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道教》2011,(1):63
为推动陕西省道教健康发展,提高道教教职人员整体素质,陕西省道教首届"玄门讲经"活动,于2010年11月25日在华山玉泉院举行。该活动由陕西省道教协会主办、省社科院道教研究中心协办、华山道教协会承办,其活动主题为"和谐生态、道德心灵"。  相似文献   

2.
道教戒律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教以"道"立教,以"道"化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道教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深邃的生态智慧,在推崇可持续发展的当今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一些西方生态伦理学家认为,道教思想是建构现代生态伦理的重要的思想资源.在道教的各种戒律中,对于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作了多方面的规定,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重温这些戒律,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论文包括四个部分:(一)、关于保护动物的思想;(二)、关于保护植物的思想;(三)、关于保护水土资源的思想;(四)、道教戒律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3.
道教的生态观强调人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生命和健康,反映道、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美的总纲,是道教生态和谐美的最高境界,它反映了生态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一、生态系统和谐美道教认为生态系统具有规律性,这就是“道”。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万物和人都是从这个“道”产生的。这个“道”,即是万物之宗,又是万物之始,更是万象之源,使天、地、人等宇宙万物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1…  相似文献   

4.
正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深深扎根在华夏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尊道贵德,它是东方智慧的根源;它是促进自然科学发展的宗教;是世界上最珍爱生命及最尊重女性的宗教。道教倡导少私寡欲、志气淳和、见素抱朴的心境,无为而治、宁静祥和的社会观,人类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于人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必将  相似文献   

5.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在对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劝诫中渗透着诸多和谐的理念,它的生命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及道德赏罚观,反映出道教对社会和谐的追求,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理论资粮。  相似文献   

6.
道教的生态思想不仅在于理论上的深邃,根本的还在于,道教成功地将这些理念化成了实践,化成了生活方式。将贵生的价值观和相应的理论探求化为平时的生活方式,是道教生态思想最为精到之处。一、贵生与自然——融入生态的价值观前提道教的生态思想十分丰富,但其形成的全部前提,是贵生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7.
道教生态思想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剑波 《中国道教》2005,11(3):21-24
道教生态思想对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引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完善,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甚至被人视为指导人类克服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精神支柱。因此,对道教生态智慧进行系统的发掘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一、生态伦理的理论前提:万物平等,和谐共处道教认为,由于:“天人一体”即宇宙是由人、生物和非生物共同构成的相互联系、协同进化的和谐整体,以及万物平等,因此,道教不仅反对唯人独尊的人类中心主义,而且反对把自然仅仅当成是人类的征服对象和统治对象的态度,以及只为人类自己的需要而违反自然规律、掠夺自然、危害环境的行为,主张人物…  相似文献   

8.
在"道法自然"的核心美学原则指导下,道教发展出了自己的山居生活模式,营造出一个远离现实社会、与自然相亲、天人合一、独具一格的理想环境。本文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山居模式的三重意义:首先,它象征着以"道"为最高标准的神圣空间,是修道者最终的归宿和"家园";其次,园林对山居的重构突显出山居环境保真养性、自然天放的审美价值,反映了好道者的环境审美理想与人生境界;第三,道教以一种"介入"的审美方式使山居的生态美学维度从生态平等和生态保护两方面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9.
赵芃 《宗教学研究》2004,4(3):157-159
本文主要从道教生态美学的本质、行为体现、生命活力等方面探讨了道教生态美学的特点及现实意义,重点论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贵生和寡欲的辩证协调、传统与现代的继承创新等道教生态美学特点的基本内容.学习和研究道教生态美学,对于继承和发扬道教生态思想中的审美意蕴,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值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为庆祝广州纯阳观复观二十周年,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展示广州市道教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和独具岭南文化特色的道教风貌,开展道教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广州市道教协会于9月26-27日在纯阳观举办以"道德人生、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第一届广州道教文化节暨纯阳观复观二十周年庆典"活动.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生态和谐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狄明  詹兆雄 《天风》2007,(3):38-41
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必须从价值观上确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吸收基督教文化,特别是圣经中的重要思想资源,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基督教的经典中挖掘其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因素,发展基督教生态神学,对于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是不无裨益的。本文将近年来学术界对基督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成果整理概括为“十观”:创世观、平衡观、位序观、回归观、眷顾观、监督观、惩罚观、平等观、一体观、生态观。  相似文献   

12.
各地宫观     
正各地道教界为昆明"3·01"遇难同胞超度祈福3月1日,云南昆明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各地道教界纷为遇难同胞超度祈福。镇江道教界人士强烈谴责制造恐怖事件的恐怖分子,呼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太原市万柏林区居贤观道院为遇难者超度祈福。青海省道教界人士在西宁北山土楼观为伤亡  相似文献   

13.
病因观是道教养生学的中心议题,本文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个人先天和后天因素等方面,细致剖析富有道教特色的病因观,并据此指出世人应当协调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适时适地保护自身健康;提倡培育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后天努力弥补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4.
伊格尔顿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武器,反驳"马克思主义不能指导环保主义"的错误观点,并站在心忧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阐发其对当今世界生态危机根源和出路的深刻思考。伊格尔顿认为,资本主义不仅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还是全球社会危机的总根源。与西方社会唱衰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论调不同,伊格尔顿坚信马克思主义及其生态理论没有过时,社会主义才是实现生态和谐、解决全球危机的根本之道。我们应该辩证看待伊格尔顿自然生态观的科学性和局限性,并吸收其正确观点为我所用,为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和文化概念,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世界各种复杂事物的建构认识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一种哲学理论。关于"和合"思想,各家各派都有所论述,而道教的"和合共生"思想更是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展现出其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生态智慧,是建构现代生态和谐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陶弘景是葛洪之后道教美学思想最成体系、最有影响的道教人物,其"游心忘形"的环境美学思想,标志了南北朝时期道教对于人与环境和谐的朴素思考;其融会儒道的"文以传道"的文艺美学观,"吟啸运八气"、"所在皆逍遥"的诗学理论,及其"手随意运,笔与手会"的书法艺术美学论,又为唐、宋道教文艺美学思想的提升和成熟,作了深广的铺垫.  相似文献   

17.
1990年1     
在当今世界性的生态危机面前,倡导“天人合一”的道教文化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挖掘道教生态思想成了时不我待之事。学者们从人与自然、社会、尊重生命、道教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道教的现代价值进行了阐释。 把道教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从1990年迄今,这方面的文章在逐年增加,也出版了相关专著。现在就笔者所知道的部分成果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初步介绍。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日趋恶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合理节制人类过度欲求。儒家理欲观认为"节欲"是构建社会和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基础。它关于爱惜物力、珍惜并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天人和谐等内容的阐述,在物质生产日益丰富的今天,仍然具有价值合理性,可以为现代社会中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19.
分论坛     
正11月26日,国际道教论坛举行三场分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50位道教界、学术界、环保界、商界及其他各界嘉宾围绕"道教的诚信思想和慈爱精神"、"道教的生态智慧"、"道教的养生之道"分议题,畅所欲言,深入探讨了道教及道教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正>道教有自己独特的地理思想,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道教地理学很受道教研究者关注,早有学者关注道教的大地观、对九州山川的描述、对地理现象变化规律的探索~1。已有研究多是在道教对地理的描述中搜寻"科学"的影子,而忽略在道教本身的思想中追寻其渊源。本文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和考古资料,展示道教的地理思想,重点分析道教的世界观、圣地意识和道教徒的景观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