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发愿     
要不是这眼泪,我怎么也不可能写这封信的。 是痴么?看《佛教文化》竟看得泪如泉涌,有谁会和我一样痴?如果有,是知己。会来找我吗? 究竟看到何处流的泪?是1994年第1期第30页上牧人主持的寄语:“一些人难以理解的佛教,对另一些人却是那么难以割舍。”只这一刹那,眼泪不  相似文献   

2.
旅途闲话     
莫子 《佛教文化》1997,(6):20-21
甲:人生烦恼都因贪、瞑、痴!我想,贪只要认识到无常,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以克制;痴只要亲近善知识明白事理也可以明白。推独我的烦恼是天生性格所致,没有办法。乙:你有什么烦恼呢?甲:我不贪名利,愿为他人多做功德;也肯努力学习,使自己读书明理,但是瞑心难抑,与人相处不易,实在烦恼啊!乙:你认为你没有贪、痴的毛病吗?甲:不能说没有,但不是主要的。乙:(摇头)不对吧,要知道瞑心的根源还是贪与痴呀!甲:我不同意,你说说理由看。乙:好,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起瞑心呢?甲:随时随地都会。乙:(笑)为什么事呢?甲:现在…  相似文献   

3.
活成一朵花     
正"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在冷得半死的冬夜,张岱独往西湖看冰雪万千,这是一种何等雅兴?谁想,湖心亭中已有两人对坐煮酒,"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自然大喜过望。论坛里曾有人发帖问:你觉得古人做过最浪漫的事情是什么?答案中排第一的是:湖心亭看雪。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少说废话     
正常有客过访,我打开门,他第一句话便是:"您没有出门?"我当然没有出门,如果出门,现在如何能为你启门?那岂非是活见鬼?他说这句话也不是表讶异。人在家中乃寻常事,何惊诧之有?如果他预料我不在家才来造访,则事必有因,发现我竟在家,更应该不露声色,我想他说这句话,只是脱口而出,没有经过大脑,犹如两人见面不免  相似文献   

5.
我们许多人都有害羞的心理,这很正常,但如果过分害羞则有心理不正常之嫌。这些人往往因为羞怯失去很多机会,也产生了许多烦恼。羞怯产生于自信心不足。他们常常会自问一些如:“我行吗?”别人怎么看我?”等类似自我怀疑的问题,说话底气不足,动作忸怩不自然,对批评过分敏感,对赞扬常持怀疑态度。这不但影响了工作和  相似文献   

6.
当名人是个挺可乐的事,过去,我在北大荒的时候学了一句俏皮话:屎壳郎变唧鸟儿(知了)——一步登天。当有我过去的伙伴见面对我说:嗬,姜昆,你了不得啦!我们这帮人就你混壮了,你怎么弄的?他问我怎么弄的,这方法实在难以用语言形容,  相似文献   

7.
欢笑     
史牧 《天风》2001,(12):52-53
有些老朋友对我说:“你们信耶稣上帝的人在平日生活中常常很会笑的,看上去一定心里充满了欢喜快乐,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吧?”闻言,我笑答:“是吗?嘻,真是这样吗?”有位说下去:“有一回我问那位同事,难道你生活中没有烦恼的事情困扰你?她收起笑容严肃地说:不,人嘛,免不了要苦恼伤心,老实告诉你,我也会哭,  相似文献   

8.
学诚 《法音》2008,(5):22-24,25-38
一、认识学修常见误区,建立学佛正确知见怎样学佛好?怎样才是修行?如何弘扬佛法?对这些问题,学佛久的人都会有一些认识和想法。如果这些认识似是而非、想法不切实际,学修就容易陷入误区,学佛可能偏差,修行难以成就,不能广弘佛法,这当然是不理想的。怎么避免和超越呢?先要认识学修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正>来我们教会访问的教牧团队有很多,通过交流可以发现,一些教会有时会存在教牧同工不团结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如果教会牧者具备以下"五会",一些存在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一、要会选人教会同工的选择很重要,一起服侍上帝的人,要精挑细选,不能草率行事。摩西的团队是上帝特别选召的,无论是亚伦、米  相似文献   

10.
读者信箱     
我是一个初信的基督徒,请问牧师在农村教堂传道是否可以收费?教会负责人是否可以把信徒奉献的钱大量送给牧师?如今我教会就有这现象,而且很多教会也这样。这影响了一些信徒和教外的人,大家议论纷纷,请给  相似文献   

11.
苦难与超越     
世间何以有苦难?这是大多数命运坎坷的人容易提出的疑问。常常听到有人说,我没有做坏事,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公之类的话。的确,为什么人生会有痛苦与磨难?为什么会有不公平的经历?为什么好人要受苦,而坏人却能免受责罚?天主真的关心、在乎我们受苦吗?让我们翻开圣经中的《约伯传》,一起走入约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这个人听完耶稣的回答以后,忧忧愁愁地走了。留下个背影。满有怜悯的主耶稣有何感受呢?他会对自己的服事结果满意吗?他会轻易让一个灵魂更加孤寂和漂泊吗? 这很难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背影。比起朱自清父亲的背影,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  相似文献   

13.
牧师也是人     
苏颖睿 《天风》2001,(9):53
记得在去年12月回港的时候,有机会在窝福证道。散会后,在教会楼下遇到一些窝福的青年人,大家有机会倾谈起来。其中一位青年人口快心快地说:“苏牧师,你好劲呀!”我当时不知怎样应对,已经很久没有人这样形容我了,这回得到这青年的赏识,心中自然高兴。但回心一想:“我真的是劲吗?假若他日发觉这个牧师只不过是纸老虎,岂不是令他感到大失所望。”顿时我心中感到有些压力。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5,(9)
<正>常有人问:基督徒可以炒股吗?这个看似简单而且问了很多年的问题,却包含了几个我们难以回避的信仰伦理问题。第一,基督徒;第二,可否;第三,炒。让我们尝试把这三个概念放在一起,看看会有什么结果?一、基督徒基督徒就其词源而言,其名称在新约圣经出现过两次,最早源自希腊语,原意是指基督的人。当时在罗马大省安提阿,一群信  相似文献   

15.
张远来 《天风》2016,(10):46-47
正一年来,这是第三次听闻中青年传道人猝死的消息了。他刚刚年过三十,孩子也不到两岁。很多信徒问我:全能的上帝为何让一位如此年轻有为的传道人,就这样留下年幼的孩子、年轻的妻子、年老的父母,以及那些留恋他的信徒,突然离开?而之前在几次和这位传道人同工后,我却早有隐隐的担心,这类耗尽式的侍奉,最终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耗尽式的侍奉诚然,过劳是当下中国不少传道人的基本共性。西方教会的  相似文献   

16.
不求人原谅     
正我们活在世上,不是为了求人们原谅,别人要误会,让他误会好了。何必在乎?凡有人看不清楚事实,那纯粹是该人的损失,与我无关。别人看轻我,不要紧。一个人自己尊重自己即可,接吻可以选错对象,发脾气则不可。世上总有些人跟一些人是谈不来的,何必虚伪地硬要有友无类?何不坦白地说一句,你不能赢得每个人的心。而那么多的人可以成为好朋友,我看不出来为什么定要苦苦争取敌人的心?况且这世上是有敌人这回事的,有敌人又不是没面子的事,也不是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福传慕道中,一些慕道者,甚至一些老教友都会常常向神父提出这样的问题:信仰能给我带来什么?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发问的人是我的一位婶婶。七十年代叔叔娶了不信教的婶婶,奶奶常常劝她信教,劝的次数多了,婶婶终于开了口:"娘!如果你让我念经,念出两斗米来,我就信!"第二次听到这  相似文献   

18.
面对苦难     
黄家基 《天风》2006,(16):20-22
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伯14:1-2)。经文:创6:5-6;伯14:1-2面对苦难时,很多人会发出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人世间会有这许多的苦难?究竟有没有神?神在哪里?特别是有些在苦难中的基督徒会问:为什么我所信的神好像不会保佑我?难道他没有能力阻止苦难的出现吗?到底要怎样做  相似文献   

19.
宏愿与失落     
在中国这古老的国度中,许多人与佛教文化有不解之缘。回想起来,令人感慨万端。一些人难以理解的佛教,对另一些人却是那么难以割舍。这便是每个人在根、缘、德三项因素方面的差异。或许可以这样理解。  相似文献   

20.
正人文素养,这是个非常好的概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有一场关于人文精神是否失落的讨论,我们认识到了要增加"人文",但是怎么增加呢?鲁迅、老舍、金庸他们都是有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人,那么他们的人文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他们为什么就可以成为大师呢?热爱吃喝拉撒睡第一个重要的东西我觉得就是"热爱生活"。这是我在研究、阅读许多大师后得出的一种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