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有助于提高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本旨在介绍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及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外在因素,以期人们能更加有效体验到生活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主观幸福感差异性研究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持续多年,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社会研究中,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本文从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研究入手,对这一领域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归纳出了当前主观幸福感差异研究的七种主要类型(SWB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人格类型差异、专业差异、城乡差异、职业差异和跨文化研究),并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邱林  郑雪 《应用心理学》2005,11(4):330-335,353
以239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主观幸福感(SWB)的结构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分析表明,SWB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相关的维度构成,而且它们可以共同负荷于一个高阶因子。外倾和神经质是SWB的重要预测指标,积极情感的主要预测指标是外倾,神经质则是消极情感最有力的预测指标,而外倾和神经质对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有相同的预测力。情感平衡是外倾和神经质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4.
文化常模和目标调节模型:两种幸福感文化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资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提高生活质量这一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主观幸福感(SWB)的研究逐步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近年来,幸福感属性中的文化差异引起了跨文化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文章通过比较SWB跨文化研究中新近出现的两个理论模型——文化常模模型和目标调节模型,探讨了文化在SWB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情绪性幸福感和生活意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尽管影响幸福的因素很多, 但社会比较是影响个体幸福感最普遍的因素。基于社会比较理论视角, 分别采用纵向追踪研究和日记法研究探讨了向上社会比较中典型情绪——嫉妒与幸福感的因果关系机制, 并首次尝试建立了嫉妒与一般主观幸福感(SWB, Subject Well-being)因子的循环假设理论模型。在研究1中, 对290名参与者进行间隔1年的两次(T1和T2)追踪调查, 探讨特质嫉妒与主观幸福感双因子模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 T1的特质嫉妒可以显著正向预测T2的消极情感(NA, Negative Affect)和SWB因子, 显著负向预测T2的积极情感(PA, Positive Affect)和生活满意度(LS, Life Satisfaction); (2) T1的一般SWB因子负向预测T2的特质嫉妒。在研究2中, 进一步采用日记法对178名参与者进行了持续14天的研究, 结果发现每日嫉妒仅能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双因子中的NA。首次基于社会比较的理论视角, 采用多方法学视角深入揭示了嫉妒与主观幸福感的PA、NA和LS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机制, 弥补了学术界在相关领域的不足。更重要的是, 还首次自主提出了嫉妒与一般SWB因子的循环假设理论模型, 对从社会比较理论视角去拓展、理解、重评SWB的社会基础提供了较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SWB和PWB:两种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分野与整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严标宾  郑雪  邱林 《心理科学》2004,27(4):836-838
文章分析了幸福感研究的两种取向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lng.PWB)。文章探讨了SWB和PWB的不同特点.并对两者的相互关系作出了探讨:两者概念上是相关的,但在经验上却是分离的,它们的结合与不同的人口统计学和人格变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它们已经表现出一种相互整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探讨特质自我控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多重中介模型揭示自我控制策略在特质自我控制(TSC)与主观幸福感(SWB)之间的作用。对92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情境选择、注意分配、认知重评均为TSC与SWB之间的中介变量。结论:解释了高特质自我控制个体SWB高的内在机制,也为自我控制过程模型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8.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本研究从自尊结构出发,探讨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男性SWB显著高于女性;(2)在高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在低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没有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彭怡  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052-1061
幸福感是一个关注个体最佳心理功能和体验的概念, 国内外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取向——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WB), SWB关注个体享乐, PWB关注个体潜能实现。在对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SWB和PWB的特点及其间的区别与联系, 并在一个系统的视角下, 从主体行为感知角度对幸福感进行整合, 提出了个体幸福感整合模型, 呈现了基于主体同一性的幸福感整合路径及特点。在此基础上, 重新界定了幸福感的概念, 从时间维度分析了个体幸福感的整体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中学生自尊、学业自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随机选取初一到高三学生共592人,用一般自尊量表(SES)、一般学业自我量表(G-ASCS)和主观幸福感量表(SWB)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学业自我是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部分中介,且学业自我的中介作用具有跨样本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鉴于此,中学生积极的学业认知、体验和评价对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