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道教史研究一直是国内外道教学术界所瞩目的研究领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了两部分别由卿希泰先生和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这两部著作既是道教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百年来道教研究的重要成果。随着道教研究的深入发展,地方道教史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域特征显著。道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传播、发展也深受各地地域特征的影响,而通史性著作在这一方面有所忽略。因此,正如卿希泰先生所说,开展地方道教史研究"才能推动道教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60年代,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在考察山西文物期间,见到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中的一尊精美女神塑像时,盛赞不已,称之为"东方的维纳斯".当代著名的宗教学大师、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在世时,对于研究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文化十分重视,曾积极支持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并多次著文强调其意义,给人以诸多教益.我们是上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接触道教文化的,经过在这一领域多年的了解和积累,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研究道教艺术是认识和研究道教,乃至于认识和研究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道教和谚语     
我将中国道教信仰和民间口头文学联系起来研究,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其间经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李养正先生鼓励与支持,撰写成《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一书,于91年交付文津出版社,作为“道教文化丛书”的首册在海峡对岸的台北市出版。问世后激起的热烈反响超出我的预料,旅居海外多年的民间文艺学家谭达先,在《民间文学论坛》上刊出长篇书评《喜读刘守华的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兼谈道教与谚语、谜语的关系》,此文特别吸引我的地方,并不在于它的那些溢美之词,如称本书“达到了独创、新颖、深刻的境界,给中国道教与民间文学研究打开了…  相似文献   

4.
正纪念卿希泰先生(1927—2017)逝世一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生命道教暨卿希泰先生道教学术思想研究国际论坛论文集》(2020,巴蜀书社)正式出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任主编,朱展炎、周冶副教授任副主编。论文集收录卿希泰先生学术成果细目、"生命道教"主题论文以及社会各界缅怀卿先生文稿、唁电等原始文存。本书除了研究梳理卿希泰先生的道教学术思想与杰出贡献,还展示了当前道教学术前沿研究成果,对于保存史料、传续文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香港全真教研究》将要面世了,这本书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完成出版也算是有一段时间了。由于与香港的地缘关系,在广东做宗教研究自然也就与香港有着经常的、多方面的联系,加之香港道教学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内地道教学术的“反哺”,以及笔者经常去道教学院授课,使得这种联系更为密切了。  相似文献   

6.
当代韩国的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出版了<美学概论>(朝文)和<美学>(汉文)之后,90年代初应邀去韩国讲中国当代美学并访问了美学专家教授,又参加了东方诗话国际学术会议,还阅读了已出版的韩国美学书刊,便引起了浅谈当代韩国美学研究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陈先达先生推出专著《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90年代中后期,又推出随笔《漫步遐思———哲学随想录》,至2008年的《回归生活———哲学闲思录》,共出版了四本哲学随笔。从走向历史的深处到回归生活,从理论化著作到学术随笔,可以视为陈先生  相似文献   

8.
1990年1     
在当今世界性的生态危机面前,倡导“天人合一”的道教文化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挖掘道教生态思想成了时不我待之事。学者们从人与自然、社会、尊重生命、道教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道教的现代价值进行了阐释。 把道教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从1990年迄今,这方面的文章在逐年增加,也出版了相关专著。现在就笔者所知道的部分成果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初步介绍。  相似文献   

9.
《周立昇文集——谈道录》(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谈道录》)收录了山东大学周立昇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现在30多年间所发表的有关道家、道教研究的文章共24篇,其中前12篇是有关道家研究方面的文章,后12篇则是关于道教研究方面的成果.如赵卫东先生在该书序中所评价的:"周先生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在中国哲学的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道教通史》(五卷本)在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下,于2019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凡350万字。主编卿希泰先生(1927-2017),原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中国道教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与建设者。詹石窗教授,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老子研究院院长,卿希泰先生的开门弟子。该书是继《道教文化新典》《中国道教思想史》(四卷本)之后,师生的第三次大型研究项目的合作。编写团队在《中国道教史》(四卷本)的基础上,展开修订、创作和提升等工作,历时十载而成。该书的面世,进一步巩固了我国道教通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傅斯年先生认为传统史学应遵循无证不立、论从史出的原则。一个可靠的史学观点应建立在扎实的文献考证基础上。由于道门有"造作道书"的传统,"托古以言说",我们对许多道教文献材料常常陷入年代或作者不明的迷雾中。因此,道教很多观点或看法疑窦甚多,如进一步考证,则可能推陈出新,乃至修正与重写。台湾师范大学郑灿山教授的新著《六朝隋唐道教文献研究》(新文丰出版公司2014年出版,以下简称"郑著")便是基于如此思路而展开有关道教史研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宗教与生态的关系即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召开有多次会议、办起了刊物和培训,1996-1998年期间在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举办了十几场宗教与生态的研讨会,出席的600多名代表中有宗教学家、科学家、伦理学家、性别研究学者、经济学家、公共政策制定者等,围绕佛教、儒家、道教、基督教、印度教、犹太教、锡克教、伊斯兰教、神道教等宗教与生态的关系展开讨论.《道教与生态》论文集就是这些系列会议的成果之一.在当代西方关于环境问题的讨论中,道教和生态常被当作天然的伙伴,道教也因此在西方越来越有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环境伦理学》等重要刊物中均有专题文章讨论道教与生态的关系,也有《亚洲传统思想中的自然:环境哲学论文》等著作梳理道教的生态智慧.而《道教与生态》论文集则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索.该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全书收录美国、欧洲、加拿大、中国、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学者的文章20多篇,分"提出问题"、"道教典籍的生态意隐"、"文化背景中的道教与生态"、"走向道教环境哲学"、"当代道教实践对生态的关注"五个部分,对道教能否有助于生态学、在哪些方面能促进或影响环境伦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正>国际著名学者、历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庞朴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月9日20时在济南逝世,享年87岁。庞朴先生仁厚宽和,思通古今,学域宽广,方法独到,在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研究领域卓然成家,望重学林。上世纪70年代,庞先生提出了"火历"说,再现了一种遗佚已久的上古历法,获得天文史学界的高度评价。80年代,庞先生率先发出注重文化史研究的时代呼声,作为文化热的灵魂人物和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陈国符先生诞辰九十周年。近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陈国符道藏研究论文集》。陈国符先生(1914-2000)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又以道藏研究称誉国际汉学界,被认为是道藏学这一学术领域的开辟者和世界领先学者与权威。陈先生四十年代在昆明西南联大利用教学之余系统研究道藏,著成《道藏源流考》(1949,1963中华书局)开辟了道藏学这一新的学术领域。“凡是读《道藏》者,必先读此书。”本书是一本学术专著,内容涉及道藏经研究法、外丹黄白法经诀出世朝代、本草学、内丹外丹、明清道教音乐、《玉音法式》线谱研究以及历代道观、宝卷、道教与文…  相似文献   

15.
正本书纠正和澄清了日本学者和国内同行在白玉蟾文献、生平、入室弟子等问题上的失误,弥补了相关学术盲点,最大限度地破解了长期以来在白玉蟾创立道教南宗问题上的学术纷争与谜团,推进了国内外道教南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盖建民教授所著《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史、文献与思想综合研究》一书,已于2013年6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正如卿希泰先生所评价的那样:"作者从20世纪末涉足道教金丹派南宗以来,在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基础上,以地域道教研究的视阈,挖掘了大  相似文献   

16.
高屋建瓴理扣玄关──评《易学与道教文化》林拓近年来,有关《易经》的书出版了不少,而关于道教方面的著述也时有问世,不过,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研究的高品位学术专著则尚未见之。最近,由国际青年易经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詹石窗先生主持...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研究方法的引入,道教研究出现了一种向其"本土"特色回归的区域史研究方向,一批以城市、省区为中心的道教史论著相继面世。国内如李远国的《四川道教史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郭武的《道教与云南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张宗奇的《宁夏道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樊光春的《西北道教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国外则有苏珊·纳奎因的《北京:庙宇与城市生活(1400—1900)》(斯坦福大  相似文献   

18.
想起了道教     
想起针对于遗忘,想起了道教意味着对失落的道教的重新发现。这种想起,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当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与其师在百余年之前,以现代学术眼光研究道教时,引发了国内对道教的探究热情。刘师培。傅勤家、许地山、陈寅格、陈恒、刘鉴泉。蒙文通、陈国符、王明等先生的成果,奠定了今天认识道教的基础。这一丰厚学术成就,至今还惠及国内外的研究者。80年代以来的文化热,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在躁动喧嚣平息之后,静观我们近来对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的再检讨,却发现对儒佛道为代表而指称的传统文化的议论,说来道去,只有儒佛,推…  相似文献   

19.
正虽然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国人对于道教的学术研究不算早。就历史研究而言,最早有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傅勤家女士的《道教史概论》。1934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许地山先生的《道教史》上册,但该书仅介绍了先秦至西汉道家与神仙方士的情况,并未正式接触东汉以来的制度道教,只能算是道教前史,相当于道教思想渊源与社会文化背景的考察。1937年,傅勤家女士又出版了新的《中国道教史》。这三部书,可谓是我国道教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已经搭起了道教史的  相似文献   

20.
<正>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黄希庭先生致力于人格心理学研究事业已有三十余年。先生不仅开展了大量的人格理论与实证研究,编撰了高水平的教材,还倡议创建了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期刊上开辟人格研究专栏,提携、奖掖后辈,为中国人格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对人格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中既有纯学术性的探索,更有充满生活气息的"人之常情"的思考(先生认为人格心理学某种意义上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