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列举了传统自然神学与英国自然神论两种不同的神学流派,以及历史上对英国自然神论做出的反思。传统自然神学并不将上帝的存在视为需要证明的对象,而是隐含的前设;而英国自然神论却要在毫无前设的条件下,从自然界的实存去证明上帝的存在。对此,怀疑论哲学家和视基督教为天启宗教的神学家对其做出了批评,认为上帝存在应当是论证的前提而不是论证的目的,而且在无前设的情况下从自然界去推导上帝的属性是徒劳的,不可能使人仅仅通过自然而理解基督教的上帝。  相似文献   

2.
英国自然神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林 《世界哲学》2004,2(5):86-93
一、自然神论的经验论基础 16世纪的欧洲虽然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而且文艺复兴运动也达到了最高峰,但是这两场运动的目的都只是要改变基督教的组织体制和行为方式,而不是要改变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精神实质;它们批判的矛头都是指向教会和神职人员,而不是指向基督教本身的.  相似文献   

3.
耶稣是如何成为神的?──基督教三位一体,道成肉身教义的一种文化学诠释李秋零基督教起源于犹太教的一个小宗派,但却是在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犹太教是一个严格的-神论宗教。它只信仰耶和华为唯一真神,除此之外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即便是摩西这样...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对许多人而言,基督教与天主教似乎就是一回事,因为在国际上基督教与天主教统称“基督教”。的确,从教会历史上看,基督教与天主教原本就是一家,后来经过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后,才分化为两个教派;从信仰上看,基督教的信仰与天主教大致相同,都使用同一本《圣经》,同信三位一体的上帝,传统的信仰上都认为人类有“原罪”(人所共有的罪性)和“本罪”(个人行为上过犯),只有经过耶稣基督十架救赎才能使灵魂得救。  相似文献   

5.
以勒 《天风》2007,(2):38-39
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为“基督教”。其中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按其信仰人数和地域分布情况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在我国通常所说的基督教是指基督教新教。古人有一句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可见,历史的作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名基督徒,从外在的角度,我们有责任了解教会的历史,了解我们所信仰的宗教从古至今是如何兴起和发展过来的,从而抵抗偶像膜拜的诱惑;从内在的角度,我们也有责任了解教会的历史,了解我们信仰的本质,从而避免信仰上的误区,并且从内心之中进一步坚固我们的信仰。基督教有着漫长和不寻常的历史,《天风》将为弟兄姊妹分享其中主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愿我们主内的同工、同道们能够通过对基督教会历史的了解,更好地体会我们的信仰。更好地信靠我们的上帝。因为,他的的确确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并且永远与我们同在的耶和华神。  相似文献   

6.
陈涯倩 《现代哲学》2007,2(1):80-85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将职业与天职联系起来,并从这一角度指出,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该文认为这种直接的联系的基础是自然神论。通过引入克尔恺郭尔对西方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笔者将论证,一方面,由自然神论衍生的基督教职业观在克尔恺郭尔的视野下是错误的,因为职业只是一个人生存的偶然性境遇之一,因此不是上帝的“召唤”。根据克尔恺郭尔对基督教的阐释,上帝的召唤是超越性的,这决定了它不可能直接地被人的理性理解,它以一种独特的———我称之为“否定性的”、“间接的”———方式被领会,召唤超越于职业,前者超越了人的理性,而后者是理性分工体系的产物;另一方面,上帝的召唤又与职业有关系。偶然性境遇恰恰是上帝进行召唤以及人作出回应的“场合”(occassion),一个基督徒如果占据某一职业,那么他(她)就必须辛勤劳动,甘愿“受苦”(suffering),韦伯正确地看到了基督徒对职业的重视、在职业上吃苦耐劳的表现,但未能正确地解释其原因。总之,依据克尔恺郭尔的思想,存在着一种有别于韦伯的基督教职业观,从而将基督教与资本主义精神联系起来是值得疑问的。  相似文献   

7.
邵珊 《天风》2018,(12):23-23
今天,国人对圣诞节有不同的态度,如何过好、阐述中国教会自己的圣诞节,是基督教中国化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愿意借助圣诞之“道”进行信仰的浅析与论述:基督教的圣诞节是“道”的平安信仰文化阐释。圣诞之“道”的临在的包容性具有五大现代启示意义:第一,基督教信仰圣诞之“道”临在的包容性体现在始终尊重主流价值观,一直有融入文化、政主教从、多元通和的政教传统。圣诞之“道”临在的包容实践不但在于主降生的时代,就是在当代中国社会,也可以塑造基督教“爱的宗教”的形象,进一步改善人们对基督教的观感。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基督教对近代的主要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世纪基督教从一开始就运用以辩证法为中心的理性方法、被造的自然和感觉经验等论证其教义和信仰,最终确立起近代科学赖以生发的理性精神与方法、自然秩序观和经验信念等几个基本前提。这是中世纪基督教对近代做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历史贡献,展示了近代与中世纪的根本精神联系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9.
李大军 《天风》2003,(8):22-23
基督教神迹是什么? 基督教相信神迹,是有神迹的宗教。但基督教的神迹有着它特殊的范畴和含义,其神迹只是出自于信仰真神(上帝)的事迹。应该说,所信仰的真神在自然与历史上完成的事迹是基督教神迹唯一界定,这是基督教神迹的本意。 圣经上的神迹(MIRACLE)亚兰文为MOPET与MPLEOT,译作奇事、神迹与预兆(出7:9,申7:19、29:3),希腊文为TERAS,译为神迹奇事(徒4:29-30,罗15:18),DYNAMIS译为异能(太11:20,加3:5)。这些都说明神迹是创造宇宙万物的真神,在自然与历史上完成的事迹,具有超自然能力的预兆、事迹。  相似文献   

10.
德国的佛教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北临北海和波罗的海,人口总数近8,000万。主要宗教为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另有少数人信仰犹太教,并有2万佛教徒。德国人对于佛教产生兴趣始于17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ottfnied Leibniz 1646——1716)看到法国耶稣会士的资料,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其著作《辨神论》(Theodicie)中曾提到“中观”和“空”的教义。大哲学家康德(1724——1804)也在自己的著作与讲演中多次提到锡  相似文献   

11.
美利坚启蒙运动的重要特质之一是宗教热忱与世俗学识的结合,以及理性、科学和宗教在美利坚社会中的共存与相融。这一历史时期启蒙理性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联互动具有复杂性和生产性,由此形成了自然神论、惟一神论、普救论等神学观念和信仰形态。这些融合理性和启示的理性宗教反对加尔文主义的教义信条,包含了对神性、人性和人类福祉的乐观信念。启蒙运动影响下的神学思想和宗教实践同时也为美国早期的社会变革、道德思考以及共和政体的构建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12.
"本地化"还是"处境化":汉语语境中的基督教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一种以“本地化”为理想的诠释活动。但是“本地化”既可能转变或者再造原有的文化,也可能使外来信仰被原有文化所融合甚至消解。本文试图处理与此相关的两方面问题:第一,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地化”诠释、特别是实际的接受,是否反映了“本地化”的理想形态?其“本地化”的历史与现状,能否使基督教在汉语语境中获得合法性身份?第二,基督教对当代中国人的针对性意义何在?是否可能通过诠释基督教思想中的一般价值,为“本地化”赋予新的涵义?在指出“本地化”与“处境化”所面临的困难之同时,本文试图描述基督教在汉语语境中的“非宗教性诠释”。  相似文献   

13.
信仰的完整表达需要两种角色的投入——被信仰者与信仰者。前者是不同宗教派别的种种“设准”,幻化千差万别,却始终指向“呈现”;后者是同一信仰的个体分载,因生存与文化认同的差异而产生不同。“圣徒”就是基督教会为广大信徒树立的信仰范式。 基督教称“圣徒”,是对已去世教士和信徒所加的尊号,包括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他们都具有高尚的品德及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圣徒”具体可以划分三种:以品行高尚著称的,如方济各。他放弃优裕的生活,视清贫、贞洁、谦卑为获得属灵智慧的前提;以先知式的改革著称的,如使徒保罗。他为民族性…  相似文献   

14.
怎样理解恩格斯关于早期基督教的一些论述李士菊1关于宗教及其历史发展问题的研究,马克思没有留下专门的著作,这一任务是由恩格斯承担的。恩格斯对宗教问题的研究几乎抱有毕生的兴趣,并以其关于早期基督教的专著以及历史和哲学著作中对宗教问题的比较系统地阐述,给这个知识领域作出了最丰富的贡献,其中,宗教与共产主义关系的思想是恩格斯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在当代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很值得注意。这就是一些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等同论”。他们把共产主义和宗教说成是一个东西。他们武断地说,共产主义就是宗教。如法国的“荒谬哲学”家阿尔贝·加级、美国的R·塔克等人就在对共产主义与基督教的“比较研究”的外衣下,声称找到了二者的“共同点”,认为,基督教与共产主义作为两种学说共有一种世界观,因为二者都是统一而包罗万象的;基督教和共产主义中都有一种“历史哲学”,因为基督教提出了人的堕落和赎罪,共产主义则指出了无产阶级的苦难和解放,共产主义未来的图景与基督教世界末日的图景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二者都用信仰“吸引被压迫者”并指导他们去战斗,云云。这种抛开二者在内容、性质、世界观和所代表的阶级的比较,仅仅诉诸于外在特征的简单的穿凿附会的抽象类  相似文献   

15.
谢鸿昆 《天风》2002,(11):40-41
西方中世纪是“基督教的中世纪”,它的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基督教信仰至上。在这个信仰的时代,基督教神学家从未陷入“盲信”,从未自缚于信仰,正好相反,他们从一开始就为其教义和信仰寻求理性的  相似文献   

16.
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信仰,是关于上帝和耶稣基督的信仰,也是人的“终极关怀”(田力克语);另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文化,是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神圣性和超越性的文化.也就是说,基督教的核心是信仰,用赵紫宸的话来说,“基督教是基督”.但基督教信仰,一直以来都是借着文化加以表达、加以传播的,离开文化,也就没有真正的基督教信仰.即便是基督教经典和基督教教义的形成,都离不开其形成的文化处境.  相似文献   

17.
如果将基督教的信仰及其传播置于诠释学的构架(hermeneuticframework),那么教会不仅是一个“信仰的群体”(communityoffaith),而且首先是一个“话语的群体”(communityofdiscourse)。“话语”当然不会意味着“自说自话”,而是要带着信仰的异质性张力(alienatingtension),在现实的语境中表达出自身价值的针对性意义。因此“汉语神学”的提出和讨论,也许预示了基督教在中国之“处境化”问题的根本性转变。即:信仰本身对特定文化载体的超越不仅成为神学的前提,而且无论研究者使用“适应化”(accommodation或adapta-tion)、“本地化”(incuhuration)、“境际化”(inter-culturality)还是“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概念,实际上都必须摆脱仪文形式的诠释惯性,更多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借助于标准化开放式访谈法对社会转型时期民众的基督教信仰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压力或危机事件的触发是现阶段民众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动力,社会网络的示范和导引是民众接受和皈依基督教信仰的中介因素,“神迹”或“特殊的感应”对民众皈依基督教信仰具有催化作用,教义与礼仪通过对信仰者人格的转换逐步实现其信仰的内在化。本研究认为,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系统的非平衡状态会使宗教成为替代或补偿性因素而为更多的人选择,但宗教徒的信仰内容中所包涵的不仅是神秘的宗教经验,而且集结着许多世俗生活的需求和渴望,需要理性客观地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宗教热”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悄然兴起。本文采用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从个体层面对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分为接触基督教、皈信基督教和信仰的稳定三个阶段。社会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基督教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成长中的危机、个体需求在教会中得到的满足是推动大学生皈信基督教的重要力量,而认知上对基督教教义的反复论证与探索会暂时性地阻碍大学生皈信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和礼仪对于信徒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进入到信仰的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20.
康德持一种人格上帝的观念,即主张上帝是一个具有知性与意志的存在者。这是一种经院哲学式的观念,是古罗马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深受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斯多亚派思想的影响。康德与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经院学者一样,把上帝的知性看作一种直观的与创造性的知性,把上帝的意志看作一种知性的与创造性的意志,把人格上帝看作纯然理性的与非感性的存在者。从人格上帝的逻辑可能性出发,康德否定了斯宾诺莎式的泛神论上帝与最极端的自然神论的上帝,这对于他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