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那烂陀寺(NalandaTemple)印度佛教著名寺院。位于巴特纳城西北7英里处。据《大唐西城记》载,当地的森林水池中有名那烂陀的神龙,寺因以龙名而得。据说佛陀曾在此宣法,淫后不久,帝日王在此建寺。也有说是公元前3世纪时佛教护法者阿育王捐地施建。佛教...  相似文献   

2.
那烂陀寺是古印度在佛教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个成功范例。印度佛教从起源到衰落都与那烂陀寺密切相关,它是研究佛教及印度各种学问的重要教育中心。那烂陀寺的学术代表着当时印度文化的最高水平,并广泛传播至亚洲多个国家。如今虽然业已衰落,但该寺曾经培养出众多学识渊博、德才兼备的学者和思想家,其在教育方面的宝贵经验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那烂陀     
那烂陀,译言施无厌。此寺位于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附近。有关此寺的历史,在藏族著名大师多罗那他1608年成书的《印度佛教史》有这样的记载:那烂陀创建于公元前三世纪自乳王时期。著名的古印度佛学家龙树大师曾住持过那烂陀。公元六世纪中叶该寺扩建,进而成为学习文化,尤其是研习佛学的大学院。公元七世纪比哈尔王嘎那嘎时期又扩建了一次,公元十世纪成为印度最有名的大寺。那烂陀是研究佛学的重要地方,也是个培养佛教徒的重要场所。这里不但成为讲经说法、学习佛法的场所,而且是个研究因明、声明、医学、天文历算、工巧学、农学等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个医院、三个规模不同的图书馆和一个给僧人供奶的畜牧场。据记载,该寺鼎  相似文献   

4.
那烂陀寺位于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境内,在距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市90余公里的巴位贡附近。这一带位于恒河中游,是佛祖当年主要的游历弘法之地,著名的灵山、竹林精舍就在附近。  相似文献   

5.
那烂陀简史     
那烂陀简史[印]阿·翟室著张力生译最早的依据那烂陀(Nalanda)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大雄(耆那教教主──编者注)和佛陀时代。耆那教经典说:那烂陀在著名的王舍城西北郊,地位十分重要,大雄曾在那里度过十四个雨季。巴利语佛教文献多次提到那烂陀:佛陀经常...  相似文献   

6.
学诚 《法音》2007,(11):36-49
一、学法首求善知识同行善友共增上修学佛法,必须依靠善知识。善知识,需要我们主动去希求,因为跟他学法的人是非常多的,并不是只有一个两个,像当年印度那烂陀寺,有学法僧众八千人。你去找那里的善知识的时候,他不一定有时间,有  相似文献   

7.
关于玄奘法师的《会宗论》玄奘法师在印度的时候,曾经用梵文著《会宗论》三千颂,和会当时佛教界性、相两宗的纷争,并得到那烂陀寺戒贤论师等人的赞扬,可见是一部很重要很有价值的著作。可是玄奘法师回国以后,非但没有把它翻译出来,而且在他的弟子的著作当中也很少提...  相似文献   

8.
唐密在四川流衍概述隆莲一、柳本尊在四川大足复兴毗卢法中国唐代的密宗,由开元时三大士传入。金刚智、善无畏于唐开元四年(716)来中国,传授瑜伽三密总持法门,译出《大日经》七卷,其法得自那烂陀寺密教耆德达摩掬多。一行亲承笔受,撰成《大日经疏》二十卷,为中...  相似文献   

9.
吕激  肖永明 《法音》2005,(3):21-29
予本来久有意思作一佛学通论,终以人事牵连不得安定,无法着手,只能将所有零碎意思分类为题,不拘时日,有空即谈。今日所谈,题为“佛学分科及其传承”。佛学之谓学,非如通常所言科学、哲学之学,亦非戒、定、慧三学之谓学。言佛学者,以佛说为本,有其性相、因缘、次第,自成其为学也。佛学原是完整,分科之事乃历史上变迁而然。在印度谈佛学,中世有寺学。寺学者,寺院之学也。若有高僧大德在寺讲学,自成一科,成为寺学。从此寺学起后,佛学乃分科也。那烂陀寺(460—540年建成)为印土最重要之寺学。后之谈那寺史者,推之极远,谓龙树、无著、世亲均曾在…  相似文献   

10.
应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邀请,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为团长,上海市民宗委宗教三处沈固强处长为顾问的“天竺·心之旅”上海佛教界赴印度佛教圣迹参访团一行126人,于1月5-13日访问印度。在印度期间,参访团参访了鹿野苑、菩提迦耶、那烂陀、王舍城等佛教圣迹。  相似文献   

11.
正陀乐寺在学法和管理上吸纳各派各地的佛寺的长处,吸收各派别的僧众到此处来修学,大家互相切磋,和睦相处。如今的陀乐寺正处于发展建设之中,寺院的基础建设在不断地加紧进行。不久的将来,陀乐寺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十方信众面前。一地处黄河河曲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境内,在穆桂滩、巴乐格滩、都滩三大草原交汇的滨河盆地里,坐落着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寺院陀乐(托勒)寺。陀乐寺四周群山环抱,北面朝向百官朝拜山,后依白龙山,左面有扶龙山,右面有凤凰山;周边还有灵龟山、孔雀山、大象山、  相似文献   

12.
常妙  罗喻臻 《法音》2007,(3):67-68
本刊讯2月12日,来自中印两国的政府官员、高僧大德、各界嘉宾300余人云集印度北部比哈尔邦那烂陀,隆重举行玄奘纪念堂修复完善工程竣工庆典。  相似文献   

13.
应全印比丘僧伽会的邀请,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五人,于1月22日至2月5日对印度进行了为期15天的友好访问。中国佛教代表团由圣辉法师任团长,游壤先生任秘书长,加木扬·图布丹喇嘛、宏度法师、张开勤先生为团员。代表团的出访,引起了印度各界的关注。印度《觉悟报》、印度广播电台、印度新闻社、《公共论坛报》、《宗教日报人《贝纳勒斯日报人《勒克脑报》的记者,分别对代表团进行了采访,并作了报导。在印方诸长老和文化官员的陪同下,代表团朝拜了莱奇(佛陀两大弟子舍利弗、目控连的舍利供奉处)、那烂陀寺遗址(相传为舍利弗出生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证了浙江普陀山与宁波补陀寺(即现在的七塔寺)的关系,认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使普陀山与补陀寺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特例,即明代的禁海政策,促使普陀山的佛教外迁,宁波的补陀寺因此有了发达的时机。同时也给普陀山附近因地理位置而突显的招宝山以及该山的宝陀寺带来了转机,使之和补陀寺一起成为普陀山观音道场的象征。这种现象说明佛教在社会中始终是变化的,它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文中还对七塔寺的历史做了简明的探讨,指出人气的聚散对一个寺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七塔寺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解深密经》自刘宋求那跋陀罗创翻,中经元魏菩提留支、陈真谛两家,至唐玄奘法师,凡有四译。其中宋、陈两译仅节取全经少分。魏、唐二本为全译而品目开合略别。此经境、行、果三,赅摄无余。陀那深细,明身心之一如;如来成事,显佛地之业用;判三时之浅深,畅一乘之宗极;闸止观于瑜伽,辨了义于三性;理事悉备,要言不烦;诚大乘之纲领,法相之钤键也。昔玄奘法师于中印度那烂陀寺听戒贤法师为讲《瑜伽论》三遍,而此经除序品外,全文收入《瑜伽论》(卷75—78)中,故奘师于此经可云尽得戒贤之心传。及  相似文献   

16.
2007年2月12日,来自中印两国的政府官员、高僧大德、各界嘉宾300余人云集印度北部比哈尔邦那烂陀,隆重举行玄奘纪念堂修复完善工程竣工庆典。  相似文献   

17.
何欢欢 《世界哲学》2015,(4):151-159
玄奘"西行取经",在印度那烂陀寺等地广学佛法、造诣非凡,最后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上提出了无人能驳的三支论式,盛名响彻印度,后世称为"唯识比量"或"真唯识量"。本文通过分析"唯识比量"中的关键要素——"简别立宗"这一特殊的因明规则,及其与中观派论师清辩之"掌珍比量"的关系,以佛教新因明奠基人陈那的论辩逻辑为桥梁,明晰玄奘对清辩的学理传承这一重要的思想关系,考察因明学说在瑜伽行派与中观派之"有"、"空"论证中的作用与意义等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2期刊登了一份吕激作于法相大学特科时期的<印度佛学史>讲义,整理者将该文写作时间误为支那内学院蜀院时期.<印度佛学史>概述自佛灭度后到密教兴起前一千多年间印度佛学发展变化的历史,而以那烂陀寺为印度佛学终结,其中所反映的吕澂早年佛学观点与同时期的<佛教研究法>、<印度佛教史略>等文献可以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9.
玄奘"西行取经",在印度那烂陀寺等地广学佛法、造诣非凡,最后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上提出了无人能驳的三支论式,盛名响彻印度,后世称为"唯识比量"或"真唯识量"。本文通过分析"唯识比量"中的关键要素——"简别立宗"这一特殊的因明规则,及其与中观派论师清辩之"掌珍比量"的关系,以佛教新因明奠基人陈那的论辩逻辑为桥梁,明晰玄奘对清辩的学理传承这一重要的思想关系,考察因明学说在瑜伽行派与中观派之"有"、"空"论证中的作用与意义等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敦煌遗书P3931号写卷,为五代甘州回鹘国的一宗汉文文献汇抄,包括49件文书。其中第4件文书是印度普化大师五台山巡礼记,为五台山的失传史料,作者缺名。今将其文释录标点于下,以公同好。大周昭王代,佛山西天;汉明帝时(衍)朝,法传东夏。自后,累有三藏,携瓶来至五峰。玄奘遇于德宗,波利逢于大圣;前无垢藏幸遇庄皇,此吉祥天喜逢于今圣,师乃生长在摩竭陀国内,出家于那烂陀寺中;唐标三藏普化大师,梵号啰么宝利祢缚。早者,别中天之鹫岭,趋上国之清凉。历十万之危途,岂辞艰阻;登百千之峻巅,宁惮劬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