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丹  李佳佳  蔡术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6):1270-1281
睡眠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学前期的睡眠问题可能会对儿童的行为、认知、语言和健康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 睡眠呼吸障碍、夜间睡眠不足以及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是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潜在威胁性因素。学者们提出了睡眠记忆巩固假说、警觉性假说和突触稳态假说来解释睡眠问题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即通过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游戏干预等睡眠问题干预方式来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相关联的内在机制, 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以及探究融合教育背景下有效的游戏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2.
儿童期心理虐待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自我,这种消极自我还会影响个体行为。与以往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方法不同,本研究采用知觉匹配范式,用客观量化方法,以自我加工优势(自我关联会自动增强刺激的加工,表现为人们总是对自己相关信息加工又快又好)来评估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的自我加工能力。结果发现,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依然存在自我加工优势,且朋友加工优势得到增强;在消极情绪条件下遭受心理虐待个体自我优势稳定存在,在积极情绪条件其自我优势消失。结论: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自我整合功能并不稳定,消极情绪维持其自我加工能力,积极情绪则降低其自我加工能力。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朗读是语言行为的读——说模式,是从写的或印刷的言语符号中通过有声的读取得意义的过程。个体汲取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经验,学习适应环境,进而改造环境的本领,主要的就是通过阅读途径。我们知道,在儿童言语发展的进程中,发声速度比识字速度快,内部言语和有意注意的发展也需要有一定的过程。所以,个体从书写的或印刷的文字符号汲取信息,转化为内部言  相似文献   

4.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是一位著名的瑞士语言学家。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提出的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一下他对语言和语言体系的看法。索绪尔语言理论中第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把语言和言语严格地区分开来。他认为人类的言语行为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体,包括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个人的各种因素。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两部分:语言和言语。语言体现了言语行为中的心理的、社  相似文献   

5.
自我意识情绪:人类高级情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意识情绪是个体在具有一定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情绪。自我意识情绪与基本情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我表征、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过程的卷入是自我意识情绪产生的重要条件。对个体行为进行自我调节、服务于人际交流、人际互惠和个体心理内部需要是自我意识情绪具有的主要功能。自我意识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自我报告、非言语行为编码技术、言语报告和行为编码、神经成像技术是自我意识情绪的主要研究方法。自我意识情绪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需要进一步跨文化研究的验证  相似文献   

6.
听、说、读、写是有文化的正常人言语交际的四个基本环节。言语行为有两个方面即:口语行为和书面言语行为。这两个方面有着各自的神经结构基础。但就个体言语发展来看,从听语到口语,到书面言语却又是相继形成,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统一的大脑过  相似文献   

7.
采用同伴提名法,对2470名初二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研究,考察两种同伴地位(社会喜好和社会支配)对三种攻击类型(身体、言语和关系攻击)发展的预测,以及性别与班级规范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多层线性分析发现:(1)社会喜好负向、社会支配正向预测个体半年后的三类攻击行为,且男生的社会喜好对关系攻击的预测作用强于女生;(2)对于男生而言,身体和言语攻击的班级规范强化个体后续的攻击行为,但关系攻击的班级规范则无显著影响;对于女生而言,身体攻击的班级规范强化个体后续的攻击行为,言语和关系攻击的班级规范强化初始攻击水平低的个体相应的攻击行为、而对于初始攻击水平高的个体表现出弱化效应;(3)班级规范还能调节社会支配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在言语攻击规范高的班级中,社会支配对个体言语攻击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8.
言语产生是指个体通过口头言语表达想法、感受,而通达过程是言语产生的关键过程。本文以言语产生的不同语言水平为线索,综合分析双语经验对言语产生过程中通达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双语经验降低了言语产生中的通达效率。在此基础上,从跨语言干扰、语言使用频率和词汇量三个角度归纳双语通达劣势的原因。未来的研究应该考察双语经验对言语加工中不同方面的影响,并且对相关解释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9.
暴力再犯危险性评估是当今再犯危险性评估工作中的重点, 其中, 攻击性是服刑人员暴力再犯行为稳定的个体因素。对攻击性进行研究, 有助于预防和降低服刑人员在假释或出狱后的暴力再犯行为风险, 关系社会的长治久安。研究表明, 遭受儿童期逆境和携带易感基因(如MAOA-uVNTR低活性等位基因)是导致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在现有的研究中, 儿童期逆境的计分方式局限于简单的线性加总, 或所依据的统计模型忽略逆境各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和非线性关系; 在服刑人员攻击性的评估中未考虑攻击性的亚类, 而且多使用自报告的量表测评, 这些问题制约了评估的有效预测力。本研究拟通过建立潜在类别模型, 分析男性服刑人员和普通成年人群在儿童期逆境上的亚类; 以实验与问卷测量结果、司法行为记录作为攻击性指标, 揭示儿童期逆境如何影响个体的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及暴力犯罪行为, 重点探讨儿童期逆境潜在类别对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影响, 以及MAOA-uVNTR、COMT Val158Met、5-HTTLPR基因多态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找出高攻击性个体的生物遗传指标, 从而发现受儿童期逆境经历影响的易感人群, 为暴力行为的风险预测以及针对暴力攻击行为的行为矫正和相关药物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 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没有比孩子出世更能令年轻父母满心欢喜了。性急的父母恨不能孩子即刻就可巧言巧语地在身边叽叽喳喳。然而,尽管生命的第一年是个体整个生命历程中生理和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1岁前的婴儿还是无法满足父母这种迫切的语言交流的愿望,他们还不具备语言能力,通常把这一时期称为语言发展的前言语期。虽然前言语期的婴儿没有语言产生,但他们发展了语言产生所必需的各种能力,为语言的产生做了充分准备,故前言语期也被称为语言发展的准备期。 1岁前的婴儿为语言的产生做了下面三方面的准备:1.语音的感知方面:婴儿很早就表现出对人  相似文献   

11.
徐慧  王滔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1050-1061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源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 社会交往障碍是其核心特征, 与社会动机缺陷密切相关。社会动机是引导个体社会行为的强大动力, 主要表现为社会定向、社会奖赏和社会维持。现有研究表明, ASD个体的社会动机发展存在缺陷, 他们对社会刺激的注意偏向减少, 不能主动寻求和体会社会互动带来的快乐, 且缺乏维持社会关系的行为策略等。然而, 相关研究结果受到个体特征、环境和实验设计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未来应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加强对ASD个体社会动机理论的整合研究, 以便全面系统地了解ASD个体的社会动机缺陷。  相似文献   

12.
选取言语智力匹配的孤独症个体(19名)、典型发展个体(20名)、智力迟滞个体(19名)为被试,动画呈现以言语和非言语信息为线索的两个谎言情景,考察了孤独症个体谎言理解中的谎言行为判断、真假信息辨别、谎言意图理解及其与自我/他人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1)孤独症个体能够进行谎言行为判断,其困难主要表现在辨别真假信息及对谎言意图的理解上;(2)孤独症个体对他人错误信念理解越好,对真假信息辨别也越准确,而谎言意图理解则与对自我错误信念的理解有关;(3)谎言线索以言语或非言语方式呈现对孤独症谎言理解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双语经验对言语产生过程中通达能力的影响,言语产生是指个体通过口头言语表达想法、感受,而通达过程是言语产生的关键过程。基于语言系统的层次性,本文从亚词汇、词汇、短语和句子四个语言水平归纳了双语经验对通达能力造成消极影响的证据。基于此,从跨语言干扰、语言使用频率和词汇量三个角度梳理了相关解释。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双语经验对言语加工中不同方面的影响,不同双语经验对通达能力的影响,并整合相关解释。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言语行为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塞尔在成名作《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1969)发表多年之后才发现,语言除了交流的功能外,还起着一个额外的作用,那就是部分地构成制度性实在,  相似文献   

15.
思维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无论是人类思维的发展,或者是个体思维的发展,总是和语言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并且是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人的思维,是词的思维、言语的思维。人的思维活动,随时随地都是借助于言语而实现的。我们看书,是依靠言语的视觉刺激进行思维活动;我们听讲,是依靠言语  相似文献   

16.
有的同志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教师通过言语行为对学生施加系统的影响。其实不然。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试验得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结论:言语行为只占学生获得的信息总效果的38%,非语言行为则占信息总效果的62%。  相似文献   

17.
语言发展的结构主义观点强调咿呀发音和正式言语发展之间的非连续性,并且多年来始终是儿童言语获得方面的一种主导性理论,由此导致对儿童前言语发音行为的忽视。为了寻求言语发展的前体(precusor),从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心理学家增加对儿童前言语发音行为的研究,并在儿童前言语发音和正式言语的比较性研究中不断找到证据支持言语发展的连续性观点,但即使一些支持言语发展连续性主张的研究人员也承认在发音行为的某些方面存在着发展的非连续性。  相似文献   

18.
婴儿词汇学习是国际语言发展研究的前沿领域, 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以英语婴儿为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关于汉语婴儿早期语言发展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汉语在词法、句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另外, 成人“言语输入”的语用习惯以及非言语线索都会影响婴儿早期词汇学习, 使得不同语言文化下的婴儿呈现不同的单词学习模式。本项目力图从跨语言视角考察汉语和英语婴儿的早期单词学习(包括单词的理解和产生)以及促进婴儿语言发展的成人言语和非言语输入特征。研究将综合采用实验室实验、半结构化实验室观察和量表测量等研究方法, 利用新的研究技术(如习惯化和IPLP), 从多个角度探索婴儿词汇发展, 以及不同语言文化和个体环境对婴儿早期词汇学习的影响, 揭示词汇获得的跨语言一致性和特异性。研究结果有望对儿童的语言学习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幼儿认知灵活性的发展及其与言语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  王永芝 《心理科学》2006,29(6):1306-1311
认知灵活性是人类智力的一个重要特征,言语能力也是人类的一个关键能力,无论是个体灵活地使用语言,或者是语言在促进个体认知灵活性发展中的作用,都是不容低估的重要问题,但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却极其少见。以认知灵活性研究中经典的演绎范式DCCS任务和经典的归纳范式FIM、FIST任务为基础,从认知灵活性中对言语能力的探究、言语测验中包含的认知灵活性、以及两者共同的基础———表征能力等三个方面来阐明认知灵活性和言语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表明了认知灵活性和言语能力之间的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何文广  陈宝国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1615-1624
双语认知优势效应不仅在言语领域有所表现, 更主要的体现在以认知控制、注意选择、心理抑制能力为基础的非言语认知领域。影响该效应出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第二语言获得年龄和双语熟练程度是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研究发现, 双语表征和产生机制是导致双语认知优势效应的语言学机制, 而以Broca语言区为核心的大脑前额叶则是其主要的神经基础。未来该领域的研究不仅要进一步关注双语认知优势效应产生的内在言语机制和神经基础, 还应当积极关注双语认知和个体情绪、人格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