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帅帅 《天风》2022,(2):41-42
《山东大学报》于2018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人类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之间》的文章,介绍了香港浸会大学的陈家富教授对于传统宗教环境伦理学的观点.陈教授认为,无论是基督教传统还是儒家传统的环境伦理都是"既包含人类中心又包含生态中心的元素,处于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之间".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学是伴随着全球性生态问题而产生于西方学术界的一门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交叉性应用伦理学科。对于应该如何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 ,西方“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论”的生态伦理学围绕着“走出人类中心论还是走入人类中心论”、“自然是否存在着内在的价值和权利”等价值问题而展开争论 ,这些价值争论有利于人类反思和正确认识人类实践的后果。但是总体看 ,它们都是一种脱离制度维度 ,抽象谈论人类生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西方中心论”的生态伦理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的突出特点是将生态伦理价…  相似文献   

3.
乔清举 《孔子研究》2023,(1):45-52+158
儒家哲学本质上是生态哲学,“生态儒学”概念可以成立。儒家把自然分为动物、植物、土地、山川四种对象,从宗教、道德、政治法律三个维度对这些对象提出生态性质的认识和对待措施。生态儒学有一个由气、通、和、生、时、道、仁等概念构成的范畴体系,有一个由生态本体论、生态功夫论、生态境界论构成的生态观,有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发展史。儒家哲学主张的心灵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国际和谐,都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生态儒学不仅可以推进对于儒家哲学以至于中国哲学的理解,也有助于推进对于哲学本身的突破,促使我们重新认识“主体”“客体”概念,重建主客关系理论,由此对世界哲学进行第二次启蒙。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其本质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它不是以利益为中心的,而是以道义为中心的,这构成了其与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重要区别.从孔子开始,经过孟子,到宋明理学家,这种以道义为中心的人类中心论形成了儒家的一个重要传统,是儒家对待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的主流方式,它视万物为与人类同源、同构、同体,要求人类将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扩展到对待自然万物,把仁爱万物作为道德的最终完成和最高境界."人者天地之心"是儒家人类中心论的核心命题,依据这种观念,人类在为自己确立了"天地之心"的价值定位的同时,不是拥有了主宰万物的权力,而是主动承担起了自然万物的"主持者"、守护者的责任和义务.这种道义类型的人类中心观念,在中国漫长的农业文明史上发挥了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它可以为我们突破和超越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一种不可多得的传统思想资源,对于当今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尚水利中国传统哲学.指先秦至19世纪中期1840年以前的哲学。如果说.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且儒家思想决定儒家价值观的话,那么,我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的本质特征是"道德价值中心论"或"道德中心...  相似文献   

6.
人类中心论与生态危机的实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认真分析人们关于生态危机的讨论,不难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大部分论者反对人类中心论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要论据却是人类的生存和根本利益,这显然是一种更为深刻的人类中心论。在这里,人类中心论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评判一切事物的先验的观念性前提。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必须对人类中心论作更为深入的思考:相对于人类需求和自然价值的多种层面,人类中心论是一种肤浅单纯的功利主义观念,抑或是一个由多种层面构成的深层文化价值体系;人类中心论之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和本质是什么。一、人类中心论的三个层面人类中心论作为人类文化的深…  相似文献   

7.
多元化的环境伦理剖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环境伦理是一个多元化的话语体系。在现代社会 ,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的话语倾向 :开明的或弱式人类中心主义 (enlightened or weak anthropocentrism)、动物解放 /权利论(animal liberation/rights theory)、生物中心论 (biocentrism)、生态中心论 (ecocentrism,它包括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和自然价值论 )。多元意味着分歧与差异。这种分歧与差异主要在三个层面上表现出来。一、理论的分歧上述四种话语体系的划分主要是以环境伦理学家们所确认的道德义务的范围为根据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认为 ,人只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 ,人对…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述评杨克俭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上建构生态伦理学,既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70多年以来(从20世纪20年代法国哲学家施韦兹提出生态伦理观至今)东西方伦理学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在旷日持久的争论中,逐渐形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第一种观点强调应把“人类中心论”作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是自然界万物进化的最终目的;只有人类才是衡量生命和非生命实体能否存在的唯一的价值尺度。生态伦理学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类生存的既得利益。据此,他们提出了发展经济第一,保护生态环境第二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模式和道德评价标准。第二种观点极力主张把“生态中心论”作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础。这一观点认为自然界是至高无上的上帝,人只不过是它的忠顺奴仆,人类只有听从自然的摆布,尊重自然的权利和价值,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生态伦理学只有奠定在此基础上,生态道德才具有现实的绝对意义,才能让人类真正避免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困扰,并由此提出了保护生态第一,发展经济第二的“回归自然”或“抑制增长”的生产方式和伦理原则。第三种观点是“生态和谐论”。它认为,片面强调以人类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德治与法治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是对治国方略的理论思考。传统治国方略的主流是儒家的德治,德治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德之人在位;二是在位者推行道德教化;三是实行利民惠民之政;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提示<易经>"三才之道"的意蕴为契入点,通过易儒互动、会通过程的考察,探讨儒家人文哲学的宇宙论根据及其有原创意义的思维模式,又采用中西哲学差异比较的方法,概括出"有机人本"、"宗法群体"、"主观能动"、"道德理性"四项观念,剖析和诠释儒家人文哲学的内容特质和精神价值,进而为合理评价儒家哲学人文资源的现代意义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是中国儒家的思想传统,也是退溪学论人际关系的思想特点。从先秦的孔子、孟子,荀子到宋代张载、二程、朱熹等人,对这方面的思想观点,都有所阐述和发挥。李退溪服膺儒学,对此亦深有感受,并在言行方面多有表现,成为道德伦理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本文主要想阐明儒家这套政治伦理哲学的历史价值,及其在当代社会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强 《哲学动态》2002,(9):34-36
现代新儒学主要是从直觉与理智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与现代科学民主的关系.他们认为道德是直觉的,科学是理智的,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高于西方的科学民主,因此提出了直觉为体、理智为用的本体论,由此进一步展开了内圣开出科学民主新外王的社会哲学.也就是说,现代新儒家哲学的理论基础是以直觉和理智为逻辑起点,宣扬儒家的心性论,然后由道德、科学、民主三个基本范畴展开了他们的社会哲学思想.从第一代新儒家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到第二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基本上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的.第三代新儒家进一步提出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试图对传统与现代化、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新经济时代)的社会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康德伦理学的精髓可以表述为,由于在直觉中获得了道德本体,所以特别有助于产生最清晰的道德概念;由于借助最纯粹的先验分析把它叙述出来,所以它才成为禽兽与异化的生命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越的“铁门槛”。与中国的儒家伦理学相比,康德伦理学由于是用文明时代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复活了人类在轴心时代最高形态的精神生命,因此,它无疑是人类精神哲学中最高的本体论,对于中国儒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批判性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孟建构道德形上学的差异及引申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被称为形(而)上学。先秦儒家并不关心这种意义的形上学,但这并不代表先秦儒家没有自己的形上学。先秦儒家形上学的一个很重要内容,是为道德寻求终极根据,可以叫做道德形上学。建构道德形上学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孔子尚未具有这方面的思想自觉,孟子则明显具有了这种自觉,这种变化说明孔孟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理清这种差异,对于明确儒家哲学的特质,发现牟宗三相关思想的不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中的领军人物,对牟宗三的研究是当前我国乃至海外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程志华教授的《牟宗三哲学研究:道德的形上学之可能》一书(人民出版社,2009)将牟宗三哲学研究置于当前国内外关于牟氏研究现状的大环境、大视野之中,着眼于牟氏道德的形上学,紧扣牟氏  相似文献   

16.
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罗国杰人们说:“中国传统哲学是伦理型的”。这应当被看成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优点,而不是一种缺点。最根本的原因是,这正说明中国哲学是一种特别强调道德价值取向的哲学。在不少哲学家那里,都认为这种强调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够通过人的道德完善而使社会和谐地向前发展。中国哲学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哲学家那里,有着纷坛夏杂的表现形式,这种“价值追求”,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同世界各国哲学相比,这确实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是指以儒家伦理传统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思想精华。儒家伦理思想在历史发展中曾经历过多次的重大变化,它总是和不同时代各种思想家对它的改造、扭曲,同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分不开,因而必然是精华与糟粕同时并存。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扬优良道德传统,必须以追求真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认为中国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五个方面。一、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诗经》中提“夙夜在公”,《书经·周官》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直到宋明理学家们所提倡的“义利之辨”和“理欲之辨”,都不断  相似文献   

17.
儒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动物生态伦理思想。儒家动物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人轻畜的特点,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智慧是其形上根据,人类价值高于自然物的价值是其内在价值尺度,人类爱护生命的恻隐之心是其感情心理基础。在当今时代,儒家动物生态伦理思想日益显示出对于人类生态实践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评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学文化理论的核心,是它的文化价值观,即关于文化的组成及其价值结构的见解。这种见解,反映了现代新儒家的文化理想,体现了他们在文化问题上的基本立场,规定了他们文化哲学的理论框架。现代新儒家对于中西文化的评价和他们在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上的根本方针,都可以从其文化价值观中找到根据。一、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精神文化现代新儒家一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他们承认这三个层面对于人类生活各有其意义。例如钱穆在其《文化学大义》中就提出,文化包括“三个阶层”。第一个阶层“是属于物质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儒家哲学,极其重视道德价值的自觉。儒家道德价值自觉论的主要内涵是:其一,道德是天命所赋予,"畏天命"是道德价值自觉的前提;其二,道德是人性所固有,"知人性"是道德价值自觉的根据;其三,道德是"人为贵"的标志,"知自贵"是道德价值自觉的主体;其四,道德是一切价值的核心,"义而后取"是道德价值自觉的关键。儒家以天佑德、以性生德、以人立德、以取守德的道德价值自觉论具有天道与人道合一、实然与应然贯通、本体与主体互化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20.
儒家哲学的方法论建构至今仍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代以来,人们忽略了修身是儒家哲学的基本方法,而代之以西方的逻辑分析方法,导致儒家哲学方法的西式理解。其实,儒家建立在修身基础上的"知己"、"絜矩之道"等既是修养方法,也是"做"哲学和建构生活的方法。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要从主观上升到客观,最后又回到主体的道德精神中去。研究传统儒家哲学不能遗忘这些方法,但也要认识其限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