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念性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熟悉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国英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07,30(1):45-47,28
该文运用任务分离法和Remember/Know程序,以汉词为材料,研究集中注意和重度分散注意条件下概念性内隐记忆和熟悉性提取的关系。结果表明:(1)概念性内隐记忆和线索回忆中的熟悉性在两种注意水平下差异均显著,它们随注意负荷的增加而提高;(2)类别范例测验中不存在错误记忆,而线索回忆中出现了错误记得和错误知道。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内隐记忆开始成为当今记忆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1、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发展性分离;2、学习阶段注意分配对知觉性和概念性内隐记忆的影响;3、可能图形与不可能图形对内隐记忆研究的贡献”三个方面对内隐记忆进行了介绍,并指出在进行内隐记忆研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内隐记忆特点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国英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07,30(4):998-1001
从1911年Claparede发现遗忘症病人有回避条件反射记忆到Graf和Schacter于1985正式提出内隐记忆这一概念,再到内隐记忆成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焦点,研究者对内隐记忆的定义、研究方法等都进行了逐渐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内隐记忆的相关特点也日益明晰,概念性内隐记忆、知觉性内隐记忆、自动加工记忆等各亚类均具有提取自动化、年龄独立性等共同特征,但在编码、脑机制诸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钱国英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08,31(2):285-288
该文主要以图形为实验材料,操纵学习和测验阶段的不同旋转角度,以考察图形旋转对知觉性内隐记忆、再认、意识性和熟悉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整体上,知觉性内隐记忆、再认、意识性和熟悉性都不随图形角度的旋转而变化,表明图形旋转的记忆阈限差别不大;(2)再认击中率在0度和180度间的差异主要是由记得虚报造成的,这与知觉信息的错误捆绑有关.  相似文献   

5.
庄锦英  刘永芳 《心理科学》2003,26(2):249-252
控制知觉材料的熟悉性和概念范例的典型性,以考察它们对内隐与外显记忆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知觉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不存在年龄和熟悉性效应,而知觉外显记忆成绩则具有明显的年龄和熟悉性效应;(2)在概念内隐记忆任务上,典型范例的启动效应不存在年龄差异,非典型范例的启动效应则存在随年龄而增长的启动效应:无论是典型范例还是非典型范例的外显记忆成绩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选取30名被试,采用任务分离实验研究范式探讨不同表面特征图片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以32张动物图片为实验材料,其中鱼类和鸟类图片各半。两类图片中一半为黑白图片,另一半为彩色图片,所有实验材料用E—Prime软件呈现在电脑上。结果表明:(1)不同表面特征图片的再认成绩(外显记忆)显著好于偏好再认成绩(内隐记忆),即外显记忆成绩好于内隐记忆;(2)在再认测验和偏好判断测验中,再认成绩和偏好再认成绩在图片表面特征的两个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3)控制组的偏好再认成绩显著好于实验组的偏好再认成绩,即控制组的内隐记忆好于实验组。结论: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既是外显记忆的内容,也是影响外显记忆的重要因素;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高度依赖于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是影响两种记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脑机制分离:面孔再认的ERP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该研究采用“学习-再认”实验范式探讨面孔领域的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的关系。学习阶段采用选择性注意任务,让被试加工面孔上的字来控制对面孔的加工水平,再认阶段采用新旧判断,分析再认出旧面孔与新面孔(外显记忆),以及未再认旧面孔与新面孔(内隐记忆)的ERPs差异。结果表明,在单一的再认过程中,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脑机制产生了分离,外显记忆从刺激后400ms开始,主要表现在前额区和额区,而内隐记忆主要表现在刺激后300~500ms的中央区和顶区。该结果与以往在词领域研究中得到的结果极为类似,表明两种记忆类型在各个刺激领域之间存在着共同性  相似文献   

8.
钟毅平  杨治良 《心理科学》1993,16(6):326-332
本研究探索非言语信息的内隐记忆。用新异的不熟悉的三维物体图形作为实验材料,物体决定测验评价内隐记忆,是/否再认测验评价外显记忆,操纵学习(?)测验间物体图形的颜色(实验一)和大小(实验二),80名被试参加实验一,另80名参加实验二。结果发现:(1)存在着非言语信息的内隐记忆,且与外显记忆相分离;(2)新异的不熟悉三维物体的颜色和大小由外显记忆的情节系统所表征,而非属于结构表征系统,从而支持多重记忆系统假说。  相似文献   

9.
外显与内隐记忆的情绪一致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Yonelinas等双加工信号检测模型对再认记忆测验中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分离的方法,以96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诱发抑郁与非临床抑郁状态下外显和内隐记忆的情绪一致性效应。结果表明诱发抑郁组和非临床抑郁组对抑郁词的外显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对中性词和愉快词;对抑郁词的内隐记忆成绩亦显著高于对中性词和愉快词,且显著高于控制组对抑郁词的内隐记忆成绩。情绪一致性记忆效应在非临床抑郁个体和诱发抑郁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记忆中均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不同认知风格小学生的外显和内隐记忆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146名学生为被试,采用2(年级:三年级、五年级)×2(图片类型:具体图片、抽象图片)×2(认知风格:冲动型、反省型)混合设计,依据Gruppuso等人提出的单一测验加工分离程序的范式,对不同认知风格小学生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发展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外显记忆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内隐记忆则无。认知风格对外显记忆未表现出显著的影响。五年级反省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同年级冲动型被试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损害状况。方法 采用修正的加工分离记忆实验程序,分别测试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记忆能力。结果 (1)精神分裂症患者外显记忆功能存在广泛的缺陷,而内隐记忆功能缺陷只在概念驱动下的测验中出现。(2)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外显记忆成绩均高于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阴性症状严重程度与外显记忆成绩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隐记忆功能相对完整,而外显记忆障碍在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该实验使用Think/No-think(T/NT)任务,从外显和内隐记忆两个方面探讨负性情绪、测试时间对压抑遗忘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外显记忆成绩中情绪与T/NT任务的交互作用显著,在NT条件下中性词回忆的成绩优于负性词,同时,情绪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对中性词的记忆显著高于负性词。但是T/NT任务的主效应不显著,情绪×T/NT任务×测试时间的交互不显著。在内隐记忆成绩中,在所有条件下的记忆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两类具有不同负性情绪强度值的高频汉语双字词为材料,采用项目法定向遗忘范式,探究负性情绪词语在外显和内隐记忆测验中是否存在定向遗忘效应。结果显示,(1)在外显记忆测验中,强、弱负性词均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并且弱负性词的定向遗忘效应大于强负性词;(2)在内隐记忆测验中,只有弱负性词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而强负性词则无。可见,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对负性信息比外显记忆测验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4.
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郭力平 《心理科学》1998,21(4):319-323
采用Buchner等人(1995)提出的加工分离范式的修正模型,对内隐和外显记忆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内隐记忆水平随年龄的变化不大.而外显记忆水平在12岁左右达到高峰;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均不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比较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受到认知疲劳影响的情况,以了解内隐记忆的自动化加工机制。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使用词汇判断与词汇再认任务测量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疲劳组的被试在完成疲劳任务后内隐记忆成绩显著下降,而外显记忆没有受到影响。结果说明相对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更容易受到认知疲劳影响。内隐记忆虽然是无意识的认知加工,但是与其他自动化加工具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脑外伤患者记忆功能的双重特征:损伤与保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探讨了中─重型闭合性脑外伤患者及对照被试(各17名)在对单个汉字不同水平的加工后,其外显记忆(自由回忆、再认)和内隐记忆(汉字补笔起动效应)的若干特点。发现:患者组外显记忆受损而内隐记忆正常;两组被试在深层意义加工中的外显记忆均强于在浅层表面加工中的外显记忆,这种语义易化现象以耗费更多的认知努力为代价,其中患者组耗费的尤多,而记忆效率却不及对照组。综上,脑外伤患者记忆功能呈损伤和保存双重性。  相似文献   

17.
记忆心理学领域大量研究证实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ERP分离,且内隐记忆相比外显记忆在记忆容量、保持时间及稳定性上均有优势。实验记录了15名被试在内隐记忆任务与外显记忆任务中形象图标和抽象图标的行为及ERP数据。结果表明:内隐记忆中,形象图标的行为和300~500ms顶区差异波的启动量均显著高于抽象图标外显记忆中,形象图标的外显记忆正确率显著高于抽象图标,而反应时无显著差异; 300500ms额区的差异波,形象图标显著负向于抽象图标,而500800ms顶区的晚成分差异波两者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形象图标在浅加工下进行无意识记忆具有明显的优势。形象图标与抽象图标在图形化界面语言的使用中一直存在争论,通过实验在行为指标与脑电生理指标上提供了量化证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比较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受到认知疲劳影响的情况,以了解内隐记忆的自动化加工机制。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使用词汇判断与词汇再认任务测量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疲劳组的被试在完成疲劳任务后内隐记忆成绩显著下降,而外显记忆没有受到影响。结果说明相对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更容易受到认知疲劳影响。内隐记忆虽然是无意识的认知加工,但是与其他自动化加工具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内隐记忆的年老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川云  吴振云 《心理科学》1997,20(6):555-556
1引言记忆研究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直接测量(如回忆和再认等)和间接测量(启动)。利用直接测量法对青年和老年记忆功能(外显记忆)的研究,大都表现出成年至老年记忆随增龄而有所减退.利用间接测量法进行项目性内隐记忆的年龄差异研究,大多报告两组被试间无显著性差异,但确实存在青年组成绩略好于老年组的现象;有的研究亦报道内隐记忆存在年龄差异。这些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一方面可能因内隐记忆的年龄差异比较小,而大多数研究样本太小,不足以将这种差异显示出来;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青年被试意识到了测验性质,间接测量时进行了主动…  相似文献   

20.
幼儿对具体图片与抽象图片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择3—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具体图片与抽象图片两种材料,分别交叉使用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两种方式,探讨不同年龄幼儿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效果及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幼儿期幼儿确实存在内隐学习,幼儿对抽象材料的内隐记忆效果优于外显记忆效果;幼儿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两种效果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