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崆峒山记     
上午向蓝田出发,晚上风尘扑扑赶到平凉。从平凉宾馆的导游图上看到,平凉有山叫崆峒山,称天下第一道山。武当不是道教第一山么?怎么又冒出个第一呢?忽想起去年甘肃有函约我为崆峒山作诗写字,因不知崆峒山之所由终无奉赠,谁知今日它竟在脚下,那是一定要去看看的了。 崆峒山处平凉西南三十余里,远见并不经眼。在这亿万年被风剥雨蚀的黄土高坡上,会有仙山峻岭般的奇迹出现么?那迥不见边的土峁子海浪一般,人驾车如一叶扁舟,渺小不为他知地重复着  相似文献   

2.
崆峒山纪行     
参访崆峒山是我们由来已久的愿望,至今方如愿已偿。崆峒山是我国甘肃省的道教名山,也是西北地区的道教名山,位于平凉市西十四公里处,相传为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今年初夏的一个下午,车载着我们从平凉市出发,途经聚仙桥,至迎宾峰下由后山口进山。车沿着凤凰岭峡谷,行驶在陡峻的山路上,左旋右拐,绕过五十五道弯,便到了海拔1400多米的山腰——中台。这里是一片宽阔的平台,崆峒山风景管理所就设于此。站在管理所二楼的阳台上眺望,向北有雷声峰、马鬃山,陡峻巍峨,在落日映照下,山巅的宫宇辉煌富丽,山峦景色更加富有生机;向南层峦翠嶂,泾水清碧,风光无限。管理所  相似文献   

3.
道教书名。或称《甘泉仙源录》,简称《仙源录》。内容多集自当时名家所撰的全真道碑记拓本。全书10卷,收入《正统道藏》。因自序称王重阳于金正隆四年(1159)夏,在甘河镇遇真仙,“饮之神水,付以真诀”,弃家修道,故名。该书首录元世祖至元六年(1268)褒赠全真道北五祖、北七真的诏书。正文前8卷为全真道祖师爱弟子和再传弟子六十余人的道行碑文,后2卷为全真道的宫  相似文献   

4.
正《开元释教录》([唐]智昇撰/富世平点校,中华书局,2018年)是在诸家佛教目录的基础上补阙订讹而成的,记事完备详实,所以,后世经录皆取为范本。后世历代大藏经除壹两种之外,全部仿照本书体系加以编撰。本书在保存佛教第壹手数据上的文献价值,在完善佛教目录编撰体系上的理论水平两大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录学家姚名达先生称之为至高无上,  相似文献   

5.
《宋僧录》于2001年12月由北京线装书局出版。该书是首部汇辑宋代三百年间僧人传记资料的工具书。作者遍查现存有关宋僧事迹的典籍,如: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续藏经、宋元文集、史籍、方志、碑帖、子书等,共引用典籍凡一千一百多种。对所著录的僧人,皆撰写小传,考述其字号、姓氏、籍贯、师承关系、主要行迹、生卒年以及著述存佚等情况。每一僧人传记下均著录资料出处。凡有异说,则并存,以供研究者参考。本书的出版,将填补宋代文化及中国佛教研究方面的空白。本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著录宋僧计六千多人。附有引用书目,人名索引,别…  相似文献   

6.
云居寺是中国佛教著名寺院,在佛教界与文化界颇有影响,也是学术界关注的寺院。云居寺之所以在中国佛教里面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它的悠久历史外,还有它的文化品位,这个品位是就云居寺里珍藏的上万块石经版与木经版,它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我国佛教文化留世的珍宝,这些经版不仅对我国的文化、哲  相似文献   

7.
由青海省宗教事务局承写的《青海省志·宗教志》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共 7章 ,2 9节 ,30万字 ,2 9张照片 ,5 9幅图表 ,45 1页 ,精装定价每册 80元。《青海省志·宗教志》是《青海省志》中最具青海特色的专业书之一 ,它记述青海的宗教问题 ,特别注意了政策性、科学性、资料性。全志由概述、原始宗教与民间信仰、藏语系佛教、伊斯兰教、道教、汉语系佛教、基督教、宗教事务管理、后记组成 ,内容记述上起各宗教的产生、下至 1 995年。《青海省志·宗教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专业特色显著、地方特色突出、民族特色浓郁 ;体例规范 ,结构…  相似文献   

8.
叶矫然生当明末清初之际,此时期亦为史事派易学著作,如吴曰慎<周易本义爻征>、金士升<易内传>、胡世安<易史>等相继问世之时.<四库全书总目>于上述诸书,虽未选录于经部易类,然于叶矫然<易史参录>一书,则载诸<存目>,欲研究清初史事易学,探究史事易学何以至清而趋于极盛,则叶氏其人其书,自有不可不涉猎者.本文主要从<易史参录>著述背景与体制、易学渊源、援史证<易>特色、价值得失,并就<四库全书提要>主要论点提出一愚之见,略作修正与补充.由于叶矫然<易史参录>为清初史事宗易学重要之易家,其书亦影响同治年间另一史事易家曹为霖<易学史镜>甚巨,希望藉由本文之作,能提供未来从事清代史事易学,或清代易学史研究者之参考,进而有裨于吾人于清代易学全貌之了解.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出版。全书共13.8万字,是当代新儒家之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于香港新亚研究所讲授《周易》课程的记录。该书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其名为《周易》,分为二十一讲,讲于1992年;后半部分讲《系辞传》,共九讲,讲于1973年。前  相似文献   

10.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北宋景德元年(1004),东吴沙门道原撰。载于元藏“振”至“世”函、明藏“合”至“弱”函、清藏“誉”至“青”函、频伽藏“云”帙,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先是有唐金陵沙门慧炬(或作“智炬”)、天竺三藏胜持,于贞元十七年(801)编次禅宗诸祖传记偈谶,及宗师机缘为《宝林传》。至光化二年(899),又有华岳玄伟禅师,编次贞元以来禅宗宗师机缘,为《玄门圣胄集》。道原“续后粱开平以来宗师机缘,统集《宝林》、《圣胄》等传”,撰成此书(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因灯能照暗,禅宗祖祖相授,以法传人,犹如传灯,故取名为《景德传灯录》。书成以后,诣阙进呈,宋真宗诏翰林学士杨亿等刊削裁定。“其有标录事缘,缕详轨迹,或辞条之纷纠,或言筌之猥俗,并从刊削,俾之纶  相似文献   

11.
12.
大、小戴《礼记》是由西汉礼学家戴德、戴圣分别编选的礼学文献汇编。东汉以后二戴所传《礼记》之命运却判若霄壤。小戴《礼记》研习者众多,而《大戴礼记》却乏人问津,日渐式微,至南宋韩元吉刊刻时已亡佚大半。清代学者戴震认为韩元吉刻十三卷本即《隋书.经籍志》著录本,由此得出错误结论。通过分析隋、唐时期正史目录对《大戴礼记》的著录和唐代学者著作征引《大戴礼记》的情况,可以证知戴说有误。这个发现一方面启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大、小戴《礼记》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理解雕版印刷术广泛使用以后,书籍由写本形态发展到刻本形态所带来的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13.
《茅山志》为道教经典,记录了历代在茅山修炼的诸位道教名流。然其作者问题尚有诸多误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茅山志》为张雨所修。二,《茅山志》为张雨、刘大彬合修。三,《茅山志》为刘大彬所修。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中对《茅山志》的编纂及各种版本进行了较详的考证,附录一《引用传记提要》云:“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二另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五卷。《成化杭州府志》卷十五云:‘张天雨,字伯雨,钱塘人。尝屏居修茅山志,因号句曲外史。’刘大彬志元原刊本明永乐及成化重刊本皆为十五卷。吴全节序,刘大彬叙录,胡俨序…  相似文献   

14.
杨晓华 《法音》2008,(3):21-21
本刊讯武汉地区第一部寺庙志《归元禅寺志》,日前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志也是归元寺有史以来第一部志书,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归元寺的历史和现状。其上限为1658年,下限为2003年。编纂人员历时11载,呕心沥血编修。志书有丛林、文物、沿革、人物、诗文、传奇6卷共230余万字,分上、中、下三册出版。  相似文献   

15.
16.
陈金镛先生是金陵神学院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籍教员,在金陵神学院工作超过10年,主要从事教学和文字两方面的工作。在教学方面,陈先生主要教授"讲道法"和"中国的宗教观"两类课程;文字方面最为突出的贡献莫过于创办并主编《神学志》(后更名为《金陵神学志》)。本文主要简述陈金镛先生神学教育的背景,与金陵神学院的关系,创办并主编《神学志》的基本情形,并进而探讨了金陵神学院早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唐王古墓志刻制草率、损泐严重、久湮无闻。就书法价值言,其彰示了一种多味杂陈、跨越茫茫时空的懒散趣致。斯般野味,假民间书人、石工之手,在几乎无任何外界压力的心态驱使之下,得以遽尔烹就。细细品咂之余,或对时下为名利所挟持的病梅式书风,有疗畸祛躁之微效。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组织全市五大宗教团体的专家学者经过十年努力,上海市第一部详细记述宗教史实和情况的《上海宗教志》,作为向新千年的献礼,已于 2001年 2月正式出版了。   该书以极具上海特色的详实资料、丰富内容,分总述、大事记,以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他宗教、宗教事务和人物等 8篇共十大部分, 738页 (计 110)文字和 32页彩色照片。大部分的史实和资料都是第一次对外披露和公布。资料性和可读性强,可供宗教工作部门、宗教团体、教学科研单位和图书馆参考,也可供宗教文化爱好者、文科教师和大…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各种版本《齐云山志》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并利用现存石刻、方志等资料,基本厘清了各版本志书的作者、刊刻时间、增补情形等,从而订正了前人记载的失误。认为《齐云山志》在明代曾编修三次,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十七年祁门人方汉撰写的《山志》,此志大概流传到清初佚失,现已不存。其次为嘉靖三十六年休宁县县丞方万有等人编撰的《齐云山志》,此志有嘉靖三十八年刻本,共七卷二册,至今尚有两部存世。到万历二十七年,休宁县知县鲁点重新编撰《齐云山志》,刊刻行世,流传久远。此志共五卷五册,体例完整,内容详实,刻印精美,成为明代山志之精品。此后直至清末,《齐云山志》至少重修五次,均以明万历本为底本,内容上稍加增补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