呈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这些创新与努力说明,艺术设计领域对待传统艺术文化的观念的转变,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而是正视、突破文化断层,努力挖掘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促进传统与现代中国艺术文化的交流,实现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这种探索正在促进"中国风"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的形成,也必将实现中国特色文化的又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美术史中,"海派"诸家的绘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扬州八怪"的影响,一变传统文人笔下的雅人高致与不食人间烟火,作品立意由出世而入世,艺术趣味由尚雅转向雅俗共赏,艺术形式由文人的孤芳自赏变为多姿多彩,表现出个性鲜明的艺术风貌和充满生机的时代气息。其中,"四任"之一的任熊,以其丰富的绘画题材和多变的艺术风格成为近代绘画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本文即从任熊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各个方面简析其艺术及影响,力求从整体上对其绘画有相对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为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来描绘佛教壁画。莫高窟北朝壁画则是融合印度、西域绘画技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这样一个重要时期的作品,其线描、色彩、布局构图等技法的运用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宇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宏观、整体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在上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空间表现形式.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虚实空间观念,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视觉节奏来表达画面空间.虚实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表现的一个主要特征,潘天寿说:"画事,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装饰绘画作为人们表达美好情感和传递丰富内涵的载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从装饰绘画的内涵与特点进行入手,概述了现代装饰绘画的表现形式,并就现代装饰绘画的审美表达特点做出了详细地分析,以期使广大受众更了解装饰绘画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促进装饰绘画的普及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静物油画是一种以静态物体为表现与研究对象的绘画艺术形式,静物油画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对静物油画的审美价值进行研究,在审美艺术上促进了绘画技巧和自身价值的提高。鉴于此,从多方面对静物油画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由《清明上河图》看市肆风俗画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绘画艺术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丰富的市井生活内容,成为画家们描绘的新题材.这种反映城市社会面貌的绘画作品,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因而受到群众欢迎,也逐步得到宫廷统治者的认可与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风俗画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社会上层阶级出于"礼失而求诸野"、粉饰太平的目的,同中下层百姓在物质要求得到一定满足时转向对文化艺术欣赏需求的大文化氛围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并以其自身观照社会民风民俗的绘画内容和丰富的绘画风格对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社会在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对一般历史的记忆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风俗画给我们提供了不同于文字记录的直观的了解历史和社会风貌的途径,同时也在艺术绘画史上极大地扩展了艺术的表现范围和表现能力,成为最贴近生活,贴近普通百姓欣赏和审美需求的绘画形式。而风俗画创作内容的社会性、人民性正是当今绘画创作发展的方向之一。画家们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关注这些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用更加贴近生活的艺术方式去记录这些富有民族精神的文化,营造一个更加绚烂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艺术表现语言的多样化让世人看到更加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0.
唐朝时期文艺著作日趋繁荣,绘画艺术理论可谓蔚为大观,在绘画审美领域唐初在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下,继承并推动了传统的形神观在绘画领域的发展;盛唐时期包容与宽容的文化特征,造就了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开明的风貌。绘画理论在对唐初继承的基础上,鉴于开放的文化特征,开创了山水画与诗歌艺术结合一体的意境论;唐末,政治经济的衰落,引起人们静穆式的思考,这种心态影响到当时的绘画创作,由此丰富并发展了笔墨艺术,提倡笔墨同等重要等。这些理论丰富了以往的画论,并且为后世绘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由此,艺术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是毋庸置疑的,艺术反映着社会文化的面貌,而文化也影响着艺术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