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中国文化传统一样,儒学在近代以来走过了坎坷曲折的历程。1840年后,中国文化传统经历了西方文化自器物而制度而精神理念的全幅冲击,儒学一度被挞伐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以致于某些西方汉学家甚至认定儒学已成为只能收藏于博物馆的“古玩”。曾几何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儒学的存在境遇在新的世纪之交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向21世纪,儒学显示出了复苏乃至复兴的势头。值此之际,对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作出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与前瞻性的研究,显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初西方文化危机期间,卫礼贤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对于孔子和儒学的积极评价:他大量译介中国经典,在德国起到了拓荒的作用;他的灵活阐释,拓展了儒学的接受群体;他的"中国"立场,让西方封闭的话语场内多了"他者"的声音。卫礼贤复活作为道德宗师的孔子形象,彰显儒家对道德责任的坚守,令人信服地从西方视角确证了传统儒学的现代价值。他的"跨界"阐释让他得以克服专业局限,为上世纪初的中西文化对话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儒学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精神支柱,也是韩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在近代化过程中,面对主导现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儒学在近代东亚遇到了衰退的局面。创造儒家文明的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经过几次革命的洗礼,儒学几乎让出了主导地位。儒学影响相对薄弱的日本,则早早地把儒学淹没在近代化浪潮中。但是把儒学(性理学)作为治国理念的韩国,为了对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而提出了守护传统文化(儒学)的主张,儒林中出现了"卫正斥邪派""开化派"等各种学派,而且各学派之间的矛盾也相当激烈。面对这样的局面,以李炳宪为首的儒教改革派,积极主张对儒教进行宗教化改革,且要在韩国进行"孔教"运动。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一代仙学大师陈撄宁的研究有失公允。近代以来,由于列强入侵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中华文化经受了剧烈的文化阵痛,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应该说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传统文化都顺时而化,站在"卫道"的立场上,开始对其传统文化进行革故鼎新的现代转型工作,出现了"新儒学"、"新佛学""新道学",作为道教界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和理论大师,陈撄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容低估,从三教文化现代转型的视野来审察,他与一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和新佛学大师太虚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于诸多方面都有着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克服历史偏见"是新汉学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早期汉学中,人们对孔子及中国礼文化尚存误解,把儒学与宗教崇拜混为一谈,"礼仪之争"反映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偏见。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自赫伯特·芬格莱特开始,本杰明·史华兹、葛瑞汉、安乐哲等汉学家,抛开意识形态,对孔子及中国礼仪展开了学术性、知识性的探索,拓展了西方了解中国文化、正确看待儒学的窗口和视角。通过西方汉学家的中西比较文化视野,便于进一步了解孔子及礼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对中日现代化的作用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秀璈 《学海》2002,(1):137-141
一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中国学术界的文化讨论经历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 80年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占有主导地位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但到了 90年代却逐渐形成了一个复兴儒学的运动 ,出现了所谓新儒学。新儒家出于民族主义感情和对现代社会弊病的认识 ,提出中国应该从儒学中寻找现代化道路的基点 ,即从儒家文化中创造性地转化出现代化来 ,并且在儒学中找到医治现代弊病的万能良药来。新儒家高喊儒学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就是现代化 ,企图用儒学化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基础是文化决定论 ,其理论的实践依据就是日本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儒学以遥承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在现时代谋求儒学之“第三期发展”而自任。由于西方文化构成了20世纪世界文化的主流,因而,如何在继承传统儒家之“真精神’的基础上,通过援西学入儒学以推进儒学的现代化,构成了现代新儒学的时代课题。现代新儒学历经几代薪火相传,其间存在境遇虽有不同,学理义涵也一直是见仁见智,但其思想的脉胳可以说是始终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在这方面,成中英、杜维明、刘述先等第三代现代新儒家比之前辈不仅更具理论的自觉性,而且其入乎西方文化之内而又出乎西方文化之外的学思历程与知识基础也为他们…  相似文献   

8.
吕勇 《世界哲学》2010,(2):155-160
近代以来,传统成为许多人极力批判的对象,但全球化为人们重新理解传统提供了全新的语境,使其在当代倍受关注与热捧。在全球化时代,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是重构当代中国价值秩序的内在要求。我们对待传统应该保持批判与建构之间的张力,从"解构性批判"转换为"建构性批判",通过跨文化对话来重新阐释传统并借鉴西方现代文化的优秀成果,使中国传统摆脱狭隘的地方性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所谓东方文明是精神文明,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西方文化是向前进取的,中国文化是调和持中的;西方文化是科学型的,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的等等说法,是就宋元明清时的中国同近代西方相较而言的。把封建时代的中国同中世纪的欧洲加以对比,二者文化则大体相同。中国儒家重伦理道德,基督教亦重伦理道德,道德戒条有许多相通之处;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占统治地位,而中国封建社会大半时间亦是神学或宗教思想体系占主导地位,即使宋明理学也具有宗教气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基督教神学崇奉信仰,贬抑理性,儒学虽尊重理性,但对其基本理论亦采取信仰主义态度,中西区别在于西方注重抽象的逻辑推论,中国儒学注重体验了悟,二者互有优劣。与中国封建文化大体相同的欧洲中世纪文化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革命后,才具有近代民主与科学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经过批判改造,才能适应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全盘西化和儒学复兴都不足取。  相似文献   

10.
回溯历史,儒学的每一次重大转型与发展都与其遭遇的困境以及所处的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五四"时期儒学批判话语的历史情境下,"儒学与现代性"关系问题逐步凸显出来,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正视和需要认真回答的历史性课题。一、"五四"运动下的儒学危机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日加剧以及中国自身政治统治的没落,传统儒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传统士大夫们所尊奉的孔门圣教在西学的逼近之下也呈现出持久的紧张与冲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人道主义与传统儒学的关系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康有为用人道主义思想否定了封建道德纲常对人的束缚 ,但并不否定儒学 ,而是认为用人道主义阐释的儒学是真正孔子儒学。过去一般认为康有为这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 ,其实不完全如此 ,康有为实际上是用人道主义改造传统儒学 ,试图使儒学在近代蜕变为人道主义化的新形态儒学。同时 ,康有为也用传统儒学改造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 ,否定了西方人道主义中的个人主义观念。康有为的这些思想代表着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特点 ,显示了人道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学在近代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伦理观、世界观因社会体制、社会环境、传统文化而有所不同。中西方人的这些观念因受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差异甚大。中国文化素以谦虚礼让、中庸平和、修身养性等作为为人处事的指南,而西方人则推崇个人奋斗、人格独立、个性张扬等。在这些显性的东西之后,无一不渗透着中国主流文化儒学的“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涵,无一不透射着西方基督教文化“人神共世”的宗教蕴涵。因此,解读中西方文化本源的精神特质成为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儒学是有利于世界和谐的文化思想,但是外国人却并不能够理解儒学的精神,究其根源,乃在于中国人并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儒学解释清楚,亦即缺乏让儒学跨文化的能力。西方语言、概念、话语原本承载和叙述的是个"一多二元"故事,与之比照,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则是以"一多不分"为体。儒学的精神是"和",是"一多不分"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中西比较哲学阐释给予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儒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可读性不是靠翻译成西方语言完成的,而是靠对中西哲学基本范畴和结构的比照阐释实现的。因此,要让儒学插上自己的翅膀,跨文化地飞起来,就必须重视利用中西比较哲学的阐释话语,即在西方自由主义"一多二元"和中华文化"一多不分"的"不和"与"和"的比较阐释中,实现儒学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从中国文化哲学、传统学、新人学而进入和合学的探讨,认为和合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首要价值,是超越宋明新儒学和现代新儒学的尝试。作者指出,宋明新儒学的缺陷是把此在所以然与彼在所以然混淆起来。现代新儒学接着宋明新儒学讲,而有新理学、新心学、新气学之分。现代新儒学的基本内涵是;以民族生存的关切情怀,以融摄西方文化之新,而归宗为儒学的精神价值,并以重建儒家形上学为理论核心,以重立儒家理想价值为职志,以开出现代新“外王” 为标的,体现出对于文化危机的反思,意义世界的追求,终极关怀的寻觅。但在当前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都有成为旧学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代表。但是, 到近代, 儒学和孔子却接连遭到冲击, 以至儒学最终走向衰微。这决非偶然, 而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本文拟对儒学在近代逐步衰微的过程及其必然性作一概述。一在中国近代, 最先公开冲击孔子和儒学的是太平天国。早在金田起义前, 洪秀全便编造了一则亵渎、攻击孔子的神话故事。而太平军在从金田北上的途中, 一路上捣毁孔庙, 焚烧儒家经典和其他古代典籍, 在南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反孔反儒、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狂飙。无独有偶, 在太平天国反孔的同时, 它的敌…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逼近与我们的文化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其特殊的时空背景,使它面临着错综复杂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这里,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又有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和实现四个现代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而西方文化,又存在着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文化和与后工业文明相关联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至关重要。为了推进这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本刊从本期起,开辟“传统与现代”专栏,拟就以下问题开展讨论:传统与现代性的涵义及关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人文精神,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现代意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以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为主要内涵的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与抗击理性的后现代文化的关系,等等。下面发表的付文忠和周月琴的文章,前者探讨了后现代主义的本质、思维背景、社会原因,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区别和联系等等;后者则结合韩国儒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向,发表了对儒学现代意义的看法。我们欢迎大家参加讨论,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7.
正儒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中最有体系、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儒学自诞生以来,特别是经汉武帝的表彰后,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和主干,成为中国人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维系祖国统一、文明繁盛的精神力量。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儒学或西出流沙,或远渡重洋,影响了古代东方乃至西方世界的社会变革和学术创新。儒学作为具有系统理论、丰富内涵的经典之学、治平之学,是指导历史中国发展演进的正统思想和实践伦理,也是具有世界价值和当代意义的古典学说和东方智慧。我们无论是要研究既  相似文献   

18.
儒学传统一直被视为理想主义的典范,似乎儒学之道就是悬置了一个道德理想主义王国,引领着世俗生活中的人去追求和超越。儒学传统是否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主义?本文通过分析儒学"万物一体"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取向,认为儒学传统始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着某种张力和富于弹性的平衡,其价值取向介乎于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并由此进一步阐述儒学"万物一体"思想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郭齐勇著《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一书于2017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指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是从中国文化自身的大传统中生长出来的,是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的挑战应运而生的,是20世纪中国有根源性的思想文化的流派,是在现代中国反思与批判片面的现代性的思想流派,也是在现代中国积极吸纳西学、与西学对话,又重建传统并与传统对话的思想流派。该书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全面、系统地对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内在理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面对西方精神文化的挑战和某些传教士直至黑格尔(Heqel)以来西方学界视儒学为一般世俗伦理的误导,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无不重视儒学内部所蕴涵的宗教精神的开掘。从一定意义上说,20世纪儒学的一个重要的面相是通过讨论儒学的宗教性问题,一方面与西方精神资源相沟通并对话;另一方面由此而深化对于先秦、宋明儒学等五经传统、四书传统的认识。扬弃清世汉学,经受五四洗汰之后,始有当代新儒家重新省视东亚精神文明及其价值内核。儒学是一种特殊的人生智慧,是生命的学问。儒学是否是宗教或是否具有宗教性的问题,不仅涉及到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