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道”到“德” 在中国哲学里,其“道学”中的彻底经验主义的思想呈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走向:一是从道的形而上走向道的形而下,一是从道的外在性走向道的内在性。如果说从前者出发形成了“显微无间”的中国思辨传统的话,那么基于后者则产生了“道德合一”这一中国哲学特有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者和无神论者是从感性实践的基础上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毁灭性打击的话,那末,稍后的康德则是从纯粹理性的逻辑批判的基础上,结束了用人类理性证明宗教神学的企图,因此,两者从不同角度的批判具有相辅相成的意义。不过,由于前者是从唯物论的哲学立场出发,因此能够达到唯物主义的战斗无神论的高度,后者则是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哲学立场出发,因此使他对于宗教神学的批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是:一方面,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从“理沦理性”上否定了上帝;另一方面却又在“实践理性”中把上帝又重新请了回来,主张创立一种理性的“道德宗教”。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引起了讨论。通常认为客观运动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和出发点。而一些同志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哲学始终同人与人周围的世界的关系打交道。对人的任何理解和对运动的普遍规律的理解,都是同深  相似文献   

4.
英美哲学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两次大转型:第一次是从外延主义转向内涵主义;第二次是从内涵主义转向超内涵主义。然而,现有的文献关于这两次转型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语言哲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句子真值的变化问题。实际上,其他更为广泛的哲学问题也可以放置在这"两次转型"的框架下重新审视。特别地,如果用"两次转型"的框架来重新审视自然定律问题,则不仅有助于厘清各派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相关争论,而且有利于开辟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的逻辑和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面我试图评价逻辑学在本世纪哲学中的位置。这种尝试必然是主观的,其结果也许会因该评价者主要是一位哲学家还是逻辑学家而不同。我以为自己作为一名哲学家在近60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参与着逻辑学的发展。 在我看来,20世纪哲学最突出的特征是逻辑的复兴,它是哲学发展的发酵剂。这一复兴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最初以剑桥和维也纳为中心,后来扩大到整个分析哲学运动,这一复兴与之汇合,这是逻辑学登上哲学舞台的标志。进入世纪末,我们能注意到,逻辑学对哲学发展的影响有下降的迹象。 在我们的时代,逻辑学在哲学中处…  相似文献   

6.
关于黑格尔宗教哲学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目前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而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哲学不仅是从其早年的神学思想中发展出来的①,而且在整个黑格尔思辨哲学体系中,宗教哲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黑格尔宗教哲学的最终使命就是要通过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来论证理性与信仰、知识与宗教的同一性,从而把哲学与神学统一起来。本文将对黑格尔宗教哲学的理论起点、理性基础和逻辑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佛教哲学与世界伦理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立天 《法音》2002,(3):7-9
一、佛教哲学的基本内涵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历史最为久远的一支,由于印度和中国两大国家佛教学者的长期学术积累,其著作的宏富,内涵的丰厚,哲学的深邃,实为世界各宗教之冠。佛教哲学的基本理念是缘起。缘起说是佛教对存在、生命的根本看法。佛教认为,世界的一切存在,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都是由因缘即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的集合而生起,因缘集合则成,因缘散失则灭。佛教哲学的根本旨趣是追求众生的解脱。所谓解脱就是从烦恼、痛苦中脱却出来,尤其是从生死流转中超脱出来,以臻于自由自在的境地。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8.
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可以看为一个从理想到规范的发展历程,也就是说,从原来是根据理想化简单的要素去设想语言和世界,而后来则把语言和世界理解为是受固有的规范所指导的人类实践。从逻辑的理想到人类的规范,这就是他走过的道路。。(这也是从哲学一作为一设想到哲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在海德格尔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看法之外,对尼采的后期哲学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海德格尔批评尼采的后期哲学是一种主体性的形而上学,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则认为尼采完全消解了主体性的问题。本文则认为,尼采哲学是一种全新的主体性哲学,即一种"没有主体的主体性哲学"。在他的哲学中,主体性并不依赖于一种理性的意识、我思、自我或主体,而是意味着一种前反思性的生命本能或权力意志。换言之,真正的主体性意味着生命本能或权力意志的主动性(Aktivit?t)或自发性(Spontaneit?t),也就是权力意志向外和向上的自发性的释放与扩张。与此相对,传统形而上学所理解的主体性一方面是从权力意志的主动、自发和原初的主体性中抽象和派生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这种主体性的否定和压制。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鸦片战争以来的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者们往往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之不同,并不在于是否承认19—20世纪中国哲学与以往数千年中国哲学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不在于是否承认这一变化的根源来自中国从鸦片战争起被卷入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模式的全球性现代化运动,  相似文献   

11.
费多益 《哲学研究》2012,(8):120-126
连续性增长通常被认为是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特点,然而在20世纪的法国哲学中,"知识进步与否"却构成了其主要的论题之一。其中,以柏格森、萨特为代表的意识哲学倡导连续、绵延和进步的历史主义;以康吉莱姆、斯特劳斯、福柯为代表的概念哲学则信奉间断、断裂的非历史主义,在他们看来,知识、概念与合理性的运动并非连续——它会有起伏、变化、停顿、跳跃、曲折和倒转。而对于后一种思潮,巴什拉(G.Bachelard)无疑是其精神导师。  相似文献   

12.
分析哲学与现象学对西方哲学影响深远,同时又是几乎"互不相干"的两大哲学运动,然而饶有兴趣的是,它们都是从语言分析开始,通过对语言表达式的分析确立意义范畴,并围绕意义问题构建各自的哲学体系的.弗雷格和胡塞尔是德国同时代的思想巨人,分别被尊为语言哲学和现象学的创始人.弗雷格开创了意义分析的先河,在他思想的影响下,意义问题继而成为分析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与此同时,意义理论也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性质应通过哲学与具体科学的比较去把握,对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我们习惯于作这样的理解: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同,具体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只是关于世界某一个局部、方面、领域的规律性的知识;哲学则是从这些具体知识中概括总结出来的最一般的知识。这就是说哲学和具体科学都是知识,它们的区别无非是层次的不同,哲学的特点在于它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相似文献   

14.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对哲学、自然科学都作出了贡献。本文仅就方以智哲学思想的科学基础作些探讨,以就教于读者。 方以智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物理小识》和《通雅》中。《物理小识》中“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物有则空亦有则”(卷一,长白本,第3页)的光辉命题相似于笛卡尔的物质存在无真空说。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方以智称之为“秩序变化之原”。他在《药地炮庄》中说:“物呈帝则,知而无知,出入以度,不  相似文献   

15.
一般而言,哲学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文化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命题,其中的"文化"正是哲学从狭义角度所理解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把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内,狭义的文化则集中体现了广义文化的能动性。从哲学角度对文化进行审视,尤其对狭义文化的能动性进行审视,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命题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关于马丁·路德的称义哲学,学界目前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外在的解释",另一种是"内在的解释",本文则尝试从"运动"入手提出一种新的解释。为了阐明称义的存在方式,路德反复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运动概念,重构了后者运动学说中"毁灭"与"实现"的存在论地位,进而将运动的内在结构表述为"总是回到起点",即总是回到虚无。在这种运动的称义学说背后,蕴含着路德对生成、存在、非存在与虚无等形而上学问题的全新理解。本文认为,也唯有从运动的虚无主义机制出发,路德才能从根本上奠定新教人性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1.矛盾的概念对辩证法哲学,对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说,是根本的概念。这一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和发展过程之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固有的矛盾产生的结果。我充分意识到,许多人对我这样谈论矛盾会感到不可理解甚至可笑,因为这种说法似乎破坏了哲学、逻辑和常识的最基本、最明显的原则。特别是,人们通常把矛盾看作是荒谬和非理性的同义词,并且坚持认为,遵守逻辑的无矛盾律是一切合理的、科学的思维的必要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动态的观点探讨中国哲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受人类学的启发,笔者把中国哲学理解为起源于地方性知识,且保持其特征的知识形态。本文认为中国哲学的本质必须通过对哲学史的考察才能揭示出来:一方面,中国哲学中的相关概念或范畴植根于具体的文化经验之中;另一方面,中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思想普遍化的理性倾向。反观西方哲学传统,也能发现类似的思想现象。在此考察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分层次发展中国哲学的方案:一种是从拓宽思想的广度着手,作观念普遍化的努力;另一种则是为显示经验之厚度,从事观念史的探讨,由此把中国哲学的世界化做成有根基的事业。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人”(郭沫若语),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学说。在西方,是经历两次发现,才达到人的主体人格的认识。一次是亚里士多德从自然的奴役下发现了人,再一次是人文主义者在宗教神学统治下发现了人。在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则从奴隶主统治和天神崇拜的束缚下,一次发现了人。西方哲学是从认识客体自然界开始,归结到认识主体的人及其社会。东方哲学则是从认识主体的人及其社会开始,扩展到认识客体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20.
从“理气合一”到“心性合一”,再到“心理合一”,构成黄宗羲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骨架。如果说“理气合一”是从客体方面阐述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属性,“心性合一”是从主体方面阐述人的存在及其属性,那么,“心理合一”则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讨论主体精神对性理和物理的认识问题,这就是黄宗羲哲学中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