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认识的本质特征就是帮助人们预见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活动从现象深入到本质,正是要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然后按照事物的规律,预见事物的运动过程,使人类拥有主动权,避免有害的过程,利用对人类有利的过程,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一个预见的过程反映在哲学上,就是认识往往超前于实践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世界宗教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未来的思考和预测,并非始于人们迈入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之时。预测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几乎可以说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信仰、宗教除了对于超自然因素的确信之外,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始于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渴望和确信,或者对未来惩罚的担忧和恐惧。当人类有了自我意识,当人类面对自然、社会的困惑和危机而无能为力时,就会本能地向未知、超自然的力量寻求解释和预示。在古代及至近代、当代都有的占卜、星相学,反映了人们心灵深处最原始、朦胧的对未来的渴望和预测。然而,这些原始的预测,可以说毫无科学性可言,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的哲学教科书都非常强调真理客观性,认为它是指人们意识里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马克思曾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  相似文献   

4.
吕雪靖  侯欣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1996-2006
预测编码被认为是脑与复杂环境交互的重要机制之一, 有效感知外界环境并对未来事件做出预测, 对个体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人类大脑会基于感觉输入以迭代的方式持续优化表征外部环境的内部模型, 并不断预测接下来的感觉输入。以听觉模态为例, 人类及动物对声音重复和听觉变化的神经反应(如失匹配负波和刺激特异性适应)是大脑预测编码的重要体现, 表现为重复抑制和预测误差。结合人类和动物模型在此理论框架下开展跨物种研究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听觉加工, 甚至是大脑工作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风险社会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社会”已是人类可经验到的事实。风险是一个表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它是预测和控制人类活动的未来结果,即激进现代化的各种各样、不可预料的后果的现代手段,使一种拓殖未来的企图,一种认识的图谱。。在风险社会,风险是永恒存在的,它只具有有限的可控性,对人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风险和责任是内在关联的。风险社会赋予了伦理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加强风险社会的伦理研究,建立风险伦理学,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6.
张祥镛 《心理科学》1993,16(6):379-380,373
研究目的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选择性集中,它贯穿于一切心理过程之中。为此,注意力水平的变化,对人类精神活动来说是很关键的因素。在神经心理学研究中,注意力水平往往做为一般觉醒水平的指标,视为对各种心理过程有调节作用的额叶功能之一。本工作以五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注意力水平的日、周周期节律进行实验研究,其目的是:一为最后建立人类精神活动周期节律性的完整概念累积资料;二为教育工作提供某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辩证思维在决策中的运用吴九占决策活动是以事物的未来发展和人的未来行为为对象的,常常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于决策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决策。认识和改造事物,就要揭示事物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叶峰 《世界哲学》2016,(5):72-82
在人工智能研究中,人工神经元网络进路之成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语言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人类语言是一维符号系统,但世界是四维的,因此语言难以有效地记录事物的时空结构信息。人类大脑中的表征系统很可能是多维而非一维的。人类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在大脑间传递对世界的多维表征而不是用一维符号序列去表征世界。分析哲学中的所谓语言转向夸大了语言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幅关于人类认知活动的不真实的图画。  相似文献   

9.
僧肇的《物不迁论》,以肯定过去和现在的永恒存在、否认事物具有历时同一性为前提,证明事物不在时间内移动,并以此为佛教教义提供支持。但是本文考察发现,《物不迁论》的时间观念面临内、外双重困境。内在困境是它的时间观念无法处理未来的本体论地位,即如果承认未来的客观实有,就会威胁因果报应、修佛可证的宗教信念;而如果否认未来的客观实有,事物不在时间内移动的观点就难以自圆其说。外在困境是指这种时间观念所包含的关于物性的观点,一方面与中观学说的物性观相悖,另一方面与积善成佛的宗教信念相冲突。  相似文献   

10.
理想,指人们对未来事物的合乎逻辑的、有根据的想象或期望。它是人类对自然界、社会的征服和改造过程的必然产物,而且,是随着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的进步而演进。理想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它的建构过程,必然要受阶级的对立和意识形态的分野的客观条件的  相似文献   

11.
创造性思维(CT)是人类高级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作记忆容量(WMC)是个体认知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WMC能否预测CT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先从正向预测、负向预测和不能预测的角度分类总结了相关研究证据,然后用游乐园模型(APT)、双通道模型(DPCM)和注意控制理论(CAT)对不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了以往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测量WMC和测量CT的任务类型不匹配、测量CT的领域特殊性问题、忽略其他认知能力差异以及未考虑智力、人格等因素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等。最后,结合已有问题与当前的研究重点对未来研究进行了相应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无数事实证明,人类越是跨入现代文明,越是需要了解自己的昨天,判断自己的今天,预测自己的未来。那么,如何满足人类的这种需求,怎样使人们对自己的过去了解得详细些,对所处的时代把握得准确些,对自己的未来预测得科学些?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历史学的作用吧!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是现代社会亟需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预防是应对该问题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准确识别潜在抑郁症患者,捕捉抑郁状态发生变化的预警信号,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抑郁是由多种症状相互作用而成的网络系统,该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动力特征能为抑郁症发生与演变的预测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可测量的指标。以如何预测抑郁症发生与演化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从理论的角度论述症状网络与抑郁的关系,进一步考察抑郁症状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临界现象相关指标在预测抑郁发作及突变中的表现力。为增加早期预警信号在抑郁状态预测方面的准确性,未来研究应当构建更系统、全面的网络,通过使用综合的或基于机器学习的预警指标,优化抑郁状态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以计算机隐喻为核心的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弊端日益凸显,强调感知体验为认知构建核心作为主流思想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在近几年获得了迅速发展。语言作为人类联结自身体验和外界事物的桥梁,在个体认知框架建构中意义重大。而人类语言的隐喻认知能力是构成认知系统的核心要素,也是人类思维活动反映抽象概念的重要方式。文章通过对语言的隐喻认知视角下人类认知框架建构机制的探讨,在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为将来研究提供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15.
所论道德的预测功能,是指通过未来道德价值目标的理性确证、指明社会道德发展的美好前景、促使人们的道德行为方式从“现有”向“应有”转化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视道德为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规范性、约束性被视为道德的唯一本质特征,而忽视甚至否定了具有预测性质的道德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个人主义及其方法,是近代尤其是当代具有影响的伦理思想及其方法。对于其产生与发展颇具争议:一方面,个人主义的方法原则把人从社会中剥离出来,使他成为周围事物和他自己的惟一评判,赋予他不断膨胀的权利;另一方面,它也为遭到长期压迫的人类思想提供了呼吸的空间和活动的范围,使一个人可以满怀尊严,能够亲自解决自己的幸福与命运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非理性被经济学家Keynes视为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而情绪是非理性行为的背后推动力之一。那么情绪是否与股票市场波动有关, 甚至预测股市波动?首先, 笔者从心理和神经生理角度出发, 尝试解释决策主体情绪、社会情绪是如何影响个体金融决策的。其次, 笔者将情绪与股市关系研究大致划分为投资者情绪与社会情绪研究。投资者情绪研究主要通过主观调查和客观市场指标构建情绪指标; 而近年来的社会情绪研究, 尤其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社会情绪研究, 为情绪与股市关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关于情绪与股市的关系问题远未定论, 情绪影响股市的内在机制也有待未来研究继续深化。而互联网大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在情绪与股市关系这一研究领域中, 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以深圳市流动人口聚集密度较大的某区为例,调查了解当地三种重点性传播疾病流行情况,并预测了其未来发病趋势。调查显示,2005年~2015年艾滋病感染、梅毒与淋病是对当地影响较大的性传播疾病,运用时间序列中的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预测三种疾病未来发病呈现上升趋势。建议政府统筹实施针对三种疾病的综合防控策略,通过制定专项防控规划、推动部门协同、全民参与、创新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完善综合支持体系等具体措施,为相应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世放 《世界哲学》2009,(3):137-142
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中的“观念论”,致力于研究我们在追求知识时犯错误的表现和原因。所讲的“精神”是指人类的心灵和造人造物的上帝;他所讲的“观念”是由人面对外在世界时所产生的一切认识,它或者由感官产生、或者由情感产生、或者由记忆和想象产生,三类观念是否存在,衡量的标准就是是否被感知。我们所讲的“物质”、“事物”、客观世界的存在,贝克莱从没否认。为了人性的完美,为了人间的安宁、和谐,贝克莱主张应该信仰上帝。  相似文献   

20.
“外部的思想”与“横向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杰 《世界哲学》2009,(3):5-20
形而上学是一种以“再现”方式不断重复的同一性活动,它把瞬间的判断加以凝固,做出“必然性”的结论,并同时排斥精神的其他可能性。“外部的思想”是对形而上学精神传统的暴力,它认为“再现”最终会导致一种陌生事物之间关系的差异活动,这种关系遵循一种“横向的逻辑”。“横向的逻辑”放弃关于事物“起源”的假设,也就是不假定时间与空间中的“某一点”和“其他点”比照具有特权地位。事物不是按照某个中心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是无数个彼此毫无关系“点”的陌生合作关系促成的,而这样的合作关系具有任意性。在“横向的逻辑”中,用很多“出发点”或者“精神的拐点”代替独一无二的“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