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7,(2):148-152
公民精神是公民素质的重要反映,其发展程度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研究我国社会个体身份从臣民到人民、从人民到公民的演进路向,以及公民精神的发展轨迹,有助于准确认识中国的公民精神。我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依附性"臣民"长期存在,公民身份和公民精神无从显现;改革开放前"人民"的政治权利被有目的地放大,忽视了本质性的公民精神;改革开放后个体的发展,为公民精神的成长提供了条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确立,对公民精神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中国公民精神的成长,呈现出短期性、渐进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学术界对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认识不足的问题,从教育的基本要素层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公民教育在结构要素层面的特点,并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加紧密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当中.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带来了文化领域的全球化问题.是迎头赶上还是恪守民族身份,抵制全球化的大势所趋,这些都成为近年来文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2001年1月18日-20日"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大学的举行更促使了全国各地学者都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如何认识全球化过程?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学民族性?通过借鉴西方人文学科对全球化问题的研究和结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许多学者和大小媒介都对未来中国文学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郭忠华 《学海》2023,(1):42-53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构建了一套表征自由、平等、正义的政治话语体系。在反思东方主义的基础上,以公民话语作为抓手,艾辛提出了西方政治话语构建的“他异性”范式。它表明,西方政治话语构建以群体区隔作为基础,通过团结、竞争和疏离策略而建立起有关自身统治的话语。“他异性”范式尽管把西方政治话语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但与东方主义一样,它忽略了欧洲近代早期的“正面他异性”策略。这种策略体现在对东方的理想化上,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表现得较为典型,它为欧洲现代话语建构提供了参照标准。内部“他异性”策略与正反两种外部“他异性”策略结合在一起,构成西方政治话语建构的三种策略。它们表明,以自由、平等、正义自居的西方政治建立在群体区隔和不平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市民-公民"是西方近代社会变革中由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而赋予个体的双重身份,呈现了现代人的存在及其本质的二重化,也是分析现代社会的重要理论范式。批判地汲取西方近代"市民-公民"观念,并据此提出和阐明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及其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早期思想革命性变革的重要内容。梳理和阐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市民-公民"观念及其批判意蕴,对于解析当代中国"市民-公民"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民美德: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民身份的政治和公共特性决定了公民美德不仅是一种政治美德,它还是公民个体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公共性美德.政治性与公共性是公民美德的基本特性.作为一种身份美德,公民美德能够使个体以公民之立场理解并参与公共事务,创造并服务于公共利益,支持个体完成公民分内之事,从而自觉地维系公民身份,并确保公民所属政治共同体之发展与凝聚.  相似文献   

7.
论公民身份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海军 《学海》2008,(3):72-76
公民的概念和公民身份理论是当代政治、社会和法律理论领域中的核心概念,近些年逐渐成为了中国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而对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和属性却缺乏相应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本文从内在逻辑和演进脉络两个方面入手,讨论了公民身份本身固有的三对矛盾统一体即二重性,即民族性与世界性,权利性与责任性,私人性与公共性.相信通过对公民身份二重性的充分认识,对于培养"好公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参照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俊 《现代哲学》2006,(2):25-34
全球公民社会作为一种兴起于上世纪末的新话语,在新世纪初已备受关注。西方学术界围绕着全球公民社会的概念、全球公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全球公民社会对现实政治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并且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阵营。虽然西方的全球公民社会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仍表现出规范性研究不足、研究主要囿于自由民主框架中等不足之处。我国学者已分别从国际关系、政治学和政治哲学的角度关注全球公民社会,但从总体上看,这一领域的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成果不足,进一步的研究有待作出。  相似文献   

9.
Citizemhip在1990年代之后复兴为西方学术界的关键概念,在新世纪之后逐渐进入汉语语境,但中国学者对该概念的译介存在严重混乱.Citizensllip是指一套涉及到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价值体系及其制度规范,在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大致分为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范畴,而当代英语世界中的内涵界定主要有现代国家、观念史和多元主义这三种范畴.本文主张从个体-公民-共同体的关系框架来理解,并主要以"公民身份"和"公民资格"两个汉语词汇来对应,但在具体语境中要考虑二者在汉语言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从组织承诺到组织忠诚:华人组织忠诚的概念内涵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西方组织忠诚研究——从组织承诺到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发展过程,显示西方组织忠诚概念深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尽管西方从组织承诺又发展出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但研究长期切割了组织忠诚的态度和行为两个层面.忠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近期研究发现华人组织忠诚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成分,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不足.因此,进一步深化华人组织忠诚研究不仅必要,对于构建适应华人文化的组织行为理论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