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孔子弟子宰予,字子我。《左传》所记春秋时齐国大夫阚止,字亦子我。古人多认为阚止即宰予,但也有不同意见。此问题涉及对宰予生平事迹的研究,特别是涉及对宰予所终的判定。其实宰予、阚止为二人只是司马贞的推测,司马迁之前的文献均记二者为一人。齐悼公把留在鲁国的儿子托付给阚止,陈成子杀阚止与简公后孔子请求鲁哀公讨伐,从这些历史事件看,二者也应为一人;文献记载的二人性格也颇似一人。可以肯定地说,阚止即宰予,阚止被陈成子所害,就是宰予之所终。  相似文献   

2.
从前有位私塾先生,学问浅薄,但乡里仍有不少孩子前来向他求学。那时候人们白天一般都不睡觉,那位私塾先生却特别爱在白天睡觉。有一天,他刚想睡午觉,有个学生拿着《论语》来问他“宰予昼寝”是什么意思。先生伸伸懒腰,解释说:“‘宰’就是杀;‘予’就是我;‘昼’就是午昼、白天;‘寝,就是睡觉。‘宰予昼寝’的意思就是:即使杀了我,也要在白天睡一觉。”说完就钻进被窝里去了。这个私塾先生在解释“宰予昼寝”时之所以闹笑话,就是因为没注意到一词多义的现象。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语词表达了几个概念。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无穷的,而词汇是有限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概念和语词不完全对应的情况。上述故事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论语·公冶长》中的“宰予昼寝”一语,历来的注家们多释为“宰予白天睡觉”,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解释。笔者对二千多年来有关“宰予昼寝”的注释粗粗作了一番梳理,到目前为止,共搜集到八种不同的意见: (一)昼寝说,白天睡觉。历来的注家们多持此说,如三国魏何晏等《论语集解》、南宋朱熹《论语集注》等,一直到王力的《古代汉语》教材,这里就不一一赘举了。  相似文献   

4.
“宰予昼寝”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NB648也;于予与何诛?’”中“昼寝”一语,古来注家多解为“白天睡觉”,但这样就发生一个问题,即如此小事,孔子的批评不就太过严厉了吗?所以,汉代王充《论衡·问孔篇》反孔,举此事指孔子“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此外,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繁体的“昼”与“画”形近而讹,“昼”当作“画”。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唐代韩愈、李翱的《论语笔解》。唐代李匡义作《资暇录》也说:“寝,梁武帝读为‘寝室’之‘寝’,‘昼’作胡挂反,且云当是‘画’字,言其画寝…  相似文献   

5.
正人生有太多的"是"与"不"。或者说,人生是"是"与"不"组成的。有人喜欢"是",即是说,要多做正面的事,多肯定,少说"不",少否定。连尼采也在划分的人生几阶段中说,说"是"的"婴儿"也高于说"不"的"狮子"。在他看来,说"是"比说"不"的人境界要高。说"是"果真比说"不"好吗?  相似文献   

6.
魏代富 《孔子研究》2023,(6):107-117+159-160
在《论语》阐释中,应该充分根据其他典籍的记载,将文句还原到具体的背景中去,而非单从文句作主观的引申与深化。通过对背景的分析可知,《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色”不是指“女色”——卫灵公夫人南子,而是指“男色”——卫灵公幸臣宦官雍渠。《史记》载孔子凭借蘧伯玉而见卫灵公,是孔子圣化后的结果,在孟子生活的时代,至少还流传着孔子凭借颜雠由、弥子瑕、雍渠见卫灵公三种说法。《宪问》记载陈恒弑君、孔子请求讨伐陈恒是后人虚构的,实际上孔子在陈恒弑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暗中支持并促进了此事的完成。与陈恒作为政敌的阚止即孔子弟子宰予,因为阻碍陈恒弑君,违逆了孔子的意思,在《论语》中成为被否定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耶稣委托使徒约翰"写信给老底嘉教会的使者",信中深刻地剖析了这个教会存在的危机.其中一段这样说:"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我劝你向我买火炼的金子,叫你富足;又买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耻不露出来;又买眼药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见."(启3:17-18)老底嘉教会认为,他们非常"富足";但耶稣认为,他们无比"贫穷".何以如此?因为教会所说的"富足",是指物质;耶稣所说的"贫穷",是指灵性.物质方面,他们是"富足"的,已经到了"一样都不缺"的程度;灵性方面,他们是"贫穷"的,甚至到了"困苦"、"可怜"的地步.  相似文献   

8.
既往不"究",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有一切会按着它自身的规律一路前行。我们说既往不"究",是指许多已经过去了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为之后悔,因为每一件事情都有它发生的理由。譬如初恋的情人终不成眷属,如果完全是男女  相似文献   

9.
正众所周知,"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尔德·古尔邦"的意译与音译的结合。"尔德"译为"节日","古尔邦"则译为"接近、供献、牺牲、献牲"。穆斯林要以宰牲的方式来"接近、献牲"真主,并通过出散宰牲之肉来体恤骨肉近亲、关心朋友邻里。"古尔邦节"又称"尔德·阿祖哈","阿祖哈"译为"进入上午或巳时",即在会礼结束后的"上午或巳时"开始宰牲。  相似文献   

10.
黄星 《现代哲学》2016,(3):111-114
"予一人"作为殷周传世文献中常见的君主自称,有着丰富的义理内涵。从现存《尚书》看,"予一人"体现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制君主与普通民众的天然对立,而是在"天命-君主-臣民"这一政权体系中,借由对君主这一核心的强调,申明彼时君主稳固这一政权体系的现实职责,以及君王保持天命、臣民与自身的有效沟通,乃至稳固各方力量配比平衡的戒慎之意。  相似文献   

11.
廖名春 《孔子研究》2019,(3):152-158
《论语·宪问》篇使者所谓"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既非谦辞,说蘧伯玉"想減少过错却还没能做到";也非其对蘧伯玉的非议,言其过多而无能。而是说蘧伯玉"喜欢舍弃他的过错",在喜欢改过,勇于改过上,无人能及。"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亦非谦辞,孔子是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件事"我无能焉",即没有人比得上我。  相似文献   

12.
墨家学说中有"鬼察鬼罚说",宣扬上天不欲世人为恶而欲世人为善,上天派鬼神监察世人;世人好事做多了,天神就与之增寿;反之则予减寿.这一学说被道教吸收,增加"子孙承负说"和"地神拷问说",发展为"除算减年说",使此学说更具威慑力,更利于在民间推扬,因而更加深入民心.自汉代起,它与久已流行的原始崇拜仪式--祀灶仪式结合,发展为灶神信仰,产生出家家有灶神,灶神代天检察监督世人,并于年末上天报告此家人善恶诸事,然后加减计算,或增寿或减寿的信仰习俗.  相似文献   

13.
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郑康成自为书戒子益恩,其末曰:‘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此正孟子所谓‘父子之间不责善’也。盖不责善,非不示于善也,不责其必从耳。陶渊明《命子》诗曰:‘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用康城语也。"天下做父母的,看了这一段记载怕都不免要感慨的。父子之间,做老子的该说的当然要说,否则"养不教父之过"就真是大大的罪过。但做儿子的听不听得进去,却又是勉强不得的。"亦已焉哉",是通达,也是无奈,用大白话说,就是"也就算了"。不算又能怎么样,说多了,轻则嫌烦,重则生仇。  相似文献   

14.
《论语》"宰我问三年之丧"章中安字出现五次,可分为两组:"女安"之安、"居处不安"之安。解释史上有两说:一、两组安字都指"心安";二、女安之安指"心安",居处不安之安指"身安"。但它们都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考虑的是第三种解释:两组安字都指"身安",且这是涵盖心安的整个人之安、身心一体之安。而"不安"有两层含义:不会"安"(未安)、会"不安"(不忍安、耻于安)。从身心一体之"身安"角度,可使对此章所说的"仁—礼"关系有一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正成人者,全人也。或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世上有"成人"吗?孔子说,当他的弟子子路"问成人",即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时,孔子明确提出了两种方案。其一,是理想化的"成人"。这种成人,集各类优异卓越人物的优势、优点于一身,如,既有"臧武仲之知",又有"公绰之不欲",还有"卞庄子之勇",同时,还不能缺少"冉求之艺"。仅此还不够,还要"文之以礼乐"。如此,"亦可以为成人矣。"(《论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09,(3)
发愿与发誓佛教徒常常"发愿",一般人则常常"发誓",那么发愿与发誓的意思到底相不相同?"誓"和"愿"都是一种希望、一种承诺,譬如说青年男女互订终身,男孩说非她不娶,女孩说非君不嫁,这是山盟海誓,可以说发誓,也可以说许愿。有时,誓、愿两字也会连在一起用,称为"誓愿",像是在中国隋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们办公室里,老王是出了名的"蔫人"。老王做事总是唯唯诺诺,小心谨慎,为此大伙总爱拿老王来开心逗闷,开那种没大没小的玩笑,反正老王是不恼不怒,大家也就习以为常。同事小刘和老王联系,就总爱拖长声音说:"喂!你是老王吧!"从而引得大家呵呵大笑。老王平时做的事都是些费力不讨好的琐事,擦桌子、扫地、端茶、倒水,自然大家也就认为老王也就是这样的闲职;或着就是那种大家相互推脱有难度的"大事",譬如领导重要讲话和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认为,真正的宽恕应该是宽恕那些"不可宽恕的事情"和"不请求宽恕的人"。如果一种罪行可以轻易被"补救"与"原谅",这是人们永远都可能做到的;严格意义上的宽恕不能出于"同情",不能出于"交换",也不能出于特定"目的",因而属于"不可能"的绝境性体验。但宽恕的"不可能"中蕴含着"可能",他者的"相异性"是其得以可能的本体论依据;人类正是经由宽恕,方能实现对自我有限性的超越,并获得自身的最终解脱。在此意义上,"解构"并非"摧毁"了宽恕,而恰恰是对宽恕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利来 《天风》2009,(2):42-43
从总体上说,今日教会有了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从中也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教会中有不少"看客"、 "消费者"、 "评论者",而不是仆人、事奉者、生产者和贡献者.这就使得教中有些人在"闲站"无所事事,而让另一些人忙得无暇休息,没日没夜没节假,也还是有做不完的事.又或者是有很多工人,但不作"工"且专做"攻",专挑作工的肢体的刺,肢体之间不肯合作配搭.有篇题为"就‘事'论事"的文章很详细地说到这种  相似文献   

20.
我国浩如烟海的对联当中,有不少妙趣横生的"同旁联",令人拍案叫绝。相传,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宰相叶向高途经福建,看望新科状元翁正春,并在此留宿。翁正春出联以戏: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随即应对:客官寓宦宫,富室宽容。此联上下都是宝盖头的字,构思巧妙,情趣俱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