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绘画中包含较多的优秀人文精神,因此其是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媒介。要想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应挖掘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文精神,将此作为欣赏传统绘画作品的立足点,感受画家的品性与精神。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文精神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史进行简单介绍,并基于中华传统绘画中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传统与现实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余年来,传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下,出现了关干“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诸多看法。其中有一种流行说法,叫做“传统断裂”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主义”,“切断”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因此,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着“跨越五四文化断裂带”的任务。这实际上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需要从哲学层次上回答的问题:怎样认识和把握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主流?民族的文化传统能否因为一次文化革新运动而发生“断裂”?民族传统是“贯通古今而不变”的东西,还是不断发展的?等等。本…  相似文献   

3.
关于传统文化是否具备现代转换的基础这个问题,似乎已被归结到传统文化是否具有“人文”精神这一点上来。正因为此,近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认为传统文化富有“人文精神”的观点相当流行。这些观点尽管见仁见智,有褒有贬,但均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重人事、追求道德理性的文化,是现代“转换”或“开新”的出发点。笔者以为,这种观点明显避开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只抓住元典的某些“开明”言论进行主观诠释,因而有较大的片面性。故拟探源溯流,在总体把握古代社会性质的基础上考察所谓“人文”的来龙去脉及其本质,以期…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定位邹广文人文精神问题作为中国九十年代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由于这场讨论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所论及的主题容摄了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和形而下的现实关注,因而已超出狭义的人文学科范围,波及到社会学、法学和经济学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随着讨论的展开,人们越来越感到,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并非仅仅是纯学理的争论。相反,人文精神作为特定时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内在精神,它体现了该时代文化主体的精神品格,表达了该时代文化生活的价值理想。从这一视角出发,如何着眼…  相似文献   

5.
"人文易与民族魂"的关系问题,是萧萐父先生对易学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所作的宏论。"人文易"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传统的义理易,而是通过对传统象数易、义理易、占卜易的合理要素的吸收,重新建构适应现代文化建设需要的一种人文哲思。这一人文哲思的文本依据是《周易》的经、传、注等易学史著作,其问题意识即是如何重铸现代中国精神。古老的中国既要建成现代性的国家,又要有中国的文化特色,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民族魂"。而易哲学所包含的丰富人文精神资源,将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特别是现代"民族魂"的核心内容之一,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持续为之研究与阐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没有导致(或产生)由物理学所代表的现代自然科学,这一事实本身就反映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尽管历史上中国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促成现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呢?本文打算证明中国的语言,尤其是古代的书写文字是中国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语言和综合思维方式、哲学、科学以及政治的关系,来完成上述证明。 一、中国语言与综合思维方式 文化是思想活动的产物。因此,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不可能不受其思维方式的影响,而思维方式又不可能不受思维外壳─…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大陆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传统文化热。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有关,既是在西方文化大为传播以及精神生活出现危机的时代背景下的反弹,也是经济迅速增长之后自信心增长的必然结果。不过传统文化固有其独特价值,但并没有解决中国的救亡图存问题。在当今这个时代,没有科技技术的发展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正一是要紧紧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二是要大力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建设健康和谐的宗教关系;三是要继承发扬中国宗教开放包容的传统。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是我国文化建设征途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件大事,令各界人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有关文化问题的讨论中,某些观点有一个没有明确提出来论证的理论前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它的文化,它不仅以文化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而且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也以不同类型的文化而区别开来。例如一种颇为流行的看法是:中国与西方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天人合一的文化,一个是主客二分的文化。这个前提能成立吗?这涉及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关系,本文试图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文化是什么?这是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否则,各人所理解的文化各不相同,问题就无法讨论下去了。事实上人们对文化已有比较…  相似文献   

10.
怎样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曾经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中缺乏民本思想,没有把人放到应有的地位对待。这种看法似乎过于简单化。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作为社会的根本。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神本”(或“天本”)与“人本”的对立,“君本”与“民本”的对立,只有从这样两个方面的思想交锋中,才能全面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1.
传统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以来,医疗秩序格局受到严峻的挑战,传统医学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教育理论上、实践及环境中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是技术时代科学与人文严重分离的必然结果、中西医学内在冲突的必然反映、市场化过程中负面影响的衍生品。转变传统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缺失这一走各的关键在于:医学教育中要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不断追求实现科学和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积极引入价值观的建设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论春秋战国时代反传统的文化思潮李元肇端于“五帝”时代,又经夏、商、周三代不断发展而达到巅峰状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突然随着强大的西周王朝的覆灭而跌入春秋时代的大危机中。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将向何处去?奋争中的人们无不把焦灼的目光投向这一根本问题,因为只有解...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景怀斌 《心理学报》2002,34(3):107-112
近年来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 ,但是从文化整体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嫌不够。本文认为 ,虽然传统中国文化没有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健康的说法 ,但是由于人的存在的共同性 ,传统中国文化客观上具有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功能。这表现为三种思路 :信仰—养性的思路 ,养生—治身的思路 ,迷信—功利的思路。它们各自对心理健康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文章分析了这三种思路的基本情况和特征 ,并进一步讨论了它们对当代心理健康研究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传统——关于怎样正确对待传统道德的一点思考罗国杰怎样对待传统?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怎样对待传统道德,这是我们在文化问题的研究中,特别是在伦理学研究中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传统”一词,从字源意义上来考察,不论在西方或中国,都表示...  相似文献   

16.
计文 《天风》2013,(12):1-1
这个问题答案可能不止一个,有人立即联想到答案是“主教”,可惜,自丁光训主教安息之后,中国内地教会目前还没有主教;有人则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作答,主张牧者应加强自我修养;当然,也会有人反问:我们不是有一位灵魂的大牧人、好牧人耶稣基督吗?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否成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影响深远。在过去,它是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在现在,它仍是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只要用科学方法去挖掘、开采和提炼,便能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以儒家为主干的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群体精神、独立人格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便是这样的精神财富。这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然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一提传统文化,有人就想到黑暗的旧社会,就反感,其实,所谓传统文化,既包括古老的文化,也…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上,目前学界产生了新的争论。有人在批判继承与复古倒退的问题上,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此文对上述问题也有所涉及,特予发表,以飨读者。长期以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问题,在我国学界一直充满了争论,否定的声音往往占据上风。值得称道的是,近年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多了,刊物多了,会议与交流活动也多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越来越强了。这是一种进步。因为在世界现代化的成功范例中,没有哪一个民族不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从《周易》的原点看人文精神与新世纪跨文化交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钧 《周易研究》2002,(3):28-34
中国的“人文”精神源远流长 ,从《周易》我们可以找到它的源头。在新世纪全球化的语境中 ,研究东西方文化与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分析源于《周易》的中国人文精神的特点与传统 ,在与西方的比较中探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趋势及其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陶世龙先生是地质学家,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最近他完成了《科学在中国的困惑》系列文章,在论述“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的观点时,谈到了科学发生、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是一个从大文化(科学是大文化中的一翼)的背景去思考“科学”问题的新视角,尽管会有不同看法,但学术问题,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争鸣,允许讨论。 上一期,我们已发表了陶先生系列文章中的一篇《从来没有救世主》。以后,我们还将陆续发表这系列文章中的其它篇章.欢迎大家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