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悖论有时指与人们的常识相违的判断和推理,但其中可能包含着真理。至于逻辑学中所说的悖论,简单地说就是指这样一种命题:一命题A,如果承认A,那么可以推得非A;如果承认非A,那么又能推得A。人们对于语义悖论的讨论或研究渊远流长。中国古代、古希腊和印度古代都有人讨论过这个问题。我国墨家著作中有多处谈到悖论,例如,《墨经·经下》中云:“非诽者悖,说在弗非。”“诽”的意思是批评。这句话的意思是:反对所有批评的人是荒谬的。因为反对所有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释“彼”     
“彼”是《墨辩》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对它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墨家辩学性质的认识。自近代至今,有关“彼”的释义,众说纷纭,如“中词”说、“非”说、“矛盾命题”说、“一个命题”说等等,但我以为这诸种解释都失之确当,与《墨辩》“彼”之原意不符。近代比较逻辑研究大师梁启超释“彼”为“研究之对象”。此说虽较接近《墨辩》原意,但仍失之确切,过  相似文献   

3.
惠施之学是战国时期的显学之一。庄子曾经对惠施说:“然则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庄子·徐无鬼》)可证惠施在当时诸子中是有重要地位的。然而,自从荀子提出“言无用而辩,辩不急而察,治之大殃也”(《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提出“坚白、无厚之辞章,而宪令之法息”,“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问辩》)  相似文献   

4.
后期墨家     
墨家是战国初期由墨子创立的一个学派。墨家在墨子死后即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派,这就是后期墨家。今存《墨子》一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就属后期墨家的重要著作,人们统称之为《墨辩》或《墨经》,是我们研究后期墨家逻辑思想的基本资料。后期墨家在总结墨子和各家逻辑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一个相当科学的完整的古典逻辑科学体系,被今人称为“墨辩逻辑学”或“墨经逻辑学”。  相似文献   

5.
“说而不说,不说而说”的说法是钱钟书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他说:“李商隐《赠歌妓》第二首:‘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赵汝(艹光)《如梦令》:‘归未!归未!好个瘦人天气!’;此又直言消瘦,不假物示意者,则以李清照《凤凰台上忆以箫》:‘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最为警拔。盖‘独自多’与‘归未’点明‘瘦’之故;李词不言‘瘦’之缘由,而言‘病酒’、‘悲秋’皆非‘瘦’之缘由,如禅宗所谓无‘表言’而只‘遮言’,名学推理所谓‘排除法’(method of difference),以二非逼出一是来,却又不明道是何,说而不说,不说  相似文献   

6.
《墨辩》是指《墨子》一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和《小取》六篇。它们是后期墨家所写。 《墨辩》有完整的、深刻的逻辑思想,其中包含着卓越的、朴素的辩证思想。 李约瑟教授研究了中国科学技术史,指出:“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代,诸子蜂起,论辩成风。论辩是一种促进知识批判增长的言语行为。然而,孔子“崇仁恶佞”.从道德上否定论辩;孟子“好辩”,却宣称出于“不得已”;庄子从相对主义立场怀疑“论辩”的可能;名家之流如公孙龙辈“饰人之心,(?)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将论辩蜕化为诡辩。在先秦诸子中,给“辩”下了科学定义并规定其有效条件的正是《墨经》。《经下》:辩,争彼也。辩胜当也。《经说下》:辩: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当若犬。《经下》:彼,不可两也。《经说下》:彼:兕、牛.(豸区)非牛,两也,无以非也。(从高亨校)。理解《墨经》“辩”的定义的关键在于一个  相似文献   

8.
贵刊1982年第3期《“非”的妙用》一文写道,“由于对‘非’字的逻辑意义不甚了解,致使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下,‘非’字用得不当,从而作出不恰当判断的现象还是常常见到的。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家里很忙,你别去看电影!’‘我非去!’‘那是我的铅笔,你不要拿!’‘我非拿!’……这些句子表达出来的意思,同作者原来想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毛病就是‘非’字后面没有‘不’字。”其实并非如此。作者只道出其一,未说出其二。《现代汉语词典》“非”字条指  相似文献   

9.
索引     
《中国哲学史》1994,(1):2-3
凡篙本索引原文者.请与编辑部咨询窒联系。,。. (北京I 122信、箱,)’’i · “总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t评《渐东学派研究》/刘宏章 ∥孔子研究(济谢),1993.4。119~123 ’,…中国哲学史专论寻根搽源。发扬光大,“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讨论 会”综述l/古人//社会科挚(沪),、f993.i2.7‘3‘《福乐智慧》爵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哲学研究(京),.。1993·,l 2.,。73-'-74,51 } ‘ ’ ‘ ’ ~ ’“中韩儒学研讨会”述要/宗华//管子学刊(淄博),1993.‘4.8—2"-'83.77 i ’’’。‘’‘ ‘ 先秦哲学论《易经》的辩’证思维/王向清∥湘一潭师…  相似文献   

10.
光明日报8月20日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批评刘节的座谈会纪要、《学术研究》第4期发表了金应熙的《评刘节先生的以人性论为核心的唯心史观》,就刘节的“唯仁论”和唯心史观展开了批评。兹将批评的要点,简介如下.一关于“唯仁论”。在历史研究所的座谈会上,不少同志指出:“‘唯仁论’是刘节先生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理论’。刘节先生从资产  相似文献   

11.
‘简洁’、‘洗练’,是吾中华民族关于说话、行文的古训。(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即有‘文以辩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之说,(唐)刘知几《史通·叙事》亦认‘文约而事丰’为‘述作之尤美者’。刘知几还举出并改正了‘烦句’、‘烦字’例子各一。(1)《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记载齐国接待鲁、晋、卫、曹四位秃、眇(一目瞎)、跛(一足瘸)、偻(曲背)使者的一句话:‘齐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倭者。’刘曰:‘宜除“跛者”已下句,但云各以其类逆’。(刘氏原引文‘御’字作‘逆’)(2)《汉书·张苍传》  相似文献   

12.
云之兄:读1989年第4期《哲学研究》您的一篇文章,感到很有帮助。尊作阐述的问题,对促进学术研究,十分有益。其中有的内容,我过去曾持同样看法,但后感于理未安。既提出想讨论一下,目的在于相互切磋。比如,尊作把《墨辩》解释“说知”时举的一个例子(“在外者所知也。或曰‘在室者之色若是其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和山东省哲学学会联合组织的中国逻辑史第三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9月上旬在山东泰安举行。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中国逻辑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者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墨辩》逻辑以及与《墨辩》逻辑  相似文献   

14.
从"杀盗非杀人"看逻辑与价值的混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杀盗非杀人"是墨辩的一个自相矛盾的诡辩命题,墨者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论者之所以倾心辩护,是由于逻辑与价值的混淆.本文对这个命题进行了逻辑分析和价值分析,通过追究墨者提出这个命题的用意和后果,发现了墨辩停留在逻辑萌芽状态而未能发展为逻辑学的症结所在,就是:逻辑屈从价值,价值牺牲逻辑.  相似文献   

15.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这句话如何解读,历来学者颇多分歧。朱熹《四书集注》与杨伯峻《论语译注》(以下简称为《朱注》、《杨注》)甚至作出了完全相反的解释。《朱注》称:“攻,专治也,故木石金玉之工日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佛氏之言,比之杨、墨,犹为近理,所以其为害为尤甚。”《杨注》称:“攻──《论语》共用四次‘攻’字,像《先进》篇的‘小子鸣鼓而攻之’,《颜渊》篇的‘攻其恶,无攻人之…  相似文献   

16.
正有学者发现《墨辩》,特别是其中的《小取》篇在讨论"侔"的时候,虽然论及"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这三种情形,然却缺少"不是而不然"。于是学者们主张增补"不是而不然",作为墨"侔"的一种有效式,以弥补《小取》篇的不完整性。本文拟探讨此问题,问:第一,"不是而不然"究竟是属于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还是属于墨"侔"反例或无效式(错误式);第二,《小取》篇原典为何没有提出"不是而不然";第三,主张增补"不是而不然"为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是否在论证与说明过程中本身就存在失误与偏差。一、墨"侔"基本概况  相似文献   

17.
对《说明》的答复《哲学动态》1995年第10期发表了我整理的一份动态资料:“关于‘国学’研讨中的几个问题”。文章发表后,一同志批评我对他的文章观点的介绍“有明显的误读”,于是在《哲学动态》1996年第1期上发表“关于‘国学’热讨论的几点说明”(以下简...  相似文献   

18.
一提到“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几乎妇幼皆知,传为美谈。吕洞宾与岳阳楼确有一段瓜葛,据南宋陈鹄写的《西塘集耆旧续闻》记载:“滕宗谅守巴陵,回道士谒,滕口占曰:‘华州回道士,来到岳阳城。别我留何处?秋空一剑横。’回大笑而去。吕有诗在人间极多,‘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又:‘饮海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又:‘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锅内煮山川。’并见《杨公谈苑》。又:‘卖墨年年到鼎州,无端知府问从由。家居北斗魁星下,剑挂南窗月角头’。”可见吕洞宾的诗,在  相似文献   

19.
这本书是作者的演讲集,其第一卷出版于1961年,书名是《作为行为者的自我》。在该书里麦克缪雷教授提出了人格主义的本体论,其中主要范畴是‘自我’而不是‘实体’或‘过程’,并且提出了一种置于‘我做’而不是‘我思’之上的行为主义的认识论。在现在所出版的这本第二辑里,作者解释道,“人是由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我’只作为‘你和  相似文献   

20.
对于类概念的自觉认识是逻辑学赖以产生和建立的基础。因此,无论是亚氏逻辑还是《墨辩》逻辑都是在类概念的基石上建构的。类的同异关系是推理的基本依据。但是,尽管两者出发点相同,《墨辩》与古希腊逻辑却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由于古希腊哲学家主要是为求知而从事学术研究,纯理论地研究逻辑,因而亚氏在建构逻辑体系时,主要研究的是撇开内容的思维形式的结构,并建立了以三段论为核心内容的演绎逻辑体系,因而使古希腊逻辑具有人类科学思维一般工具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