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禅意三题     
开悟——生命的觉醒什么叫做“开悟”呢?“开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此一大事因缘,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入佛知见。我们学佛也是要为此一大事因缘,即根据佛所开示的佛之知见而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宗旨和根本出发点。因此,说“明心见性”,说“开悟”,并不是禅宗独有的,而是整个佛教的立足点。整个佛教都围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展开。“开悟”一般  相似文献   

2.
杨理解 《法音》2015,(2):61-66
<正>很多佛教的大师都异口同声地说慈悲心是人类和一切生命安乐幸福的源泉。例如:国学和禅宗大师耕耘先生说:"什么是幸福的能源?就是爱与慈悲"[1];星云法师说:"慈悲心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源泉"[2];索达吉堪布说:"佛教的慈悲观,对现代人来说不可缺少。它虽不像很多时髦的东西那样吸人的眼球,但就如水和空气,淡得让人察觉不到它  相似文献   

3.
佛教慈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相互尊重,就是一种为他人的利益与幸福做贡献的利他精神,也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教伦理的道德标准.慈悲实践也是生命创造价值、维护生命尊严、实现人的生命同宇宙生命——“终极之存在”的融合.创造价值之过程就是以“慈悲”精神为指导的“利他”实践.这是池田基于天台《法华经》智顗大师利他宗教哲学思想,践履于社会的原点.这一思想对于伦理道德风尚的提倡,转化为社会向善、向上、向高尚的正能量,有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佛教的动物观本身包含多层内涵,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生态环保意义。六道轮回观念认为畜生道没有仁义道德,生存环境恶劣。这一观念客观上难以导向人们对动物的关爱。不过六道轮回观念旨在劝人弃恶修善,从道德教化意义上说,又能导向关爱动物。佛教对“清净”的德性追求,会促使修行者与动物保持距离,自觉做到不伤害动物。大乘佛教对“慈悲”德性的追求,则能导向对动物的慈悲关爱。佛教本生故事中关于动物道德和智慧的故事,有利于激发人们对动物的尊重、关爱之情。一些本生故事蕴含生态环保知识,其中包含的反对动物祭祀的内容本身也具有动物保护意义。“众生皆有佛性”的生命平等观能为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供深层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存与发展:当代哲学主题及其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该说 ,生存与发展问题 ,不是什么新问题 ,而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永恒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 ,生存与发展分别代表着人的生命存在的两极 ,即生命的底线和上线。作为一种底线 ,生存是相对于死亡而言的。生死相关 ,有了人的生命存在 ,才能谈得上人的一切其它问题。马克思曾经说 ,我们的出发点只能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但人的生命存在又不同于动物的直接性和重复性生命存在 ,而是一种历史性的和有意义的生命存在 ,是在发展中得到展示与实现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的本真意义正在于谋求发展 ,因此 ,发展是人类生命存在的高级自觉与永恒追求 ,也是生…  相似文献   

6.
《佛教文化》2011,(3):50-51
佛教思想与体育精神这个论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些牵强,体育怎么就跟佛教思想联系在一起了呢?佛教认为生命是无常的,它在某种意义上是反对人们对身体过分执著和贪恋,而体育运动从表面上看讲究身体和力量的锻炼。两者看上去是矛盾的,这就需要我们转换一下视角。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5,(3)
佛法是什么?佛法就是圣谛佛法是什么?这一问题使很多人模糊困惑。人们常问:佛教是哲学呢?宗教呢?或是一个生活方式?简单地说:佛教既广大且精深,再巧妙也不能归纳于一狭窄的范畴。当然,佛法包括哲学、宗教或生活方式,可是佛法确又不是限囿于以上范畴之内。以某些...  相似文献   

8.
也许佛教对人述说得最多的莫过于人生的“苦”了。作为佛教基本理论的四谛说,首先阐述的就是人生的“苦”,可以说断定人生为苦也是整个佛教理论的出发点。在这里,“苦”并不只是指身体的痛苦或感情的痛苦,而是指包括身体痛苦和感情痛苦在内的人的一切痛苦和烦恼。所以佛教所说的苦很多,也可以把它分为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是把苦分为八类: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在佛教看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刹那生灭、变化无常的,宇宙世界,不外苦集之场。由于人不能主宰自我,为无常所累,因而人只有痛苦性则无  相似文献   

9.
生死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自古以来世界上各种宗教、哲学探讨不休的重大课题。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生死问题也日益在现代社会凸显出来。作为佛教中国化的禅宗,其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仍注重在人生哲学与生命哲学。从重人贵生、了脱生死到超越生死,禅宗从独特的视角对生死  相似文献   

10.
人的一生最重实的是生命,最希望得到的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古往今来所有的人都在不懈努力地追求和探索着。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都不能正确认识,他们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财富、地位、名利、爱情,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然而,今天物质文明这么发达,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依然烦恼重重,痛苦不堪,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想从佛教的观点来谈谈这个问题——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一、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是什么?我想这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为什么会活得痛苦,答案往往因人而异:有人会说…  相似文献   

11.
吴梦 《法音》2020,(3):34-38
佛教,是一个注重生命解脱实践的宗教。原始佛教的思想和教义针对的是众生正在面临的苦难,研究的是生命及其感受的本质,解决的是众生如何能够得到解脱的问题。原始佛教是一个立足于众生解脱的宗教,主要思想内容包括"四谛""缘起""无常""无我"和"涅槃"等学说,其研究对象是众生的"苦"的问题,目的是令众生脱离痛苦而达到解脱。原始佛教哲学体系就是围绕着众生的痛苦及其解脱而展开的,其缘起说也是如此。[1]缘起思想是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石,是佛教思想的理论源泉和根基。  相似文献   

12.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来,对人影响最大最深最久的思想,恐怕要数“空”和“因果”这两个观念吧!但世人不摸它的底蕴,以为佛教谈空,就是空无所有,一切皆空,什么都予否定。所以,人们常说“佛是空王”、“僧是空人”、“寺是空寺”,佛教是一种消极厌世的宗教。其实,也不竟然,佛教讲空,也有它的旨趣。这是因为,世人着有,二乘着法,着有着法就会产生贪心,甚者“私我”膨胀,贪财爱色,恨不得“一口吸尽西江水”。  相似文献   

13.
般若人生     
生活在现代的人在物质上可说是十分幸福的,现代科技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种种方便。但是,物质的丰富,科技的起飞,人口的集中,导致人与人之间接触频繁,因而许多的摩擦、误会、冲突也就随着产生了,烦恼的种子深入人们的心田。由于种种烦恼,人们对生命常会感到一片迷惑与茫然.自杀率、离婚率、犯罪率不断地增长。可见,丰裕的生活并非就是幸福快乐的保障,还需懂得驾驭人生这部列车,才能穿越层层的无形之人墙,进入快乐的园地。而只有佛教中的股若智慧才能彻底解决人生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使人们得到人生真正的快乐。佛教的股若是通达缘起…  相似文献   

14.
佛教——一种特殊方式的心理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 佛教的基本思想及评价佛教认为苦是人生的本质。人生之苦形形色色 :生老病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1] ,总之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苦 ,生存就是苦。因此 ,佛教的人生理想就在于断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 ,以求得解脱即所谓成佛[2 ] 。佛教反复宣称 ,世间的一切不过是似乎存在的东西 ,“空”是宇宙的实相。只有体认到空的道理 ,才能达到觉悟解脱。佛教作为宗教 ,从根本上说 ,其哲学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 ,其本质是与科学相对立的。佛教对世界的认识 ,并不是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反映 ,多数是颠倒的、虚幻的反映[2 ] ,不能产生科学…  相似文献   

15.
时值阳春三月,人们在“猫”过一冬之后,纷纷走向户外活动。在北京的各个公园和皇城根下,你会时常见到一群群的人们在那里练气功,练完功之后往往还要留在那里聊上好一阵子。聊的内容有一个非常普遍的话题,就是“佛教和气功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似乎是当代中国人一个水远说不尽的话题,《佛教文化》杂志近几期来对此加强关注,也是情理中事。本期安排的《再谈佛教与气功》则代表了读者群中又一部分同好的意见。与此相关联的,“佛教是不是迷信”更是一个引起越来越多当代人感兴趣的话题,《佛教并非宿命论》继上次《佛教不是迷信》一文之后,或许再次引发您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珍惜今天     
一位智者说:“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一个——它们就是今天。”人的岁月不如说人的生命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今天组成的。对每一个今天的荒废其实就是荒废生命。佛教常常言及的“活在当下”,就是让人常常活在今天。在修行上,佛教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就是说:修行不是等着去上殿,等着到禅堂打坐,等着去念经。修行是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进行的工作、生活。只有把握了这个方法,真正能够做到时时觉照、念念自知,我们才不会空过。其实不只是修行,做任何事都应从当下,从今天做起的;等待,永远是一种空想,一种妄想。  相似文献   

17.
当代佛教的慈悲和平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佛教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慈悲始终占据着基本的中心的位置。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慈悲从一切人的善性流出,由于众生的每一分子都禀有本来的善性,所以同情他人,爱护他人是自然的天性流露。第二,由于一切众生的生命本来基于同样的出发点,从消极面说,无非因缘聚合,因缘而有,缘散而无。由此而无需说此贵彼贱,也就不可能爱彼而嫌此;从积极面讲,此一具体的因缘聚合是数百千大劫才能发生的,因而弥足珍贵。结合这二者来说,一切众生都是值得尊重和爱护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即爱和被爱双方都禀赋了宇宙的同一性,所以说慈悲…  相似文献   

18.
贵刊1995年第5期刊载的七人谈《佛教图书评论》和刘先和先生撰的《弘法要当机》两篇文章很好,真正谈到了当今佛教的根本问题。吕建福先生讲的:今天的佛教与上个世纪的佛教相比,可以说还没有根本的转变,基本上还是传统佛教的形态,有许多方面是与现代脱节的,是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突出的现象就是民间佛教非常兴盛,而正信的佛教相当衰微。在大多数人,C目中,佛教的形象仍』然是传统的宗教,是迷信,至多也只是“劝人向善”、“安慰亡灵”而已,与时代文化的主流——“科学”是相去甚远的。我认为这种对佛教现实的看法是正确的。我…  相似文献   

19.
一憨山德清注解《老》、《庄》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以自己精深的佛学修养,揭示那些蕴含在道家思想中与佛教思想相一致的内容,并进而从会通的角度,对老庄之学的地位和价值给予明确的评判。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以佛解庄”,而是“以佛化庄”——通过憨山的解读,老庄哲学俨然已不是与佛教相对立的学说,而属于佛教庞大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然而,这样一来,憨山德清不得不面对佛教与道家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冲突点,这就是佛教的“缘起论”与道家的“本根论”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差异。那么,憨山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的呢?“本根…  相似文献   

20.
佛教现代化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势已经把“佛教现代化”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众多的人们对佛教现代化问题给予了殷切的关注。关于佛教现代化问题 ,至少有三个内容值得探讨 :佛教是否需要现代化 ,佛教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 ,佛教怎样实现现代化。佛教是否需要现代化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 ,这就是佛法所云“诸行无常”的真谛。佛教也不能例外 ,它必须不断地发展 ,永远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问题的关键是佛教朝向哪个方向发展 ,如今摆在佛教面前的是两种选择 :要么实现现代化 ,要么走向衰落和灭亡。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 ,时代有了不同以往的变化 ,人们称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