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信息输入的过程。人们通过输入信息的活动而与认识对象发生联系,从而产生相应的认识。人脑认识的直接对象是事物本身。但事物本身不可能直接进入我们的大脑。人脑是通  相似文献   

2.
所谓他心知问题包括:我心以外是否有他心存在?如果有,如何证明?我们能否认识他心及其活动、过程、状态和事件?如能认识,是怎样认识的?其基础、根据、性质和过程是什么?等等。民众心理学把他人的行为尤其是他的言语行为,作为认识他心的途径。但是,我们只能得到关于自心的经验,对他心没有确切的知识,因此一般的概括、推知何以可能,成为他心知问题上的最大难题。围绕这一难题展开的观点有:类比论证:即根据他人行为与我的行为的类似性,类比推理出他心;行为主义论证:即认识他心等于认识他人的行为倾向;维特根斯坦的论证:只要…  相似文献   

3.
徐湘霖 《法音》2001,(9):26-33
不论是科学、哲学或是宗教,都要对心与物、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出回答,关于我们头脑中的印象同现实世界究竟有怎样的关系问题,宗教家也许比科学家和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更加饶有兴味。境,唯识学上是指识所认识的对象,但它又与我们日常经验所感知的不同。在日常感觉中,认识对象是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的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然而,在唯识论者看来,认识对象不是指客观存在物,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不能规定为自在之物。世间一切现象的存在,都不过是我人心识所显现的影相而已,这是因为心识具有识变功能,能变现一切境(对象)…  相似文献   

4.
一、哲学的新维度:从自然的态度到哲学的态度自从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以来,西方哲学实现了一种所谓“先验的转向”,西方哲学家对于问题的提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先验的转向”突出地表现在这样一个问题之中:认识是如何可能的。正是在这一反身性的追问中,认识的对象转换成对象的认识。具体地说,以往哲学家们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非反思性的方式执著于对对象的探讨,其提问方式为:“对象是什么”。“什么”一经带出,则“对象”成为一个“实体”,对象(什么)走到明处,而认识(是)不得不隐于暗处,最终使认识迷失在对象之中。这就是实体主义思…  相似文献   

5.
王振武把认识定义为“主体对信息的选择”;“认识的本质属性不是反映性,而是选择性。”这一定义首先是模糊了认识的对象。认识的对象只能是进入实践领域并与主体密切相关的客体,而信息作为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中介物,作为外部客体的结构、功  相似文献   

6.
兴趣发生机制研究的进展与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章凯 《心理科学》2003,26(2):364-365
1 引言  兴趣在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也是全面认识人类认知现象必须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近二十年来 ,兴趣研究正在逐步走向复兴。我们把目前兴趣发生机制的研究概括为三种理论假设 :需要假设、认知假设和信息假设 ,本文旨在对这些理论假设进行介绍和讨论 ,并进行进一步研究。2 兴趣发生的需要假设  兴趣发生的需要假设主张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 ,认为兴趣产生于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一定对象对个体需要的满足。例如 ,皮亚杰指出 ,兴趣 ,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 ,它表现出…  相似文献   

7.
唯识学上讲的认识对象(境),与我们日常经验所感知的不同。它不是指客观存在物,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而是与人的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心识具有“了别”的识变功能,能显现一切境相。心识所显现的境相只是外在客观对象物的一种相似之境,而非实在之境。其所显现的似境,皆为诸识所缘,是认识之相分。诸识所变之似境,不仅是一重所缘缘(相分之境),也不仅是一重本质相分和影像相分,而是无数重主客体相关相入之境,是无数重影像之影像。就存在而言,这种相似之境,它是有别于本然意义上的存在,是一种为人的存在,对人显示某种意向意义的存在。佛教的唯识学是关于思维和认识的科学。唯识学对于人类现象学的揭秘,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是特殊的认识成果,在其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特殊的认识论原因,也一定存在可循的规律。从认识对象、实践活动、主体认识结构和认识建构过程对中医学特殊认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力图揭示出中医学的认识论原因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有人认为,客体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这个对象除包括物质现象,还包括精神现象。他们说:“客体既包括与主体发生联系的那部分物质世界,也包括对象化了的人类思维活动和物化了的意识即精神产品,认识  相似文献   

10.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M·W·瓦托夫斯基提出了一种称为“历史认识论”的认识论观点。历史认识论认为,不仅是我们认识的对象是历史地变化的,而且认识模式本身也是历史地变化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认识模式的变化与我们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实践的形式有关;这些认识模式是:(1)在实践本身的形式内发展,作为这种实践本身的结构成分和调节成分,作为自觉的、有认识的人类活动而发展;(2)在法则、方法和理论的形式中,作为这  相似文献   

11.
赵海丽  蔡先金 《管子学刊》2007,(2):86-89,111
“慎独”论来源于孔子及其儒门对《诗》之解读与阐发,然后由诗学话语转化为整个儒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即“慎独”儒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诗学到哲学的渐次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层累”递进的过程中,“慎独”被赋予了许多新的不同层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宋林飞 《学海》2002,4(4):5-9
江泽民同志“5·31”讲话是“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的新成果与新发展。这一讲话的主要精神是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 ,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是执政为民。”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 ,党也要与时俱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首先在理论上要使用广义工人阶级的概念。执政时间长了 ,容易滋生脱离群众的倾向 ,要靠党高度的自觉性与自我革新精神才能遏制这种倾向的蔓延。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在几十年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第一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建构与工业文明批判;第二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重建与现代性批判;第三期发展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如果说,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商谈政治理论,意味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一定程度实现;那么,霍耐特承认理论及其多元正义构想,则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最终完成。尽管霍氏徘徊于批判理论与后批判理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之间,但是最终从批判理论走向了后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4.
关于"以人为本"理论讨论情况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已经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写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开始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里被人们接受和认同。然而,在理论上,如何更准确地理解它、阐述它和应用它,还存在着不同理解。笔者尝试将近年来理论界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加以归纳整理,以期促进对此问题的深入认识。一  相似文献   

15.
刘建平 《学海》2004,12(4):103-107
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即所谓世纪之交,随着中国国内的一场政治地震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来的东西方冷战体制的崩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中国之间的"人权斗争"以及相关的经济制裁和政治对立形成了新的大国冲突战线.与此同时,美国率领其盟军在海湾地区制服伊拉克,赢得一场"文明之间的战争"①.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碎镜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寅  陈巍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2):297-305
孤独症是泛指一大类在社会交往、沟通方面存在功能缺陷的疾病, 至今病因尚未阐明。“碎镜理论”作为孤独症研究领域的新兴理论, 在神经—认知层面较先前理论更为全面地解释了孤独症的各种临床行为表现, 并为这些异常行为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种统一性的研究视角。文章首先对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进行了简介, 在此基础上对碎镜理论的由来及其与孤独症相关功能(包括动作识别与模仿、心理理论、共情以及语言理解)缺陷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最后通过区分主动模仿和自动模仿, 就镜像神经元系统及其调控系统与孤独症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一现存经济学理论的困扰与难题 作为哲学的一个部门或分支,"经济哲学"已受到学术界愈来愈多的关注与重视.然而,何谓经济哲学?在将历史上某种思想观念纳入经济哲学的视野中加以探讨时,首先面临的是"正名"的事情.本文将经济哲学理解为对于人类经济活动以及经济思想观念所做的"哲学探讨".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应当是"经济学"所赖以成立的基础.它要追问的问题其实有两个:(1)历史上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本性究竟如何?(2)经济学理论的主旨与目标究竟如何?故之,经济哲学其实既可以是"经济的哲学",又可以指"经济学的哲学",这正如所谓"历史哲学"既可以是"历史的哲学"(历史的形而上学),又可以是"历史学的哲学"(历史的认识论或"史学理论")一样.对于像经济哲学这样一门部门哲学来说,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哲学反思与对经济学理论的哲学反思其实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因此说,它既是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反思,同时亦是对于人类经济思想观念(经济学理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思想史上,“中和”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有了“中”与“和”的概念。《尚书·尧典》》曰;“百姓百官,言化几族,而平和章明。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天下黎民变化从上,是以风俗大和。而《尚书·舜典》又记载舜授命典乐之官夔的话:“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国家理论的研究重心从中欧的马克思主义转移到了北美的社会科学。为了应对由此而来的挑战,杰索普吸收了系统理论、调节理论、拉克劳、墨菲的话语理论,试图在重新思考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策略关系"国家理论,从而达到了杰索普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重构的顶峰。  相似文献   

20.
对"橄榄型社会结构"一说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钰  徐锦贤 《学海》2006,(6):5-10
橄榄型社会结构的提法是建立在中产阶级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本文对世界三条不同的中产阶级成长之路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认为橄榄型社会结构并不符合当代中国的国情,我们无法借鉴;相对于中产阶级,我们更应该正视最广大社会群体的基本诉求.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阶级基础需要我们更重视底层的广大民众,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作为党执政的根本立足点.因此,造就一个橄榄型社会并不是我们现阶段所要关注的焦点.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才是我们党和政府要着手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