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岩 《思维与智慧》2023,(16):44-45
<正>徽剧是中国戏曲中一个极重要的剧种,不仅是京剧的前身,同时也与我国南北方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密切关联。可以说,徽剧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的代表。在传承中国经典、弘扬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每个中国人共识的今天,将徽剧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巧妙地渗透到初中音乐教学之中,便是本文所探究与思考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一中国传统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元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样式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道教思想对于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中国传统戏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佛教道教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中国传统戏曲的故事文本、剧作审美、戏曲叙事、戏曲表演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综合艺术,不是单个个体可以完成的,这就需要一个组织来组织演出。一个戏曲演出组织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演出质量,他们的艺术诉求也决定了对受众的情感和思想影响的程度。近年来,村社戏曲演出组织有进一步繁荣的趋势,成为新时期乡村戏曲演出的主力。戏曲演出组织把民间戏曲作为娱乐乡民、载道厚德的有效工具,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覃莉 《美与时代》2005,(11):79-80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其表演的程式化和虚拟性,舞台美术的虚实结合,时间、空间的随意和假定,乃至戏曲艺术融戏剧、音乐、舞蹈为一炉的民族艺术特色等诸多方面,都可追溯到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戏曲中的写意性从表面上看只是技巧层面的东西,实质是在传统美学影响下形成的.因此,考证戏曲的写意性必须先考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写意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小说<家>问世至今,曾被多次改编为戏曲.小说和戏曲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具有各自独特的创作规律和艺术品格.在改编的过程中,如何把握理解并尊重原著的内在精神,是改编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对改编者最大的考验.改编者能否遵循再创作的规律,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艺术样式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优势与局限,扬长避短,是不同艺术样式间进行转换最费思量的部分.本文意在通过新世纪根据巴金名著<家>改编的戏曲分析改编者对小说<家>的内容和含义的理解演绎创新发挥并分析新世纪在对小说文本改编为戏曲文本的劳动中改编者是如何演绎并最终实现接近巴金创作初衷的,以及适应新世纪的时代思潮又对原著有哪些开掘.  相似文献   

6.
谢延风 《美与时代》2014,(5):119-119
偶尔翻看一家杂志,一篇有关戏曲传承、发展的文章引起我的注意。文章说,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几十年中,由于戏曲“夕阳艺术”论及“生死由之”思想的干扰、全球化世界格局和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中文化艺术多元化的影响,自上而下的绝大多数专业戏曲表演团体生存状态不佳。最近几年,随着文艺体制改革的进行,虽然有一部分剧团走向正常运转,但大多数基层剧团因为元气损伤严重,要完成其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尚力不从心。而民间业余和半职业戏曲演出团体,却演出繁忙,台口不断,为民族戏曲的传承、发展和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它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京剧与评剧各具特色,成为戏曲领域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戏曲脸谱是化妆艺术中一种极大的变形艺术。脸谱的变形是为了形象、准确、直接地表现戏曲的内容。戏曲脸谱的各种造型、颜色在生活中是没有的,但它却又是来源于生活、表现生活、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能够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望,可谓寓意颇深。  相似文献   

9.
戏曲与电视联姻60年,戏曲电视在电视中长期处于非主流的地位,它是中国电视荧屏不可或缺的电视节目类型,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电视节目类型。在实践和理论分析中我们意识到,今天戏曲艺术渐渐式微,是时代变迁、社会环境的改变导致的,戏曲并不是落后的低劣的艺术样式,相反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在大众文化的环境下,目前实现戏曲昨日的辉煌是不现实的,大众化困境的根源在社会环境,在艺术性质。在追寻戏曲电视大众化的道路上,任何的创新都值得鼓励,但需要认清大众化困境的根源,在没有戏曲电视大众化路径的完美方式出现之前,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和保持戏曲与电视任意一方的艺术价值,减少不伦不类的节目样式出现。  相似文献   

10.
作为打通图像(造型艺术)与表演(戏剧艺术)之间的跨媒介史学研究,戏曲图像研究作为二者之间的桥梁,是戏曲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戏曲图像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跨媒介叙事研究的新兴热门课题,对文学、哲学、历史乃至艺术学科的发展方面都具有重大价值,以"乐、图、文"三位一体的中国艺术史研究思想为切入点,探讨图像(造型艺术)与表演(戏剧艺术)之间的互文关系,通过梳理国内当前戏曲图像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以期能够对戏曲史学研究的多元化、系统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戏曲文化是中华艺术的一块璞玉,是音乐、舞蹈、表演、叙事、美术、音乐、舞台、服饰等多种艺术的有机融合,并且具有良好文化环境,与多种艺术相互碰撞。时至今日,戏曲仍旧以其丰富的艺术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艺术工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由于特有的民族性、审美性和观赏性,戏曲中丰富多彩的故事可以作为我们动画创作、推动动画产业发展的素材宝库。  相似文献   

12.
川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历史上的一个瑰宝,是我国戏曲艺术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川剧有自己很多的特色,为别的剧种所无.单说"变脸",适应民俗娱乐审美需要而产生,经历代艺人创造,结合川剧不同剧目剧情、塑造人物的需要,就有丰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戏曲艺术当中,音乐既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手段,又是戏曲艺术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所以,王国维在研究中国戏曲之形成时指出:"至宋金二代而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故虽谓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无不可也."[1]王国维之"戏剧"概念,涵盖了我国南方的南戏和北方的杂剧.于是,"戏曲"就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凡"歌舞演故事"[2]形式的通称,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特有的名称.王国维认为研究戏剧不可不先研究"乐曲也."[3]之所以强调研究戏曲首先应研究"乐曲",是因为他看到了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之本源.余从先生也曾明确指出:"后世戏曲剧种的形成,基本上也是由两种路子转化而来的:一种是说唱艺术,一种是民间歌舞,"  相似文献   

14.
戏曲动画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类型之一,它是中国传统戏曲与当代数字媒体艺术跨界融和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戏曲基因"。因此,戏曲动画在叙事结构上具有一般动画所不具备的叙事模式。在整个叙事过程中,各种叙事元素和谐共生,共同构成了丰满多变的叙事模式,这也是当代戏曲动画在叙事模式上最为动人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15.
张庚等学者在中国传统审美语境里,把戏曲的特质、本体归纳为"剧诗""程式"。董健等学者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语境里以西方戏剧为参照系,认为现代戏曲必须反映现代生活,表现现代性,以现代文学精神和情节整一性为标志来改造戏曲。针对戏曲的生产体制和当下生存环境,应当保护戏曲"乐"的特质,避免戏曲媚俗、庙堂化的一面,让戏曲回归民间,才能保护戏曲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戏曲艺术的灵魂,从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说,无论是其剧目结构、舞台表演,还是剧种风格,无不融会在音乐之中,因此音乐成为戏曲中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作曲家的劳动,就是把人物的内心情感、情绪外化成听觉形象,转化成一种与文学语言相对应的音乐语言.音乐能否与戏曲文学和表演完美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直接影响一个剧目,乃至一个剧种艺术呈现的高低和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好文 《美与时代》2014,(10):105-105
基本功是戏曲表演的基础所在。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基本功对戏曲的重要性,全面地论述了戏曲表演的基本功。希冀能够总结出基本功对整个戏曲表演行当中较为科学的经验,并且加以指导戏曲表演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18.
写意和虚拟,是我国戏曲、诗赋、绘画等艺术通用的表现手法和共同遵循的美学原理,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艺术实践的结晶.我国的古典诗词讲究"意境",要求含蓄、深沉,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要求通过有限的"境",传达出无限的令人联想的"意".我国的国画在处理虚与实的关系上,讲究"景愈藏,景界愈大;景愈露,景界愈小".正因为画面上不是一览无遗,观众才有回味和想象的余地.这种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的美学原理,与我国戏曲舞台艺术独特的写意的戏剧观真可谓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9.
从发展的角度讲,戏曲与影视的融合是势在必行的。戏曲和影视的融合,最先应该弄清楚的是主次问题,也可以说是"体""用"问题,即分清何为"体"何为"用"。一味地固守戏曲的虚拟性,和一味地追求影视的逼真性,都无法使二者有机融合。我们必须掌握好传统戏曲"体"的位置,充分吸收、利用影视的镜头语言,让它为戏曲所"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传承传统艺术。  相似文献   

20.
郭琳 《美与时代》2006,(4):65-66
戏曲欣赏在戏曲实践活动中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环节,同时还是反馈的环节,直接影响戏曲的创作和表演。一个具有高水平欣赏能力的社会环境,必然能造就优秀的戏曲创作者及表演艺术家。因此,欣赏能力的培养对于振兴年轻观众群逐渐缩小的戏曲艺术而言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