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一向与孔子一起被视为鲁文化的典型代表;春秋战国时代的齐、鲁文化有着许多不同的历史特征,这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代表鲁文化的孔、孟与齐文化并没有什么关联,实际的研究工作对这一点也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其实,我们应该注意到,齐文化和鲁文化是绝非截然不相干的。孔子有“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论语·雍也》)之  相似文献   

2.
赵露 《管子学刊》2002,(4):54-56
山东素称“齐鲁之邦”,这是因为西周初期分封在这里的齐、鲁两大诸侯国而得名。在漫长的岁月中,两大诸侯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体系,被后人称为“齐文化”与“鲁文化”。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鲁文化博大精深,其特点为崇尚礼治。齐文化被称为“齐学”,同样是源远流长。其特点为  相似文献   

3.
梅馨 《管子学刊》2014,(2):125-126
齐文化、鲁文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域文化。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这说明这两种地域文化有诸多共同之处。然而细分之下,齐文化与鲁文化又具有各自的特点,“齐文化以务实性、尚变性、开放性、兼容性等鲜明特征著称于世,鲁文化则以其勤俭质朴、注重传统、恪守礼乐、重德尚恩等显著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以往学者研究齐、鲁文化,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个性特征,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如何由优秀的地域文化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从地域文化的视阈下研究齐文化与鲁文化则比较少见。邱文山著《地域文化视阈下的齐文化与鲁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则是这一研究角度下的新著作。  相似文献   

4.
对《管子》学术思想的研究,长期以来存在冷落局面,或者把话说开一点,对齐文化研究,存在冷落局面,这是不公正的。山东号称“齐鲁之邦”,是因为山东既有齐文化又有鲁文化。齐文化有齐文化的特色,鲁文化有鲁文化的特色。能不能这样说,比较而言,齐文化更尚法制,鲁文化——儒学更尚礼治。东齐、西鲁的合璧、交融构成了齐鲁文化,成为中国  相似文献   

5.
齐、鲁文化及其交融与整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邱文山 《管子学刊》2002,(3):45-50,96
山东号称齐鲁,齐鲁之称是源于先秦时期在海贷之间曾经孕育出两支优秀地域文化,即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以其务实性、尚变性、开放性、兼容性等鲜明特征著称于世;鲁文化则以其勤俭质朴、注重传统、格守礼乐、重德尚恩的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对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形成及主要特征,齐文化和鲁文化通过交汇融合并最终走向整合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齐文化和鲁文化是两个不同的亚文化体系,有不同的氛围和特点。然而,二者之间还有相互影响和融合,主要表现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后来则由汉代董仲舒加以完成。汉代以后,鲁文化与齐文化合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过去读《论语》每至《雍也》:“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辄惑不解。近几年研读秦汉历史,纵观前汉齐、鲁门户纷争,后汉今古派系对立,考其线索头绪,复以夫子“齐→鲁→道”之变较之按之,幡然似有所悟,于是不揣谫陋,命笔遂成是篇,以期与同志切磋,以求于大家指教。 先秦的齐学与鲁学 中国古代学术,于先秦言是为子学,于两汉言则在于儒家之经学,这种学术一般特征也反映在当时的地域文化之中,齐、鲁之学亦复如是。 齐、鲁地虽毗邻,俱为周初泱泱封国,但是由于一些地理的和人文的差异,造就出两种风格迥异的地方文化。反映在学术思想上,便形成了齐学。  相似文献   

8.
试论齐文化的开放性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很强的地域性。齐文化,指先秦时期齐国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渊源可追溯到齐的封国。西周时期齐、鲁分别立国,此为齐文化和鲁文化的最初分野。齐文化创始于太公,传至管仲而形成系统,后来由稷下齐法家进一步发展。齐文化以它特有的形式和内容区别于鲁文化,成为山东  相似文献   

9.
“鲁后世其北面事齐”非周公之言钟秀有几篇论文谈到《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评论伯禽报政的话,"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认为是周公所言。其实应是齐太公之言。先看《史记》原文: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历代学者多根据战国秦汉文献对齐、鲁政治差异的记载,结合刘向以"王霸之迹"分别概括鲁政、齐政,进而以"齐不如鲁"来解读孔子这番言论。不过,通过对传世文献不同叙述模式的梳理,则可发现秦汉文献对齐、鲁政治差异的记载,似与"变齐变鲁"并无关涉。刘向所谓"齐不如鲁"之论,也是在借鉴了既有叙述模式的基础之上所作的进一步发挥。至东汉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的论述才开始有意将"齐不如鲁"与"变齐变鲁"相提并论。而到了南宋,朱熹方以"齐不如鲁"解读"变齐变鲁",并影响至今。以上过程,正体现出儒学变迁对思想史叙述模式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齐文化的特征、旨归与本质--兼论齐、鲁、秦文化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文化是先秦时代的东方大国——齐国所创造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以广收博采、融合创新为特征,以富国强兵、诏令天下为旨归,以实用主义为本质,与鲁文化与秦文化相较有着自己的鲜明特征。鲁文化是道德的理想主义的文化,秦文化是建构的功利主义的文化,而齐文化是实用主义的文化。然而,齐文化由实用主义流衍为功利主义,复由功利主义流变为享乐主义,致使其在政治上没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文化上未能由区位文化上升为中原文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冯友兰“新理学”的研究,逐渐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是学术繁荣的一个标志。现就冯友兰是否属于现代新儒家、“新理学”的理论渊源及对“新理学”的总体评价等三个问题作一述评,以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1 所谓现代新儒家,虽然国内外论者对此界说不一,但比较一致的认识是:现代新儒家是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以服膺宋明理学(特别是儒家心性之学)为主要特征,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为本位,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思潮。那么,以“新理学”为哲学体系的冯友兰是否属于现代新儒家呢?对此,论者们有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从公孙弘看汉代齐学与墨学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孙弘看汉代齐学与墨学的融合范学辉齐学存在广、狭二义之分,广义齐学泛指战国时代形成兴盛或流传于齐地的诸家学说,主要以“稷下学”为代表;狭义的齐学则专指儒学传入齐后与齐地的齐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相融合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齐地儒学。本文所谈齐学即是狭义上的...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一般认为 ,在“朱、陆异同”的争辩中 ,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是“和会朱、陆”的“定论” ;陈建的《学艹部 通辨》则是朱、陆学术相异的“定论”。其实 ,在王阳明和陈建之前 ,徽州的新安理学家程敏政、程业已形成上述两种观点 ,并且直接影响王阳明和陈建等人。即是说“朱、陆异同”的两种“定论”是程敏政、程所作。  相似文献   

15.
齐鲁文化早期交流融合述论郭墨兰齐鲁文化是一个多源、结构复杂而体系相对独立的文化实体。它的形成,经过了同源、分流发展,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齐鲁文化因于先秦齐、鲁两国文化,本是齐鲁两国文化的合称,后因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形势的发展,齐鲁文化终于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西周王朝在泰山南北建立的齐、鲁两个封国,在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悠长岁月里,尽管二者之间也有战争和侵扰,但更多的是政治上的交好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两种文化良性互动和不断融合,使齐鲁文化具备了由地域文化跃升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内容和特质。  相似文献   

17.
四川讨论“反文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文化”是使许多人困惑莫解的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反文化”理论是重要的当代文化学理论。在学术界,对“反文化”理论研究得还很不够。四川省当代文化研究会在今年三、四月举行了两次“反文化”理论讨论会,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探讨,现将主要观点介绍如下。一、对文化的理解和理论界定会上提出了三种各具特色但又互相涵盖交叉的意见。 (一) 反文化是一种临界文化 5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一批以“垮掉的一代”著称的“反文化”青年。进入60年代后,反文化思潮在西方社会火山爆发般地喷涌出来。例如在美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齐文化是别具一格的周代地域文化,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和鲜明的文化特点,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考古学界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近年来,在临淄及其周边、鲁北、胶东半岛、鲁东南、鲁中等区域发现了丰富的齐文化遗存,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价值的新发现,为深入研究齐文化提供了具象化史料。同时齐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稳步推进、齐文化博物院博物馆群顺次开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编  相似文献   

19.
伦理学基本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如下四种不同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问题”;第二种看法认为“善恶问题是道德的特殊矛盾,也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第三种看法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是道德的性质、起源与标准的问题”;第四种意见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对这些问题开展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的逻辑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我国逻辑学界提出“逻辑现代化”的口号,但是对如何改革逻辑教材至今仍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取代论,主张在大学里教授现代逻辑;另一种是吸收论,主张在传统逻辑的基础上吸收现代逻辑的一些内容。后一种意见占绝对优势,其后果是形成了所谓的“普通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