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七期摘转了朱光潜先生《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一文之后,陆续收到一些对这个问题持不同意见的来稿。究竟什么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内容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政治、法律及其他设施与意识形态是什么关系?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又是怎样的?等等。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很有必要通过学术上的自由讨论逐步加以解决。下面摘要发表庄国雄和张生桢同志的来稿,以期开展这些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基础这个概念的内容是什么呢?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写道:“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就组成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所借以树立起来而且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其相适应的那个现实基础。”恩格斯在他的《反杜林论》一书中也对基础下了类似的定义:“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成为真正的基础,而各该历史时代的法权制度的、政治制度的,同样,宗教的、哲学的和其它观念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当由这个基础来说明。”最近几年,在我们文献中就基础的概念中包含些什么内容的问题发表了一些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哲学家中,对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苏联哲学家中也一样,他们正在进一步展开争论)。在这里的问题有如下一些:基础是什么?是否仅指生产关系?是否包括生产力?基础、生产方式、社会存在这三个概念有何区别及联系?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的基础中的生产关系总和应怎样了解?是指该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诸要素、诸方面的总和呢,还是指该社会形态中现实地存在着的诸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什么是上层建筑?是仅  相似文献   

4.
我国理论界曾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对上层建筑理论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作者也参加了那次有益的讨论。现在,就上层建筑理论提出两点新看法,和理论界的同志们商榷。一、什么是上层建筑斯大林于一九五○年给上层建筑下了一个定义,他指出:“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列宁主义承认社会底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但它不仅不否认,而且相反地强调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与一切歪曲及使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人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经常指出:上层建筑一经产生后并不是自己基础的消极的反映,而要积极影响社会底经济制度,以巩固产生它的基础。苏维埃社会上层建筑积极性底性质及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的作用,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研究这一问题在目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这是无待证明的。  相似文献   

6.
在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文件中,在党的新纲领中,探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和上屋建筑理论的重大问题。其中包括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在消灭资本主义的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的经验的全世界历史意义问题,关于资本主义基础和资本主义上屋建筑的危机的新阶段问题。在第二十二次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和文件中,非常注意全面展开共产主交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展的前景和发展的规律性。这也就是本文的主题。个人迷信的恶果的彻底消除,是迸一步创造性地发展基础和上怪建筑理论的最重要的条件。众所周知,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这一著作中对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问题提出了许多错误原理,这些原理在第二十次党代表大会以后在我国报刊上公正地受到了批判。《共产党人》杂志编辑部的文章已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自本刊开展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能否对生产力、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讨论以来,我们收到了不少参加讨论的来稿,由于篇幅有限,除一部分已刊登外,现对其他来稿作简要综述,以供参考。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究竟是什么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来稿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意见。 (一) 一些来稿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按照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上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問题,是现实生活中具有重大理論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問題。在这个問題上,哲学界还存在着許多帶有根本性的分歧意見。現在就个人对本問题的看法提出來和大家商榷,特别是和严北溟先生商榷。一、在我国过渡时期有沒有独立的基础与上层建筑在研究我国过渡时期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問題时,必須首先解决在我国过渡时期有没有独立的基础与上层建筑,这是我們研究本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划,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关系具有这样一些新特性;一、工人阶级政权建立的时候不存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政权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建立过程的开始;二、社会主义基础和上层建筑赖以形成的社会变革的自觉性;三、上层建筑在与它相应的基础的形成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达到更高的阶段。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的。调整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经济基础,直接反映着在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方面出现的变化,并反过来决定上层建筑作出相应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剥削阶级的消失,社会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思想上的团结一致,社会关系不会过时而变成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工人阶级在作为阶级消灭之前始终是历史进步的最坚定的旗手,这一切都使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能不断发展。完善和更新。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不再采取政治革命的形式,不再具有政治-社会革命的性质,而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由非对抗性矛盾的存在所决定的社会团结一致性和社会生活各方而协调发展的新特性,也表现在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五三年,中共中央公布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理论界不少同志开始探讨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一九五六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报刊上对此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和活跃了。这场讨论可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侧重在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什么的问题上;后一阶段则侧重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本身上。当时讨论的重心则是“综合经济基础论”和“单一经济基础论”问题。所谓“综合经济基础论”,就是主张迄今为止的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几种生产关系并存,其中以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为主,构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基础。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应该是以社会主义经济成份为领导,包括其它四种经济成份的综合。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早在五十年代初期,苏联理论界就对这个问题开展过讨论,并于一九五二年被介绍到中国来。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理论界在讨论、研究科学是生产力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有的同志在论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中,认为“教育的主要属性不是一定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教育是现代化的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起了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的争论。争论中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意见,争论主要围绕着教育是由什么决定的?教育与生产力有没有直接联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等等问题。现将几种不同意见的主要论点和论据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谭培文 《学海》2004,1(1):5-10
所谓马克思的利益观,即关于利益决定思想、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性观念.马克思利益观是否能中国化?它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主要对中国哪些领域、在多大程度上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及中国化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中国化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如何?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利益观中国化课题所需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形态这一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这一范畴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是什么呢?这是需要认真搞清楚的问题。人们常常是这样说,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又只是指生产关系,而不包括生产力。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这就是说社会形态包括了人们之间的全部社会关系,既包括物质关系,又包括思想关系。这实际上等于说社会形态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这当然是一种见解。但是这种见解是不是经典作家们的见解,这种见解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这是值得研究的。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社会形态是否包括上层建筑,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是否也根据政治制度和思想。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针对有人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而讲的,并没有把这两对矛盾概括为一个什么概念。后来我们在许多文章中,把这两对矛盾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这个概括是否恰当呢?它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1、我们知道,这两对矛盾包括了社会上绝大多数矛盾(阶级矛盾是体现在生产关  相似文献   

15.
在斯大林的语言学著作发表之后,对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一般原理的看法,在哲学界产生了显著的分歧。本刊今年第一期发表的王子野同志写的“必须正确解释‘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一文,针对学术界的分歧看法详尽地论证了他自己对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般原理的基本观点。王子野同志的文章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深入探讨,大家对“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这一问题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历史唯物主义的“物”也就是社会存在。但这样提出问题,显然是试图从概念的本质规定性上,从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原题为《什么是人类社会?》,作者认为社会这个概念指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包括上层建筑。其理由是:(一)这是十八世纪以来的传统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完全同意的;(二)人类社会一开始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上层建筑;(三)列宁在给社会下定义时,也从来是指生产关系。现将第二部分的内容节选刊登如下,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8.
“哲学研究”杂志一九五七年第一期刊载了王子野同志所作“必须正确解释‘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一文。对于这篇文章的某些重要论点我是基本上同意的,特别是关于“上层建筑”的概念我认为是应该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加以理解的。过去把某一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局限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观点、理论和制度,而不包括被统治阶级的观点和理论,只简单地把它称之为“上层建筑的现象”是不科学的。这样必然会使人发生疑问:为什么同样产生于经济基础,而要区分为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讲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的时候,常常举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做例子,说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对此我没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根据内容和形式互相关系这条道理,现行历史唯物论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范畴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规定是值得商榷的,现发表下述一点意见。生产力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在探讨自然科学究竟属于什么的问题中,讨论了自然科学是否属于社会意识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大致上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属于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它们反映的是经济基础(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的不同方面。自然科学反映着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反映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