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的关系为基本问题 ,对西方现代哲学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人观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文章意图指出 ,哲学对“个体之我”的探讨不能忽视“哲学之我”的构建。个体不是先在的事实 ,保持反思性的哲学生活 ,始终不解地寻求“个体化理解” ,才是通向“个体之我”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破旧必须立新。英敛之极力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同时也热心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他在创刊号《大公报序》中开宗明义就说:“报之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这就是说,针对当时那种国破民奴、封建专制主义乌云笼罩全国的严重局面,他们办这个报,同戊戌维新时期一样,仍然要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学术思想,对“我同胞”进行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内部新党和旧党的矛盾很尖锐,在文化思想方面,今与古、“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之争也很激烈。对于这些问题,英敛之在该报创刊后第十天,就用三天时间,连载一篇长文,《主客平议》,申述了他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正>从教二十多年,记得以前,对于那些不爱学习、调皮捣乱、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他们只要一犯错误,我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他们一番,犯错的学生当时在我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表面上对我“畏之如虎”,就像温顺的小绵羊,但过后依然我行我素,我的批评指责对他们却一点儿用都没有,根本没有什么教育效果。对待这群学生,我总是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汤拥华 《学海》2003,3(3):33-39
本文以“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的关系为基本问题,对西方现代哲学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人观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文章意图指出,哲学对“个体之我”的探讨不能忽视“哲学之我”的构建.个体不是先在的事实,保持反思性的哲学生活,始终不解地寻求“个体化理解”,才是通向“个体之我”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5.
姚治华《补特伽罗与阿特曼的译名问题》一文,认为“我”是在不同层次上被使用的:在轮回层次上,指执着的“人我”;在解脱的层次上,指主宰的、自在的“本我”。“无我说”是为破除外道的“我者”而立;“常乐我净”之“我”或“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我”,则是“无化”、“非化”的“本我”、“妙我”。文章以小见大,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不仅对探讨佛教“无我说”,而且对理解整个佛教思想体系的意蕴也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6.
“你们往普天下去,给天下万民传播福音。”(谷十六、15) “你们去教训万民,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叫他们遵守,我日日和你们相偕,直至世界穷尽。”(玛廿八、19-20)  相似文献   

7.
张祯 《天风》2006,(21):28-29
我读了2006年3月份《天风》中《揭露“门徒会”的错谬和危害》一文之后,使我感触很深。去年在我病魔缠身的时候,我接受了“门徒会”成员所传的“福音”,但我从他们的谈道和讲论中,我发现他们所信所传的许多都是错谬的东西,由于圣灵的感动,圣经真理对我信仰生命的激励,我走进了教会,教会牧师和长老的教诲更让我明白了许多真正的道理,擦亮了属灵的眼睛。我与“门徒会”成员接触中,感觉到他们所传的歪理邪说,对人的思想危害性很大,对基督教在社会上的声誉负面影响很大,我在这里特向主内弟兄姊妹提示他们的错谬,也给予了那些被“门徒会”蒙骗的人们能够醒悟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安孝辉 《天风》1994,(9):2-4
复活的主查彼得爱主之心时,对彼得提出任务:“你牧养我的羊。”使徒彼得在晚年也劝勉与他同作长老的人:“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  相似文献   

9.
《中国天主教》2009,(2):1-1
他们正在这样谈论时,耶稣站在他们中间,对他们说:“祝你们平安!”他们却惊慌害怕,以为见到了鬼灵。他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惊慌?心中为什么起疑虑?看我的手和我的脚,实在是我啊!你们摸摸我!当知鬼灵没有肉体没有骨头。像我,你们看到我是有的。”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脚给他们看。(路24:36—40)  相似文献   

10.
一在我的著作《自然科学之解释学的现象学观念》中,我解释了为什么和在什么意义上我认为自然科学生来就属于解释学事业,以及为什么和在什么意义上科学家在其作为科学家的工作中对“那是什么”给我们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我还阐明了,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这些解释(就其的确对“那是什么”作出的断定而言)是真的;不过,对这一点的理解总要假定或预先断定:这些科学家一定有能力去做他们的工作。正是由于这个理由,对于“那是什么”的问题科学断言无法把完整、详尽和确定的事实全部揭示出来。在对这种基本观点的详细阐述中,我曾努力解…  相似文献   

11.
有一次看文艺演出,有外宾出席。幕间休息时,我看见有一对我国的青年男女,死皮赖脸地向外国人讨“纪念品”,后来人家给了他们一面小镜子才算完事。当时在场目睹这一情景的观众都很气愤。我在心里暗想:这些青年人真不争气!我还听见一位老年人不胜感慨地说:“现在的青年人啊,没有一个是好的!”我心情平静下来之后,又想起那位老年人的话。他的心情我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但是他的判断却是不恰当的。对事物作结论要用到直言判断,直言判断是否恰当要注意它的质和量。直言判断的质有“肯定”与“否定”之分,直言判断的量有“全称”和“特称”之分。这位老人说“没有一个(青年)是好的”用的是表示质和量的特殊形式,意思是“所有的青  相似文献   

12.
我在高等研究实践学院任政教分离史和政教分离社会学教授期间,曾受邀去访问几位日本同行,实际上他们是这样对我说的:“对于政教分离这一概念,我们知之不多,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主要与讲英语的大学的研究人员来往,对于他们而言这一概念颇是生疏。烦请前来一叙,就其所指向我们做一番讲解。”自然,我非常积极地回应了这一邀请,并且没有多久我就认识到,谈论“日本的政教分离”确实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当西班牙人抵达墨西哥时,他们在一个混杂着美丽与恐怖的陌生世界前惊奇得目瞪口呆。埃尔南·科尔特斯因苦于找不到词来形容“这片土地的辽阔、事物美妙绝伦”,只好尽他所能予以描述:“尽管对事物的描写很蹩脚,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使人惊奇得不能置信,因为我们在这里亲眼所见到的一切都不能以我们的理解来领会”。贝尔纳·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走遍了全国,他象《阿马迪斯》一书中的人们那样欣赏这个“迷人”的世界:“我们中的一些人寻思,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是不是梦。”一切都是陌生的,“从未见过”。他们两人都赞扬大城市,如形容特拉斯卡拉“如此之大,如此奇妙,以致于即使我遗漏了许多我能描述的一切,但我相信,我所描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在进行人生道路的抉择、交往与友谊的寻求和生活意义的探索的时候,他们有他们的欣喜和执著,同时,他们也有无法逃避的苦恼和迷惘。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口头或书面反馈给我们的信息对其内心进行“把脉”,“对症开方”,及时“会诊”,确保他们健康成长。一、情感:“对面有人看过来” A 那个男孩一直对我很好,我也很喜欢跟他交往。可我好害怕这是涉足“爱河”了……老师:除了“爱情”,还有“友情”,把握分寸。 B 我与那个女孩一碰面,只要她多看了我几眼,我心跳就加快,想说的话都说不出来了。老师:“君子坦荡荡”,交笔友的感觉真好。何不一试?  相似文献   

15.
我明白这个题目如其所示 ,确实有蓄意挑衅之嫌。即便如此 ,我还是相信它相当准确地表达了我们的某些先进社会———指我首先予以考虑的社会———的情形 :如今用于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信息量是如此庞大 ,以至于我们作为能够容纳和“主宰”信息的可能“主体” ,不得不转而求助于机器、人工记忆 ,等等。现代性也是一个天才观念和天才崇拜相继得到发展的时期 :首先是列奥纳多的“全才” ,然后是艺术天才 ,对他们而言并且为他们所创 ,“自然是艺术的法则”。天才的这两种形象看来相距甚远 :一种是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所梦想的能够达到博学的…  相似文献   

16.
柔和     
玉洁 《天风》2001,(9):44
中国古代有一哲学家,在他弥留之际,叫来自己的学生,给他们上最后一堂课:“你们看,我的牙齿呢?”学生回答:“没有了。”老师又问:“我的舌头呢?”学生回答:“还在。”于是学生顿悟出一个道理:柔韧的东西,永远比坚硬的东西更适合于生存。 老子曾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段话的意思是:水是最柔弱的东西,但是没有什  相似文献   

17.
主耶稣升天前对宗徒们说:“你们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谷16:15)“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都交给了我,所以你们要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付洗,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28:17—20) 中国天主教承行主旨,藉着天主圣神的光照、指引,肩负并实践了在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弘扬福音事业的庄严使命,在她迄今之前走过的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真可谓几  相似文献   

18.
刘治国 《天风》2006,(24):38-40
在伯利恒之野地里有牧羊的人,夜间按着更次看守羊群。有主的使者站在他们旁边,主的荣光四面照着他们,牧羊的人就甚惧怕。那天使对他们诡“不要惧怕,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因为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2:8-11)  相似文献   

19.
范爱侍 《天风》1994,(12):33-33
《天风》今年第7期发表了李亚丁同工题为“主耶稣的12门徒”一文。内中提到12门徒中,以身殉道者达10人之多。一位同道写信给我说:“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很想不通,为何他们大都遭到这样不良的结局?我想是不荣耀主嘛!为什么主不救他们脱离凶恶、荣神益人呢?”有些传道人,也说有信徒向他们提此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吾丧我”之说源自《庄子·齐物论》,因其深刻的哲学意味,为历代治庄者所关注。“丧”是整体上的“减法”状态——从“我”之中剥离出去一部分,“吾”是高于“我”存在的某种理想的人格状态。“丧我”,即消解以“形体之我”为基础、以“精神之我”为核心、以“人物关系之我”为张力碰撞凝合而成的“我”,复归自然之“吾”。通过以“吾丧我”为线索的一系列“互文性图景”的建构,庄子不断深化消解一切“不齐”,表达“复归于道”的寓意。看似文字游戏的“吾丧我”,实则凝聚着庄子对个体生存境遇、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其为“我”摆脱束缚与局限,走向开放的生命提供的途径。在纷争加剧、矛盾凸显、人与他者关系更为紧张的今天,“吾丧我”之说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